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印之间应为和平竞赛而非竞争

  中评社北京9月6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印度总理莫迪上月在印度独立75周年纪念日上宣布,应在未来25年把印度变成现代化国家。对莫迪满怀激情的演讲,西方新闻媒体普遍保持沉默。这是因为它们充分瞭解这个国家。印度摆脱殖民统治成为主权国家之后,意识形态领域仍然保留浓厚殖民主义色彩,因此,印度政府的所作所为似乎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无论是吞并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国家,还是把印度洋视为印度的势力范围,都是希望把印度变成一个有声有色的现代化强国。

  然而,应承认,印度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国家。不论是退出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谈判,还是在国际事务方面特立独行,都充分反映出印度在发展的问题上似乎有些不切实际。

  首先,印度充分瞭解自身的优势,瞭解人口增长给印度带来的希望。但是,印度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似乎总是给人一种“狂妄自大”的感觉。

  当年英国殖民统治南亚次大陆,把这片土地变成了原材料种植基地。到目前为止,印度仍然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印度军队不得不通过购买各国武器提高自己的战备能力。印度政府期望利用自己的市场潜力,从国际分工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印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吸引世界各国企业投资印度。可是,当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蜂拥而至,为印度工业化特别是工业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的时候,印度却翻脸不认人,通过增加税收负担、改变投资规则等方式,掠夺海外投资者。印度政府的工业化政策给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蒙上了阴影。

  政策缺乏连续性,处理国际事务朝令夕改,是印度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对印度政府来说,如果能吸引海外投资者并且将其投资据为己有,印度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可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国际资本趋利性决定了,当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在印度折戟沉沙的时候,他们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陷阱,投资这个国家应考虑到各种风险,特别是国家政策调整风险。如果印度言而无信,印度的现代化很可能是纸上谈兵。

  市场换取技术,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印度为也是如此。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庞大的人口规模并不必然带来“人口红利”,因此,印度政府市场换取技术的方案,能否行得通,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对印度政府来说,人口优势并不一定等于市场优势。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政策不确定性问题,那么,印度的人口增长,可能是印度的灾难,而不是印度现代化的积极因素。

  其次,印度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障碍。20世纪南亚次大陆许多国家生活在印度阴影之下,他们不得不按照印度的规划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一个“不可分割的印度”始终是印度国家战略构想。对于这片土地上的许多中小国家而言,既要考虑到生存,同时也要考虑到发展。如果不能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国家的生存就会成为问题。正因为如此,南亚次大陆的一些国家千方百计地寻求新的合作伙伴,试图摆脱印度的控制,寻找抗衡印度的力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尼泊尔希望修建中国到尼泊尔的铁路。因为这是这个喜马拉雅山南麓国家生存下去的必要之举。

  不论是斯里兰卡还是马尔代夫,作为印度洋国家,始终担心被印度吞并。他们希望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开展合作,以此来减轻自身的生存压力。这些国家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必然会导致印度殖民主义不断高涨。近些年来,中国与印度之间的磕磕绊绊从一个侧面说明,印度为了强化自己的殖民主义,掀起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试图利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问题,强化国内的凝聚力。

  中国期望和印度和平相处,期待这两个世界人口大国携手并肩,创造亚洲世纪。可是,印度殖民主义根深蒂固,中国和印度关系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印度短期内无法克服国内的殖民主义思想。中国应面对现实,在处理与印度的关系方面实事求是。一方面及时解决双边矛盾和分歧;另一方面登高望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使印度朝野意识到,殖民主义曾经给印度带来深重的灾难,21世纪继续奉行殖民主义不可能有好下场。

  中国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印度开展经济合作方面,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特别是制度风险。

  中国许多电信企业投资印度,为印度信息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由于印度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甚嚣尘上,印度政府利用各种手段特别是行政执法手段,侵占中国电信企业的财产,中国电信企业在印度市场上步履维艰,少数企业被迫退出印度市场。   中国政府应当提醒企业投资印度应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尽可能地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对印度的投资规模前所未有。不排除印度政府翻脸不认人,以债务违约方式,损害多边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多边金融机构投资印度,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通过完善相关监管规则,确保多边金融机构的投资不会打水漂。

  第二,中国在处理双边外交关系方面,既要考虑到现实和历史,同时又要高瞻远瞩。对印度这样一个充满雄心的国家,中国应当高度重视,在风险可以控制情况下,与印度开展各方面的合作。但是,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应当尽可能淡化与印度的冲突,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秩序。

  印度已经把中国视为主要的竞争对手。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古老的智慧,把竞争逐渐变为竞赛。中国政府可以把中印两国关系发展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外交切口,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中国和印度之间不应开展竞争。

  可以非常坦率地说,印度要想真正建成现代化国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印度市场规模会越来越大。但是,如果印度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方面采取敌对的政策,那么,中国应当暂时放弃印度这个市场,不能在为印度现代化添砖加瓦的同时承担不必要的风险。中国在处理双边关系方面不能一厢情愿,而应该实事求是,一方面充分考虑到印度国内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矛盾;另一方面,在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中国企业合法权益方面应据理力争。

  中国愿意在解决共同面临问题方面,与印度开展协商。但是,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己的美好希望寄托在印度身上。只要这个国家不摆脱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印两国关系就不可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经济活动,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加剧中国和印度外交紧张关系。对印度这样一个充满殖民主义色彩的国家而言,任何国家在印度洋的经济活动,都可能会给印度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远洋测量船停泊在斯里兰卡的港口,曾经遭到印度政府的强烈反对。但是,中国政府顶住压力,加强与斯里兰卡政府经济合作,中国测量船最终停泊在在印度洋的斯里兰卡港口。这说明中国外交日臻成熟。

  中国不指望印度这个国家面对现实,但是,中国应当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让印度抬头仰望,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主动调整航向。

  第三,中国和印度都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同时也是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多边组织,寻求与印度开展合作。中国既要瞭解印度的大国心态和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又要从地区安全出发,与印度开展合作竞赛。中国不要指望印度在关键时刻支持中国,只要印度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火上加油,两国关系就不会持续恶化。   现在人们担心的是,印度是否会配合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中国西部地区挑起事端,从而导致中国首尾难顾。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代化战争和传统战争的区别就在于,现代化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中国在处理两国边境问题上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一些无人作战装备部署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一方面减轻边疆将士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印度意识到,中国绝对不会在边境地区和印度打一场传统的战争。

  中国应当将自己的现代化装备特别是信息化作战装备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一方面牢牢地控制边疆地区的局势;另一方面迫使印度不敢轻举妄动。在高山峻岭部署大量的部队,显然不是聪明之举。对印度政府来说,在边境地区部署军队并且修建大量基础设施,显然是一种政治姿态,是为了强化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中国不能上当受骗。在边境地区部署部署无人设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可以促使印度反思自己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政策。中国和印度军长级别的谈判最终达成脱离接触的协议,显然是破解印度政府利用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强化政府凝聚力的必要之举。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组织,迫使印度面对现实。中国应当尽可能避免与这个国家发生双边冲突。毕竟在多边国际场合,印度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不得不遵守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多边组织解决双边分歧,是中国处理两国关系的正确道路。

  双边谈判固然重要,但是,在短期内谈判不会产生任何效果。说到底,印度的殖民主义心态和扩张政策,使中印双边谈判失去了基础。充分利用多边组织加强合作,将双边竞争逐步引导到竞赛的轨道上,对于化解中印两国的矛盾至关重要。   中评社北京9月6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印度总理莫迪上月在印度独立75周年纪念日上宣布,应在未来25年把印度变成现代化国家。对莫迪满怀激情的演讲,西方新闻媒体普遍保持沉默。这是因为它们充分瞭解这个国家。印度摆脱殖民统治成为主权国家之后,意识形态领域仍然保留浓厚殖民主义色彩,因此,印度政府的所作所为似乎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无论是吞并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国家,还是把印度洋视为印度的势力范围,都是希望把印度变成一个有声有色的现代化强国。

  然而,应承认,印度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国家。不论是退出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谈判,还是在国际事务方面特立独行,都充分反映出印度在发展的问题上似乎有些不切实际。

  首先,印度充分瞭解自身的优势,瞭解人口增长给印度带来的希望。但是,印度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似乎总是给人一种“狂妄自大”的感觉。

  当年英国殖民统治南亚次大陆,把这片土地变成了原材料种植基地。到目前为止,印度仍然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印度军队不得不通过购买各国武器提高自己的战备能力。印度政府期望利用自己的市场潜力,从国际分工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印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吸引世界各国企业投资印度。可是,当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蜂拥而至,为印度工业化特别是工业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的时候,印度却翻脸不认人,通过增加税收负担、改变投资规则等方式,掠夺海外投资者。印度政府的工业化政策给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蒙上了阴影。

  政策缺乏连续性,处理国际事务朝令夕改,是印度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对印度政府来说,如果能吸引海外投资者并且将其投资据为己有,印度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可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国际资本趋利性决定了,当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在印度折戟沉沙的时候,他们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陷阱,投资这个国家应考虑到各种风险,特别是国家政策调整风险。如果印度言而无信,印度的现代化很可能是纸上谈兵。

  市场换取技术,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印度为也是如此。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庞大的人口规模并不必然带来“人口红利”,因此,印度政府市场换取技术的方案,能否行得通,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