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扬答中评:主席讲话展现一国两制宏阔未来

孙扬

  中评社北京7月2日电(记者 海涵)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孙扬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就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所作重要讲话予以分析解读。他指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充分展现了“一国两制”的历史逻辑和宏阔未来。所谓历史逻辑,是指五个时间维度所呈现的“一国两制”的历史根基与成功实践的现实确证。所谓宏阔未来,是指“一国两制”必须长期坚持,完全可以突破2047年的时间界限。

  孙扬说,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25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此外,今年还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0周年。习主席的讲话通过五个时间维度,将三个“周年时刻”贯穿其中,彰显香港与祖国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揭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蕴含深遂的历史逻辑。

  第一个时间维度是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习主席在讲话一开始就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记载着华夏先民在岭南这片土地上的辛勤劳作。”考古证实,新石器时代先民已在香港地区开拓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不断有内地民众前来定居,香港在中西海上交通占有重要位置,成为和海防重地。香港的繁荣富庶是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英国人来之前是荒岛”这种历史叙述并不正确。

  第二个时间维度是鸦片战争之后80年的近代史。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史,记载着香港被迫割让的屈辱,更记载着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抗争。”180年前《南京条约》签订,既是香港与祖国被迫分离的时刻,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始。香港同样是中华民族救亡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这段历史包括维新派在香港对改良思想进行宣介、新界乡民抵抗英军的抗争、孙中山以香港为基地策动共和革命,等等。

  第三个时间维度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记载着香港同胞作出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这一表述大概是首次在百年党史中浓墨重彩地标注香港的重要地位。从参与建党、掀起工运再到抗日救亡、敌后游击,直至筹备建国,香港革命史是党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支持祖国内地建设、推动香港社会进步再到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共襄民族复兴伟业,香港同胞是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第四个时间维度是回归这25年来香港的发展史。习主席的讲话从三个方面充分肯定“一国两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一是香港“敢为天下先,敢做弄潮儿”,为国家的发展奇迹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二是香港战胜各种挑战,经济蓬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三是回归后香港开启了真正的民主,中央全面管治权得到落实,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正确行使。

  第五个时间维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10年的新时代开创史。习主席讲话提到的“一国两制”实践的深刻启示,实际就是面对香港回归以后,特别是近10年一度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甚至是严重乱局,中央和香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一国两制”实践规律,实现香港由乱到治转折的思考与实践成果。这和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关于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有关坚持“一国两制”的表述是一脉相承的。

  孙扬认为,习主席的讲话体现了对“一国两制”深刻的历史领悟,正如习主席所言,“温故知新,鉴往知来”,未来的“一国两制”具有更加宏阔的实践空间。讲话中可能最令香港同胞振奋的一句是,习主席强调:“‘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覆检验了的,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根本利益,得到14亿多祖国人民鼎力支持,得到香港、澳门居民一致拥护,也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

  孙扬指出,这表明,“长期坚持”是“50年不变”的初心,经过实践检验的“一国两制”完全可以突破2047年的界限。习主席讲话的这一表述与邓小平1988年“前50年是不能变,50年之后是不需要变”的许诺一脉相承。这样的愿景充分体现了香港利益与国家利益一致、中央之心与香港民心相通,也就是讲话中所言:“背靠祖国、联通世界,这是香港得天独厚的显着优势,香港居民很珍视,中央同样很珍视。”

  孙扬说,习主席讲话对“一国两制”宏阔的未来提出了务实而富有启迪的四点希望。一是针对特区政府,也就是以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为第一要务。之前特区政府施政被反对派骑劫的所谓政制改革议题所阻碍,爱国者治港原则落实后,这种阻碍已然消失,而达到良政善治仍需努力。二是针对香港未来发展方向,强调香港应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关键还在于要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社会活力。三是针对民生等社会议题,希望特区政府要让普罗大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尤其要解决香港严峻的住房问题。四是针对社会稳定,明确指出香港“不能乱也乱不起”,而且表明“香港发展不能再耽搁”,同时指出香港的主流价值观是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相适应。此外,讲话还尤其提到要关爱香港青年,着力解决他们学业、就业、创业、置业的实际困境,也就是“上升”和“上楼”两大难题。讲话最后借用唐代诗人孟郊《上包祭酒》一诗中“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一句来表达对香港背靠祖国、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创造新辉煌的期许。

  孙扬表示,通过习主席讲话展现出的“一国两制”的历史逻辑和宏阔未来,我们应当认识到,香港这25年经历了种种变化,而我们要理解这种变化。变与不变,是历史和现实辩证的统一。历史塑造了香港这座伟大的城市,虽然全球地缘政治的持续动荡会影响香港,但香港的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仍然昭示着这座城市有着无限的未来可能性。25年前,费孝通针对香港回归感慨,“出了一口气,更要争一口气。”贯穿历史、现在和未来,民族复兴征程是香港与祖国共同的旅程,长期坚持“一国两制”,实质上就是长期坚持改革开放,就是长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也就是为人类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贡献。

孙扬

  中评社北京7月2日电(记者 海涵)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孙扬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就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所作重要讲话予以分析解读。他指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充分展现了“一国两制”的历史逻辑和宏阔未来。所谓历史逻辑,是指五个时间维度所呈现的“一国两制”的历史根基与成功实践的现实确证。所谓宏阔未来,是指“一国两制”必须长期坚持,完全可以突破2047年的时间界限。

  孙扬说,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25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此外,今年还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0周年。习主席的讲话通过五个时间维度,将三个“周年时刻”贯穿其中,彰显香港与祖国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揭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蕴含深遂的历史逻辑。

  第一个时间维度是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习主席在讲话一开始就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记载着华夏先民在岭南这片土地上的辛勤劳作。”考古证实,新石器时代先民已在香港地区开拓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不断有内地民众前来定居,香港在中西海上交通占有重要位置,成为和海防重地。香港的繁荣富庶是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英国人来之前是荒岛”这种历史叙述并不正确。

  第二个时间维度是鸦片战争之后80年的近代史。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史,记载着香港被迫割让的屈辱,更记载着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抗争。”180年前《南京条约》签订,既是香港与祖国被迫分离的时刻,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始。香港同样是中华民族救亡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这段历史包括维新派在香港对改良思想进行宣介、新界乡民抵抗英军的抗争、孙中山以香港为基地策动共和革命,等等。

  第三个时间维度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记载着香港同胞作出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这一表述大概是首次在百年党史中浓墨重彩地标注香港的重要地位。从参与建党、掀起工运再到抗日救亡、敌后游击,直至筹备建国,香港革命史是党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支持祖国内地建设、推动香港社会进步再到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共襄民族复兴伟业,香港同胞是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第四个时间维度是回归这25年来香港的发展史。习主席的讲话从三个方面充分肯定“一国两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一是香港“敢为天下先,敢做弄潮儿”,为国家的发展奇迹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二是香港战胜各种挑战,经济蓬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三是回归后香港开启了真正的民主,中央全面管治权得到落实,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正确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