莲年有余!杨柳青里的津味文化
《莲年有余》是杨柳青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胖娃娃手持莲花,怀里抱着比娃娃还大的鲤鱼,整幅画面都透着开心和祥和。“从这幅画中能看出天津人身上自带的豁达乐天的松弛感,但这种松弛感背后,又有一种充满干劲儿的津门气质。”霍树林说。
杨柳青年画兴于明、盛于清,至今已传承400多年。作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代表,其艺术风格汲取了中国工笔重彩画和民间版画的精华。鼎盛时,这座运河边的津西小镇“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是远近闻名的“年画之乡”。
潋滟的河水倒映着运河文化的繁荣与活力,也见证着杨柳青年画的世代传承。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半印半绘”是杨柳青年画的最大特色,共有勾、刻、刷、画、裱五道工序。这五道传承百年的严苛工序,让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门外的大运河一样,流淌着古韵今风。正是对一刀一笔的极致追求,造就了杨柳青年画的“丹青百幅千般景”。
“木版”是杨柳青年画的基石,也是一本本民间“百科全书”。每一块精雕细琢的木版都蕴含着中国的人文地理、民俗文化和道德观念,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过去几十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辗转全国多地,搜集散落各地的古版、画稿,挖掘、整理和修复了上百块古木版。“年画不能在我这里断了根。”霍庆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