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泉:跨学科有利创新 教育应重视育人
中评社香港10月13日电(记者卢哲)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暨轮值主席、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近日接受中评社专访时指出,随着科学发展,跨学科研究将成为趋势,能拓宽思路、鼓励创新。但他强调,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育人”,做人第一,学业第二,他寄语香港的大学应该找准教育的定位,回顾检讨之前的不足。
陈清泉是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提出了电动汽车的工程哲学,发明了多种电动车专用电机及控制装置,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如今,年过八旬的陈清泉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还最新提出“四网四流”融合理念,并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高校开设课程并亲自授课。
在谈到9月初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讲课的情况,陈清泉表示,与港科大(广州)的合作渊源,起源于看中它是中国第一个采用新模式——没有院系、采用全新学科融合学术架构的大学。“我瞭解到,他们定位是,在港科大(香港清水湾校区)的传统学科基础上,港科大(广州)采用全新的学科融合的学术架构,建立以‘枢纽’和‘学域’为基础的架构,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破除学科间的壁垒、强调合作,这有利于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这个概念和我的科研理念吻合。”
陈清泉认为,打破院系可以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学习,使得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及发展。而现时科技发展飞速,科技要前沿,就一定要跨学科。
“我认为,跨学科的教育方式,首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他们的创业提供基础。同时学生的自主性会非常强,这也符合博雅教育的精神”,陈清泉说,今天说鼓励创新,创新的第一要素是要有理念。如果知识面不够广,则理念很难形成。所以“博”是尽可能多的涉猎人文、社科、艺术,提高人文修养。而“雅”则指的是做人第一,学业第二。做人一定要爱国,爱家。先做人,再做学问;先做好人,才可以做好学问。
“还有一个原则,大学应教书、育人。不光是教书,老师不是一个教书匠,老师是要育人、要培养人才。这也是为什么牛津剑桥采用学院制。学院不单单是一个吃饭住宿的地方,更是塑造人的地方。导师不仅在学业上辅导学生,在生活上、为人上,更要提供教育。这就是教书育人,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要育人,不光是教书。”陈清泉还表示,作为大学来说,只是传授知识也不够,要运用知识。要把知识变成推动经济的产业。
陈清泉在谈及香港的教育时强调,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为什么在香港那些动乱的时候,会有这么多的学生参与?我认为,大学的育人,我们做得如何,要回顾跟检讨。另外,学生的爱国教育,应该从幼稚园开始,到了大学太晚了”。
谈到对青年人的“成功寄语”,陈清泉说,我对于青年人的勉励,成功之道有”一元论”,“三元论”,“四元论”——“一元论”就是充分发挥你的潜力,每个人都有潜力,这个世界有没有你是不一样的,你的金子是否发光?你的火种是否燃烧?
“三元论”就是天分、勤奋和机遇。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天分,但只靠天分不够,没有勤奋的话多大的天分都不会成功。有了天分,有了勤奋,你还要能够抓住机遇。机遇来了你抓不住——比如说,中央给了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你自己不敢抓、不愿意抓,你如何能够成功?
“四元论”就是要有目标,有勇气,有方法,有条件。不怕挫折,愈挫愈勇。
中评社香港10月13日电(记者卢哲)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暨轮值主席、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近日接受中评社专访时指出,随着科学发展,跨学科研究将成为趋势,能拓宽思路、鼓励创新。但他强调,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育人”,做人第一,学业第二,他寄语香港的大学应该找准教育的定位,回顾检讨之前的不足。
陈清泉是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提出了电动汽车的工程哲学,发明了多种电动车专用电机及控制装置,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如今,年过八旬的陈清泉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还最新提出“四网四流”融合理念,并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高校开设课程并亲自授课。
在谈到9月初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讲课的情况,陈清泉表示,与港科大(广州)的合作渊源,起源于看中它是中国第一个采用新模式——没有院系、采用全新学科融合学术架构的大学。“我瞭解到,他们定位是,在港科大(香港清水湾校区)的传统学科基础上,港科大(广州)采用全新的学科融合的学术架构,建立以‘枢纽’和‘学域’为基础的架构,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破除学科间的壁垒、强调合作,这有利于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这个概念和我的科研理念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