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加工贸易“2.0”

  中评社北京1月16日电/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导,“两头在外”“借鸡生蛋”的加工贸易,曾占据中国外贸“半壁江山”,如今仍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贸易方式。近日,商务部等10部门印发《关于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12项政策措施,为打造中国加工贸易“2.0”版本绘制了蓝图。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加工贸易在中国开放型经济格局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规模和比重齐降的背景下,加工贸易如何创新突围,赢得新优势?记者进行了采访。

  加工贸易已衍生出多种形态

  什么是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相比,“两头在外”是加工贸易最突出的特征,即“原料从外进,产品在外销”,具体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形式。业内人士指出,传统加工贸易通常居于国际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端位置,劳动密集、附加值较低、可替代性强是其主要特点。

  作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曾在促进对外开放、推动产业升级、保障就业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981年至2023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近20%,累计增长近500倍。

  40多年间,中国加工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全球分工,从“借鸡生蛋”到逐渐“自主孵化”,业务模式逐步从OEM(代工)向ODM(代设计)以及OBM(品牌营销)转变。

  以加工贸易较为发达的广东省为例。如今,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ODM和OBM的比重已上升至约2/3。其中,在作为加工贸易重要基地的东莞市,约三成加工贸易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500多家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加工贸易企业建立起自主品牌,累计拥有品牌数超过1.3万个,ODM、OBM产品出口比重从2009年的40.8%提升至75.3%。

  “加工贸易从整体上带动了我国加工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增强了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