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评职称,更重育人实效

  中评社北京2月20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近期,山东大学深化辅导员职称制度改革,提出“落实‘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要求,在思政系列职称评审中,取消科研论文、项目等‘必选’前置要求,推行体现立德树人贡献的代表性成果‘多选’机制”等重要举措。

  天津市教委透露,2023年,天津市高校41名辅导员晋升教授、副教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职称全部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

  类似的探索,正在全国多地逐渐展开。

  职称评定和晋升政策,关涉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取消科研论文、项目等硬性要求意义何在?辅导员评职称还面临哪些难题,又该如何破题?

  1、扭转辅导员“干得好不如写得好”错误观念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教师李楠当了13年辅导员。她坦言:“仅因为科研论文一项限制,我已在八级讲师岗位‘留守’了五年。五年来,我也尝试将育人实践经验进行凝练、撰写论文,但对于辅导员来说,在核心期刊发一篇学术论文实在太难了。”

  辅导员工作任务纷繁复杂,“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导致其工作碎片化严重。“2022年我带268名学生,按照学校‘大一学生第一学期知心谈话百分百全覆盖’的要求,以每个学生谈话半小时至一小时算,我每天至少要与3名学生谈话。”然而辅导员上班时间学生往往在上课,致使李楠只能在下班时间开展深度育人工作,科研时间被大大挤压。

  “很多高校逐步取消了辅导员评职称所必需的项目、著作及论文等要求,令人鼓舞。”李楠说:“这有利于推进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建设,扭转辅导员‘干得好不如写得好’‘重科研轻育人’等错误观念,给他们更多发展机遇和晋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