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祥喜:纪念汪辜会谈现实意义重大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6月9日电(记者 卢哲)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论坛”日前在香港举行,来自两岸三地包括香港、台北、上海、厦门等地的学者专家齐聚一堂,深论“汪辜会谈”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以及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期待与前瞻。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在题为《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的现实意义》的演讲中提到,“汪辜会谈”不仅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汪辜会谈”所反映的政治智慧和协商精神启迪着两岸关系的现实与未来。

  罗祥喜认为,“汪辜会谈”的现实意义至少有三点:首先,两岸的对话和协商需要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基础就是承认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其次,对于目前严峻的两岸关系,不需要太悲观,相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何况中国大陆一直掌握着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其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更没有逆转。

  以下是演讲全文:

  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的看法。

  最近,两岸三地以多种方式举办“汪辜会谈”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比较受关注的有两场:一是4月28日在北京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和海协会举办的“汪辜会谈三十周年座谈会”,二是5月12日在上海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上海东亚研究所和台湾旺报共同主办的“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稍早之前的4月26日,台湾海基会在台北也举办了一场名为“纪念辜汪会谈三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座谈会。我们今天在香港举办的这场论坛,是两岸系列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今天讲的“汪辜会谈”,是指1993年4月27日至29日,由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董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的会谈。这场会谈实现了1949年以后两岸双方第一次以受权民间团体名义举行的高层会谈。双方签署了四项协议,开启了两岸制度化商谈和两会联系与合作的序幕,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后,在20世纪90年代两会先后举行了20多次不同层级的商谈,起到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作用。2008年5月,两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商谈,至2015年,两会11次会谈签署了23项协议,达成诸多共识,实现了两岸交流互动的一系列突破,构建了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在众多领域建立了两岸交往与合作的规范,解决了两岸同胞关心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推动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年前的“汪辜会谈”,虽然是在新加坡举行,但是却与香港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汪辜会谈”的基础和前提,是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会谈及其后多次函电往来中形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即后称的“九二共识”。

  我认为,“汪辜会谈”不仅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汪辜会谈”所反映的政治智慧和协商精神启迪着两岸关系的现实与未来。这个现实意义,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

  首先,启示我们,两岸的对话和协商需要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基础就是承认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三十年前的汪辜历史性会晤,是在两岸确认同属一个中国、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之后举行的;三十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也表明,承认“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就能改善发展,两岸同胞都能受益;否定“九二共识”,背离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就会紧张动荡,两岸同胞利益都会受损。对于当前严峻的两岸关系,各方都希望两岸尽快恢复对话协商,但是要恢复对话协商,大陆讲得很清楚,还是需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就是承认“九二共识”,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反映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形象地讲,是台海和平稳定的”定海神针”。

  其次,我们也得到启示,对于目前严峻的两岸关系,不需要太悲观,相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三十年前,长期处于对立、对峙状态的海峡两岸,中国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政治智慧,达成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开启两岸机制性对话协商的序幕。三十年来的发展,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日趋密切,成果有目共睹。这些年内外环境的一些重大变化,特别是外部势力的干扰、介入,导致台海局势趋于紧张,两岸关系面临道路的抉择,不少人担心两岸发生军事冲突与战争,但我还是认为,两岸关系虽然深受国际外部因素的干扰影响,但两岸的事毕竟是中国人的家里事,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以两岸中国人的政治智慧,还是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不悲观。何况中国大陆一直掌握着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其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三十年前“汪辜会谈”开启的两岸制度化对话协商,不断深化两岸的交流合作,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尽管这些年台湾的政治生态和政党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外部势力的干预力度也有增无减,两岸关系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是,可以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变化,更没有逆转。

  最近两岸以多种形式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特别是前不久北京隆重举办“汪辜会谈”三十周年座谈会,至少释出两个重要的政治讯号:第一,大陆依然高举和平发展的大旗,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平统一的大方向没有变,希望两岸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尽快重启对话协商,扩大交流合作,持续向台湾释出谋和平、谋发展的善意;二是两岸各界,特别是两岸的智库和学界,都高度评价“汪辜会谈”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汪辜会谈”的历史价值,能够对当前和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更多的启示,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和深化。我们今天的论坛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举行的,大家都希望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贡献一份心力。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6月9日电(记者 卢哲)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论坛”日前在香港举行,来自两岸三地包括香港、台北、上海、厦门等地的学者专家齐聚一堂,深论“汪辜会谈”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以及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期待与前瞻。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在题为《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的现实意义》的演讲中提到,“汪辜会谈”不仅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汪辜会谈”所反映的政治智慧和协商精神启迪着两岸关系的现实与未来。

  罗祥喜认为,“汪辜会谈”的现实意义至少有三点:首先,两岸的对话和协商需要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基础就是承认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其次,对于目前严峻的两岸关系,不需要太悲观,相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何况中国大陆一直掌握着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其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更没有逆转。

  以下是演讲全文:

  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的看法。

API345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