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抹黑香港“规避制裁”荒谬可笑

  中评社北京1月4日电/网评:抹黑香港“规避制裁”荒谬可笑

  来源:大公报 作者:李颖彰

  《华尔街日报》近日发表了一篇毫无根据的文章,诬称特区政府协助俄罗斯“规避美国制裁”,这不仅是对香港声誉的恶意攻击,更是对中国的抹黑行动。

  此类抹黑并非首次出现,过去数月来,某些西方媒体反复炒作类似的无稽之谈,妄图损害香港的国际形象。然而,有关报导不仅没有提出任何事实依据,更暴露外国反华势力妄图“以港遏华”,打压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

  首先,《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的错误在于,将香港这个全球贸易枢纽的正常运作,与其声称的所谓“制裁规避行为”混为一谈。作为全球最繁忙的自由港之一,香港的经济模式本质上就在于促进来自世界各地,包括持不同立场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这一经济特性并不能被视为违法行为的证据。

  该报文章提到,2023年香港与俄罗斯的贸易额约为7.5亿美元,主要涉及微晶片及其他商品,并试图以此“证明”特区政府支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其实,这一数字仅占香港当年总贸易额约1万亿美元的极小部分,仅凭贸易数据并不足以证明其结论;而涉及晶片贸易都是正常的贸易,绝不等同所谓的“支持俄罗斯军事行动”,更何况该报完全拿不出任何有说服力的“不合法”证据。

  刻意歪曲正常贸易活动

  其次,香港的角色更多是作为全球物流枢纽,而非商品的最终目的地或来源地。许多商品仅经过香港中转后再出口至其他地区,这是国际供应链运作中极为正常的现象。将香港的中转角色与商品的最终用途强行挂钩,既荒谬又不公正。这种选择性引用数据的做法,不仅缺乏必要的背景说明,更暴露出其刻意误导的企图。   第三,文章对香港监管环境的指控同样站不住脚。特区政府一向以严格遵守国际金融规范而闻名,其反洗黑钱与反恐资金措施更是获得“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肯定。香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合规性早已毋庸置疑。然而,《华尔街日报》却选择性忽略这些事实,反而是暗示特区政府治理架构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试图破坏香港特区政府的形象。这种质疑不仅缺乏任何实质性证据,还充满偏见,显然是为迎合其政治目的而刻意作出的污蔑行动。

  再者,特区政府始终致力于维护全球贸易规范与金融透明度,这些努力早已获得国际机构的广泛肯定。香港作为长期遵守规范、合法运营的国际金融中心,却被《华尔街日报》无端抹黑为“违反规则”,只能凸显有关报导的偏颇与不实,并进一步暴露其政治动机。

  该报文章以一名在港经营的俄罗斯企业家的活动为例,试图“证明”特区政府协助其规避制裁,这进一步反映文章的臆测性与偏颇。有关商人在港经营一家独立企业,与成千上万在港营运的外国企业别无二致。文章却试图将个别商业行为等同特区政府的官方行为,却未能提供任何具体证据来支持。

  话说回来,美国以域外管辖权强行执行单边制裁的行为,本就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香港不是美国的特别行政区,更不隶属于美国,特区政府有权拒绝承认或执行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的单边制裁措施。要求特区政府执行其不承认的制裁,既不符合法律逻辑,也显得极其虚伪。这种不合理的期待,进一步揭示了有关指控的双重标准与政治用心。

  欧美公司借制裁牟取暴利

  这类毫无依据的攻击早已不是新鲜事。过去数月,部分西方媒体不断抹黑香港,反复炒作毫无事实支撑的指控,意在削弱香港作为连结中国与世界桥梁角色的战略地位。这些不实攻击不仅意图损害香港的国际声誉,还旨在干扰其正常的国际贸易,进一步削弱香港与内地的紧密联系。这一系列行为,无疑是西方出于自身地缘政治利益而采取的刻意策略。

  此外,文章对西方企业在国际制裁规避问题中的角色却只字未提。长期以来,许多美国及欧洲公司通过向受制裁实体提供商品和技术牟取暴利。

  如果《华尔街日报》真希望解决所谓的“规避制裁问题”,就应对所有涉事方进行全面而公正的分析。然而,《华尔街日报》却选择性地将矛头对准香港,这种做法充分暴露了其偏见与双重标准,显然并非出于追求客观事实的原则。

  《华尔街日报》对香港作出毫无根据的抹黑,充分显示其真正目的并非报导事实,而是为其背后的政治势力服务。但即便面对这些充满偏见的言论,香港依然坚守透明、法治,以及遵循国际贸易规范的承诺。该文章未能揭示任何实质性的违规行为,反而暴露出某些势力为达到其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企图。在面对这类不公正的报导时,我们必须坚定地与特区政府站在一起,捍卫香港的声誉和国际形象,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中评社北京1月4日电/网评:抹黑香港“规避制裁”荒谬可笑

  来源:大公报 作者:李颖彰

  《华尔街日报》近日发表了一篇毫无根据的文章,诬称特区政府协助俄罗斯“规避美国制裁”,这不仅是对香港声誉的恶意攻击,更是对中国的抹黑行动。

  此类抹黑并非首次出现,过去数月来,某些西方媒体反复炒作类似的无稽之谈,妄图损害香港的国际形象。然而,有关报导不仅没有提出任何事实依据,更暴露外国反华势力妄图“以港遏华”,打压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

  首先,《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的错误在于,将香港这个全球贸易枢纽的正常运作,与其声称的所谓“制裁规避行为”混为一谈。作为全球最繁忙的自由港之一,香港的经济模式本质上就在于促进来自世界各地,包括持不同立场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这一经济特性并不能被视为违法行为的证据。

  该报文章提到,2023年香港与俄罗斯的贸易额约为7.5亿美元,主要涉及微晶片及其他商品,并试图以此“证明”特区政府支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其实,这一数字仅占香港当年总贸易额约1万亿美元的极小部分,仅凭贸易数据并不足以证明其结论;而涉及晶片贸易都是正常的贸易,绝不等同所谓的“支持俄罗斯军事行动”,更何况该报完全拿不出任何有说服力的“不合法”证据。

  刻意歪曲正常贸易活动

  其次,香港的角色更多是作为全球物流枢纽,而非商品的最终目的地或来源地。许多商品仅经过香港中转后再出口至其他地区,这是国际供应链运作中极为正常的现象。将香港的中转角色与商品的最终用途强行挂钩,既荒谬又不公正。这种选择性引用数据的做法,不仅缺乏必要的背景说明,更暴露出其刻意误导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