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并进”,打破辅导员职称晋升困境
辅导员评职称阻碍仍存
首先,职业角色模糊。辅导员职称晋升受困于“教师”与“管理者”双重身份的认定,导致其职称晋升内在动力及核心竞争力不足。多数辅导员不仅需要处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学生工作,还要承担日常教学及科研等专业工作。山东大学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与思政培训中心办公室2020年开展的一项全国问卷调查显示:“在教育部大力推进辅导员学历学位提升的背景下,有接近一半的辅导员学历还在本科及以下。”这意味着,高校辅导员不仅可能被繁复的学生工作缠身,也可能由于学历偏低而缺乏教学及科研能力等职称晋升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其职称晋升的自信心及效能感降低。可见,双重身份虽为辅导员提供了双轨赛道,但若对待不当,也可能转化为其向上发展道路上的“路障”。
其次,考核标准失切。辅导员职称晋升受制于“软实力”与“硬指标”的双重要求,致使其工作重心不明。受双重身份影响,辅导员晋升职称的指标也有“双重要求”:除从事学生工作的年限、学位学历、工作绩效等“软实力”外,论文发表与课题主持等也是重要的“硬指标”。因此,部分高校辅导员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加看重区分度更大的科研成果产出,进而导致辅导员出现“重科研轻学生、重立项轻结项、重成果数量轻成果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失重”的职称晋升评审标准不仅会增加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还会出现与其主要职责、工作特点和专业背景等不相匹配的诸多矛盾,导致出现“顾此失彼”的现实状况。
最后,发展平台受限。辅导员职称晋升面临“逢优则转”与“止步不前”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形成辅导员队伍在教学、行政、科研等岗位动态平衡的流动机制。高校作为辅导员的选聘单位,承担为其提供职业发展平台的职责。然而,相较于定位明确的专任教师,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较为模糊,导致职称晋升之路阻碍重重。因此,有能力达到晋升标准的辅导员会更倾向于转岗为专任教师,以谋求更明朗的职业发展前景。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有机会转岗时是否会继续留任,32.6%的人表示不会继续留任辅导员,仅有22.1%的人认为还会选择这个职业,只有不足9%的专职辅导员希望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将辅导员视为职业发展的过渡或求职跳板的现实境况,严重影响了该群体队伍专业化和连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