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马英九率台青赴复旦交流
中评社上海4月7日电(记者林艳)4月6日上午,马英九率台湾青年来到上海复旦大学进行交流座谈。这是马英九访问大陆行最后一场两岸青年交流座谈活动。因此,在座谈会还没有正式开始,已经在位置上就座的两岸同学随即展开了非常热络的交流互动。马英九也结合前两场交流座谈会分享了三点感受,更引用诗词来表达到各地参访的感受。交流座谈会结束后,马英九一行与复旦大学师生共同拍摄了一张大合影。
上海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首先致辞对马英九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金力介绍称,复旦大学建于1905年,孙中山先生是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复旦的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它的寓意是追求光明,自强不息。他说,复旦大学与台湾各界的交流非常广泛,与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建立交流关系。1993年,复旦大学首次招收了台湾研究生,目前在校的台湾学生有341人,本学期还有28名台湾的学生在复旦大学交流。为了增进两岸的青年友谊,复旦大学曾先后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生运动交流赛、两岸大学生江南行夏令营、中华文化研习营等活动。为了更好地帮助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生活、就业、创业,复旦大学还开展了在陆台湾学生的专项实习“繁星计划”,为学者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金力表示,青年一代就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和宝贵的财富。今天的两岸学子齐聚一堂座谈交流,机会非常难得,希望大家能通过交流增进瞭解,深化友谊、拓展视野,更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两岸的青年共同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同心携手,砥砺前行,用青春谱写民族复兴。
马英九表示,这是此行两岸年轻朋友交流的最后一站。马英九结合过去十天的访问以及在武汉大学与湖南大学的交流,现场分享了三点感受:
一是推动两岸年轻人的彼此交流,是我们这一代最为迫切的任务。前几天在武汉与长沙,两场交流座谈结束后,我就看到两岸的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交换“微信”,甚至到我们上车了都欲罢不能,根本无需我们催促。可见两岸的年轻朋友自然交流、自然融合,如此顺理成章,也代表着两岸年轻人只是欠缺机会多接触、多瞭解,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这点两岸当局都应该要更加努力。
二是过去两场交流,我发现两岸的同学们都关心切身的问题,无论是学制、考试,乃至于出校门后的就业、竞争问题,同时彼此之间对两岸的中华文化,在台湾与大陆的发展与相貌都很有兴趣,这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真的应该要多为他们做些什么,除了推动两岸年轻人更密切交流,也要帮忙他们解决实际上关切的各项问题。
最后,也是我此行最重要的初衷,就是这些年来,两岸因为政治纷扰与疫情因素,各项交流中断已数年,年轻的一代在这几年网路上的趋势日渐隔阂。我希望由我此行开始踏出第一步,让两岸年轻人重新恢复交流,在年轻的时候,能够彼此交流,相互瞭解,多一分接触,两岸多一分情谊,友谊越深厚,两岸之间冲突发生的机率就愈低。
马英九也表示,最近看到大陆电视台制作了我个人祭祖扫墓的影片,点阅人数超过一亿。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让两岸都感受到一样的家国情怀。这次到湖南老家祭祖,带着年轻朋友们走访中国历史的重要地点,踏寻两岸共同记忆,才能共筑更美好的未来,这是我对两岸年轻朋友的期许。期间,马英九也现场邀请复旦大学的老师与同学们,能够回访台湾,他说他会亲自陪着大家一起到台湾各地走一走、体验一下台湾的风土人情。马英九问大家“好不好”?同学们都说“好”,现场响起热烈掌声,马英九也开心地笑了。
马英九表示,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表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奋向上,更蕴含复兴中华的意义。正与其此行在中山陵题字“和平奋斗,振兴中华”有着同等的精神,可以说延续了孙中山去世前所说的“和平、奋斗、救中国”精神。他希望,两岸年轻人未来能够像复旦大学的校训那般具有深意:“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两岸之间,能够和平奋斗,振兴中华。
此外,马英九也引用古诗词和大家总结分享了此行到各地的感受。他说,此行到各地都会想起我们中国人祖先留下的诗词,例如在南京乌衣巷,他想到了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武汉就想到李白与崔颢写的诗,其中李白的诗比较简短、适合引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到了他的老家湘潭,则想到祖父曾书写过的对联:“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家训;到了重庆看抗战遗迹,他则想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现在回到上海,他也有着非常深的感触,想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交流座谈结束后,马英九一行来到一楼大厅与复旦大学师生共同合影。中评社记者看到,三场青年交流座谈圆满结束,马英九当天心情大好。来到一楼大厅后,马英九和已经就定位的前排同学一一击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