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保护好黑土地 保住中国粮仓

  中评社香港7月16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通过了《黑土地保护法》,该法将于8月1日起施行。

  黑土地有“耕地中的大熊猫”之称,保护好黑土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的黑土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约占全国1/4,商品粮更占到1/3之多,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将那里称为“北大仓”。

  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加上风蚀、水蚀等侵害影响,导致黑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酸化、沙化、盐渍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对东北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一定风险。近年来,东北黑土面临“变瘦、变薄、变硬”的问题。

  为了保护好黑土地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出台这部法律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黑土地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素有“粮仓”之称。

  黑土地在大规模开垦种植之前,自然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一般在30~70厘米,深的可达200厘米以上。可是,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开垦种植,黑土地已出现严重水土流失现象,土壤有机质含量仅剩原来的约1/3,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现象明显,黑土层厚度在20~30厘米的区域已占整个黑土地总面积的约20%,黑土层厚度小于20厘米的占总面积的约12%,完全丧失黑土层的“露黄”土约占3%。这就是说,曾经“肥得流油”的黑土地,正在一点点地缩小、变薄。   造成黑土地萎缩的根本原因,是持续多年的不合理耕种和疏于管理。大规模的开垦和持续无休的种植,打破了黑土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尤其是出于对农作物产量的无限追求,人们通过大量施用化肥的方式来增产,施用大量农药来除草,施用大量杀虫剂来灭虫,又用机械化的方式大规模耕作,但将秸秆等天然肥料返还到田地里堆积、腐烂的做法却越来越少。黑土地就好像是一匹骏马,越跑越快,却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补给和休养,结果被超负荷地消耗了几十年。据估计,经过成千上万年累积起来的黑土地,其厚度正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变薄,而欲靠自然循环和代谢的过程重新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地,至少需要200年时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应该落实好这一要求。在生产方式上加大深松技术推广,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渗透能力。同时,加强东北区域的农田基本建设,充分利用黑龙江等地丰富的地表水系,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对黑土地造成的生态影响。

  目前黑土区农作物秸秆还田率仍然较低。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深耕、秸秆还田等耕作模式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要推广农民易于接受的秸秆深翻还田、堆沤还田等技术,促进黑土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今后应考虑建立和落实严格的黑土地保护制度,加大对保护黑土地资源的专项资金投入,如对黑土地保护利用过程中的关键作业环节给予资金补贴,对企业推行生态循环模式的创新技术和项目给予资金补贴。

  黑土地不仅要保护,还要“养护”,通过加大有机质投入、秸秆还田等方式,让“变瘦”的土地“增肥”。国家应大力支持东北地区农畜牧业企业打造用养结合的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如保障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配套建设,建设粪污贮存、铺设沼肥输送管道等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应加快建设一批黑土地品质监测网点,对东北黑土地进行勘测和普查,持续跟踪黑土地品质变化趋势,为黑土地治理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黑土地各地还应通过更多引进新技术,发展精准高效农业。例如航天航空探测领域的技术,如今用在黑土地保护上有了高精度探测仪器,土壤肥力、作物营养状态等资讯即时掌握。通过高科技设备助力,可望让黑土地保护更加高效。东北地区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应扎根乡村一线,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让各项黑土地保护技术和设备大显神通。

  今后,中国的黑土地保护工作将有法可依,可望进一步有效加强对黑土地的保护工作,由此有力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评社香港7月16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通过了《黑土地保护法》,该法将于8月1日起施行。

  黑土地有“耕地中的大熊猫”之称,保护好黑土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的黑土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约占全国1/4,商品粮更占到1/3之多,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将那里称为“北大仓”。

  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加上风蚀、水蚀等侵害影响,导致黑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酸化、沙化、盐渍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对东北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一定风险。近年来,东北黑土面临“变瘦、变薄、变硬”的问题。

  为了保护好黑土地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出台这部法律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黑土地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素有“粮仓”之称。

  黑土地在大规模开垦种植之前,自然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一般在30~70厘米,深的可达200厘米以上。可是,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开垦种植,黑土地已出现严重水土流失现象,土壤有机质含量仅剩原来的约1/3,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现象明显,黑土层厚度在20~30厘米的区域已占整个黑土地总面积的约20%,黑土层厚度小于20厘米的占总面积的约12%,完全丧失黑土层的“露黄”土约占3%。这就是说,曾经“肥得流油”的黑土地,正在一点点地缩小、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