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沙龙: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快速增长?

大学沙龙179期顺利举行,刘德强作主题发言(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中评社北京4月9日电(实习记者 郭苗苗)4月8日,大学沙龙(原哈佛沙龙)第179期顺利举行,本期主题为“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快速增长?”。本次沙龙由京都大学经济学研究科教授、该研究科附属东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德强担任主讲人,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作评议人,会议由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和哈佛中国基金前执行主任慕浩然主持。

  沙龙开始,首先由刘德强教授进行主讲。刘德强教授通过一系列数据向大家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从而提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因素究竟是什么等一系列研究问题。

  刘德强提到,目前对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核心原因的假说有改革开放说、比较优势说、进口先进设备说、出口拉动说等等。而刘德强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发展主要是中国在8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的一套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

  他表示,在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外汇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该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意味着工业化,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取决于国家工业化的速度,工业化速度又取决于能够从国外引进多少先进技术的速度,这便取决于这个国家获得外汇的速度。

  对于使用何种发展战略能够带来外汇的快速增加,刘德强通过三种工业化模式向观众进行了介绍,这三种模式分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优先发展轻工业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以及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

  随后,刘德强引用世界银行《东亚奇迹》一书中的观点,以东亚各国的发展经验为例分析再定义了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特点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以台湾、韩国为案例分析了两经济体的贸易和出口依存度以及实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原因。

  刘德强介绍,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从重工业向轻工业发展。他强调,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宣布放弃重工业化战略,但资金,特别是外汇的严重不足,使得重工业化战略难以为继。这也是出现这一转变的间接原因。   1988年的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开始,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转向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刘德强指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贸易逆差,外汇严重不足,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使中国的资本和劳动都无法充分利用起来。中国的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场的。在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模式下,中国对外汇制度进行了改革。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全面实现。

  接下来,刘德强具体分析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独特要素,如计划生育政策、土地公有制、户籍制度、港澳台和华侨的存在以及巨大的人口规模等等,这些要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他认为,这些因素既不可复制,也难以推广,无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内容。

  演讲的最后,刘德强指出,未来中国经济能否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路径,主要看能否建立起一整套制度严格保护私有产权、 限制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让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点正是中国经济实现产业升级,走向发达经济体的必经之路。

  之后,张军对刘德强的演讲表达肯定与赞赏,并对其演讲进行评议。在刘德强教授演讲内容的基础上,张军进一步分析了出口导向战略具有的两个成功条件,其一是可行性条件,即该战略对国内基础制度质量的需求最小;其二是可执行性条件,即政治上的阻力最小。

  张军对“在中国和东亚被证明是成功的战略尚难以在其它地区复制”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地理和文化圈的角度分析了儒家文化以及国家能力和国家制度两大原因。

  最后,张军提出,中国、日本,包括东亚其它成功经济体在成功追赶之后,也都面临着相似的宏观经济问题,出现经济快速的减速现象、难以避免的高成长后遗症等,这些问题也同样值得后续深入研究。

  刘德强对张军的评议进行了回复和补充。最后,两位嘉宾回答了慕浩然以及观众的提问。

  据悉,大学沙龙是2015年由几名来自中国的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沙龙。沙龙秉持兼容并包、独立开放的精神追求真知,立足哈佛,思考中国与世界。

大学沙龙179期顺利举行,刘德强作主题发言(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中评社北京4月9日电(实习记者 郭苗苗)4月8日,大学沙龙(原哈佛沙龙)第179期顺利举行,本期主题为“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快速增长?”。本次沙龙由京都大学经济学研究科教授、该研究科附属东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德强担任主讲人,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作评议人,会议由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和哈佛中国基金前执行主任慕浩然主持。

  沙龙开始,首先由刘德强教授进行主讲。刘德强教授通过一系列数据向大家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从而提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因素究竟是什么等一系列研究问题。

  刘德强提到,目前对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核心原因的假说有改革开放说、比较优势说、进口先进设备说、出口拉动说等等。而刘德强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发展主要是中国在8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的一套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

  他表示,在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外汇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该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意味着工业化,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取决于国家工业化的速度,工业化速度又取决于能够从国外引进多少先进技术的速度,这便取决于这个国家获得外汇的速度。

  对于使用何种发展战略能够带来外汇的快速增加,刘德强通过三种工业化模式向观众进行了介绍,这三种模式分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优先发展轻工业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以及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

  随后,刘德强引用世界银行《东亚奇迹》一书中的观点,以东亚各国的发展经验为例分析再定义了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特点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以台湾、韩国为案例分析了两经济体的贸易和出口依存度以及实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原因。

  刘德强介绍,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从重工业向轻工业发展。他强调,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宣布放弃重工业化战略,但资金,特别是外汇的严重不足,使得重工业化战略难以为继。这也是出现这一转变的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