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与湖大学生交流 马英九飙湖南话

马英九一行与湖南大学师生合影(中评社 林艶摄)

  中评社长沙4月3日电(记者 林艳)4月2日下午,马英九率28名台湾学生来到湖南大学,与该校32名学生进行交流座谈。中评社记者看到,湖南大学非常热情欢迎马英九一行的到来。校园里挂着一条醒目的红色横幅,上面写着“千年学府湖南大学欢迎您”,道路两侧站满了拿着手机拍摄、欢迎的学生。座谈交流过程,马英九见到老乡更是高兴地说了10分钟左右的湖南家乡话。

  湖南大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办的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朱熹、魏源、左宗棠等曾在此讲学授徒或求学论道。马英九一行参观了赫曦台、讲堂、御书楼、历史陈列馆、文庙等,近距离感受这座千年书院的绵延文脉。随后,马英九和台湾青年来到了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两岸约60名学子相向而坐,进行了热烈互动交流。

  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致欢迎辞表示,湖南是马先生的家乡,昨天马先生回湘潭祭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湖南大学与马先生有很深的渊源,马先生的不少亲友曾经或正在湖南大学工作学习。

  段献忠也讲述了湖南大学和台湾的渊源,他介绍说,1885年,岳麓书院学生左宗棠奏请福建巡抚驻台,推动改设台湾为行省;1695年,岳麓书院山长李中素,任当时台湾三县之一台湾县的知县;1941年,湖大周荫棠教授撰写《台湾郡县建置志》一书,阐述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指明是非,使无迷惑”;台湾东海大学首任校长曾约农、台湾师范大学前校长杜元载、台北市前市长游弥坚等,都曾在湖大学习或任教;马英九的外公秦卓庵则于1916年至1920年就读于湖大工专应化二班。

  段献忠说,近年来,湖南大学与台湾各界交流广泛,与台湾高校合作举办“湖湘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文精神学术研讨会”“中国书院学术研讨周”,合作开展“儒家文明与中国书院”主题研究等,也选派学生到台湾交流学习。疫情前,湖南大学每年选派几十名学生到台湾学习交流,并连续15年邀请台湾师生来校参加城乡文化项目。目前,学校有台湾学生65名,他们与大陆的同学一同上课,一起生活,亲密无间。他表示,青年是两岸交流中充满朝气的力量,马先生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前来交流,听乡音,述乡情,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两岸青年学生交流交往,增进两岸青年学生心灵契合。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 林艶摄)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子怡同学是一位湘潭人,和马英九是老乡。在最后的互动问答环节,李子怡上来就先和马英九用湖南话和马英九问好说“马先生好,欢迎回来”。

  马英九笑容满面地站起来用湖南话说道,“你用湖南话问,那我也用湖南话答啦!”于是,在接下来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马英九全程用湖南话进行作答。他说,从小家里就讲湖南话,从奶奶到爸爸妈妈都讲湖南话,“所以,我不讲湖南话,讲什么话?”然后,反问同学们,“我讲湖南话,你听得懂吗?”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随后,马英九和大家分享了一个他在台湾讲湖南话的故事,他说刚刚考上台大的时候,参加了湖南同乡训练会,会上有人问“谁会讲湖南话的请举手”,他就举了手,于是就被邀请现场讲湖南话给大家听听看,因为其他人都不会。所以,马英九说,湘潭伢子回来了,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非常的开心。说到这里,马英九突然问子怡同学“你觉得我讲的湖南话可以吧?”子怡说,“可以,可以,可以”。现场再次响起热烈掌声。

  期间,马英九还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的典故,向学子们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生态保护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启发意义,并鼓励两岸学子共同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交流,希望“让湖大同学与台湾同学的交流变成家常便饭”。

  最后,马英九在总结发言时怕台湾同学听不懂湖南话,于是特别改成普通话。他表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很清楚。他说,两岸同文同种,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这非常重要。希望在这样的前提下,努力减少隔阂,真诚交流。要让年轻人在青年阶段就知道要往这个方向走,让生力军将这项工作继续推动下去。

  座谈结束后,双方还互赠了纪念品。段献忠校长向马英九赠送了一幅字,马英九则向湖南大学赠送了一本《中华语文大辞典》。

湖南大学校长发言(中评社 林艶摄)

马英九发言(中评社 林艶摄)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 林艶摄)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 林艶摄)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 林艶摄)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 林艶摄)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 林艶摄)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 林艶摄)

马英九一行抵达湖南大学座谈(中评社 林艶摄)

麦克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