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租+配售,让更多市民住有所居
对“保障房”这一概念,人们并不陌生。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此前有什么区别?保障哪些人群?记者进行了采访。
为什么建?
——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短板;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仍需完善
提及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可以谈到三大主体: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
先说公租房,主要面向城镇住房、收入困难家庭,解决的是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共有产权住房,针对的是有一定积累和能力但买不起商品住房的购房者。共有产权住房每平方米的单价远低于普通商品房,但购房者只拥有房屋的部分产权,目的是满足无房刚需家庭的住房需求。
保障性租赁住房,面向的主要是新市民和青年人。这部分群体通常有住房需求,但是购房能力有限,也不符合申请公租房的收入条件。“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出发点来说,就是在公租房之外,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困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