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三中全会为中国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中评社北京7月17日电/网评:三中全会为中国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来源:大公报 作者:宇文(智库学者)

  7月15日至18日,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

  中国式现代化是宏大命题。中国不仅是引领全球经济的最强动力,也是世界和平稳定的压舱石。按照中央的重大战略安排,从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不仅明确了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也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华丽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世界提供了现代化新模式,也为全球贡献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开拓创新的中国精神、行稳致远的砥砺精神,到一棒接着一棒的政策接力及体制机制优势,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强政策助力,在让改革红利覆盖面更广的同时,聚焦重点区域突出改革重点,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

  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这是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一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成为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的主要命题。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选择。更重要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脉搏,提升中国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尖端产业领域竞争力的关键,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全球率先提出新质生产力理念,而且已经在新质生产力产供链配置和全球市场布局方面获得了先机。除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组件等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新三样”等持续保持产销两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也颇有亮点。7月3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六倍。在人工智能产值方面,中国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   中国新质生产力在尖端科技和绿色能源方面融合度较好,在实体经济渗透率较高,尤其在核心制造业领域已经形成全球领先优势。从美西方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加征关税,以及对中国其他绿色能源产业的贸易壁垒措施,也从反面证明了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全球竞争力。

  让新质生产力拥有更澎湃的动力,需要持续的创新推进。须知,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此,发展新生产力,既需要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需要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这就需要全面改革赋能,从科技产业、体制机制、人才工作等方面推进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动能活力。

  全面改革是系统性工程,既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又要通过改革破解一些现实难题。因此,经济体制改革仍需持续推进;还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也要加力推进。更重要的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全球重铸现代化的新范本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的现代化,也为全球重铸现代化的新范本。就前者而言,唯有中国能够数十年持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让中国富起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让中国强起来。两次三中全会,因为聚焦改革开放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们相信,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让改革红利在中国全方位释放,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就后者而言,传统西方世界对华科技、贸易各种禁限壁垒,以及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地缘政治的遏制,也从侧面凸显中国软硬实力的提升,更显西方世界的焦虑和不自信。这意味着,西方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在发生变化,也有助于构建全新的更加公平的全球多极化格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引擎、第二大经济体以及美西方紧盯的“目标”,自是构建全球新格局的主导力量。对此,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

  “三大全球倡议”立足百年变局,顺应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从全球范围看,除了美西方,全球南方世界大多认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越来越有全球吸引力。   中评社北京7月17日电/网评:三中全会为中国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来源:大公报 作者:宇文(智库学者)

  7月15日至18日,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

  中国式现代化是宏大命题。中国不仅是引领全球经济的最强动力,也是世界和平稳定的压舱石。按照中央的重大战略安排,从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不仅明确了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也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华丽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世界提供了现代化新模式,也为全球贡献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开拓创新的中国精神、行稳致远的砥砺精神,到一棒接着一棒的政策接力及体制机制优势,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强政策助力,在让改革红利覆盖面更广的同时,聚焦重点区域突出改革重点,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

  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这是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一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成为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的主要命题。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选择。更重要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脉搏,提升中国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尖端产业领域竞争力的关键,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全球率先提出新质生产力理念,而且已经在新质生产力产供链配置和全球市场布局方面获得了先机。除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组件等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新三样”等持续保持产销两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也颇有亮点。7月3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六倍。在人工智能产值方面,中国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