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洪华:中国国际统一战线战略的演进与展望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视频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10月13日电(实习记者 邵黛琳)10月11日,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线上举行。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分析了“中国国际统一战线战略”的演进、评估与展望。讲座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高文胜主持。

  门洪华首先指出,统一战线是颇具中国特色的联合战略,在中国内政外交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研究国际统一战线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围绕国家利益的竞争与合作,只要存在竞争,就有统战工作;只要有合作,就需要借助统战路线。近年来,在外部环境激变、全球化遭遇逆流、中美战略博弈向纵深展开的背景下,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构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进一步完善国际统一战线的全球布局,把握应对中美战略博弈的主导方向,在稳步提升国家硬实力的同时着重塑造国家软实力,具有极其关键的战略价值。

  门洪华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统一战线是指不同政治力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实现特定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国际统一战线则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在对外工作中的拓展,是国际范围内不同社会政治力量在某些共同利益基础上为实现特定共同目标而结成的团体、政治联盟或联合行动组织。国际统一战线有明确的非正式性和更多的灵活性,其主旨在于调动国际上的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与合作共赢是国际统一战线的核心要素和本质诉求。

  门洪华表示,中国素有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的战略传统,例如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三国时期的“隆中对”等。国际统一战线所包含的团结竞争对手的对立面、使其陷入孤立的战略思想堪称其精髓所在。而化解不同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并形成有利于己方的联合阵线是其主要路径。当下,如何处理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欧盟等其余五大力量之间的关系,善用其余各方间的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统一战线是中国构建国际统一战线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接着,门洪华分析了中国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注重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代领导人都曾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积极发展统一战线力量;坚持以斗争求团结为实践路径,以争取中间力量为关键举措,形成“一边倒”“中间地带”   “三个世界”为具体内容的国际统一战线政策。邓小平国际统一战线思想融入了对统一战线的制度性思考,将反对霸权主义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相结合,并借此作为联合战线的重要抓手。和平与发展的共同利益是邓小平统一战线的根本基础。江泽民在面对冷战结束前后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时进一步强调国内统一战线与国际统一战线的结合,并把爱国统一战线作为重要关节点。胡锦涛进一步推动了统一战线由“中国向度”向“世界向度”转变,主张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应对国际威胁与挑战,并把“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视为统一战线的蓝图,致力于寻求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门洪华还谈及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百年变局最深刻的体现是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各主要力量加紧内外战略调整,抢占战略制高点,力争在博弈中占据优势,导致国际形势加速深刻演变,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凸显。同时,国际力量正处于大分化之中,国家内部分裂、西方分化、发展中国家分化、地区合作内部分化等诸多新表现推动着多极时代的到来。而在力量分化横行的当下,中国依然在努力实践着诸如一带一路、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新形式的力量整合。门洪华提到,世界主要力量分化组合以中美关系为牵引,以美国对国力衰落的焦虑和中美战略博弈为矛盾焦点。面对百年变局的全面深化、国际关系的波诡云谲和中美竞争的全面展开,中国必须秉持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从战略高度审慎思考,构建中美战略竞争时代的国际统一战线。

  最后,门洪华表示,新时代中国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应着眼长远而立足当下,在实践中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联合多元共存的力量、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爱国统一战线和国际统一战线的相互支撑。回望过去,中国在国际统一战线上的战略探索展现出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坚定决心,也代表了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的战略诉求;放眼当下,百年变局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刻交集,新时代的中国国际统一战线思想逐步走向成熟,正在形成战略新布局;展望未来,积极发挥国际统一战线应对国际竞争、促进国际合作的关键功能,是中国关键性战略抓手和重要战略依托。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视频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10月13日电(实习记者 邵黛琳)10月11日,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线上举行。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分析了“中国国际统一战线战略”的演进、评估与展望。讲座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高文胜主持。

  门洪华首先指出,统一战线是颇具中国特色的联合战略,在中国内政外交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研究国际统一战线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围绕国家利益的竞争与合作,只要存在竞争,就有统战工作;只要有合作,就需要借助统战路线。近年来,在外部环境激变、全球化遭遇逆流、中美战略博弈向纵深展开的背景下,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构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进一步完善国际统一战线的全球布局,把握应对中美战略博弈的主导方向,在稳步提升国家硬实力的同时着重塑造国家软实力,具有极其关键的战略价值。

  门洪华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统一战线是指不同政治力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实现特定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国际统一战线则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在对外工作中的拓展,是国际范围内不同社会政治力量在某些共同利益基础上为实现特定共同目标而结成的团体、政治联盟或联合行动组织。国际统一战线有明确的非正式性和更多的灵活性,其主旨在于调动国际上的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与合作共赢是国际统一战线的核心要素和本质诉求。

  门洪华表示,中国素有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的战略传统,例如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三国时期的“隆中对”等。国际统一战线所包含的团结竞争对手的对立面、使其陷入孤立的战略思想堪称其精髓所在。而化解不同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并形成有利于己方的联合阵线是其主要路径。当下,如何处理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欧盟等其余五大力量之间的关系,善用其余各方间的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统一战线是中国构建国际统一战线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接着,门洪华分析了中国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注重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代领导人都曾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积极发展统一战线力量;坚持以斗争求团结为实践路径,以争取中间力量为关键举措,形成“一边倒”“中间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