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专精特新企业营收规模将破万亿

  中评社北京1月16日电/据北京日报报导,用3年时间把30多颗卫星发射升空的民营火箭,主动把热腾腾饭菜“送”到产业园区的无人驾驶售货车,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全球首款14价HPV疫苗……北京城内,手握这些“独门绝技”的企业都有一枚相同的标签:专精特新。

  与大企业不同,中小企业的成长更需要政策服务的“养分”支持。市经信局近日介绍,北京已培育7180家专精特新企业,今年将形成立体化服务网络,推动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突破“一万家”和营收规模突破“一万亿”的目标。

  已培育7180家专精特新企业

  去年3月,一台名为“牛顿”的手术机器人吸引着医学界的目光——它实现全球首次在微创手术机器人全流程辅助下开展多种脊柱内镜微创临床前研究手术。

  手术中,“牛顿”的3D影像算法以及人工智能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为医生提供精准的手术规划及术中引导;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又能保证器械操作安全可控,避免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实时力反馈技术让医生获得真实的“手感”,以适时调整动作;超低剂量图像处理技术,可大幅降低术中辐射,让医生摆脱铅衣带来的沉重负担。

  “牛顿”不但填补了空白,还标志我国在全流程一体化骨科微创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原研创新、产品开发和实际应用达到顶尖水平。自主研发“牛顿”的歌锐科技公司此前已积累近20年的经验,且刚成为北京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一员。

  历经多年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北京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产业提升的生力军。截至目前,本市已培育7180家专精特新企业。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这些企业整体呈现“三高两强”特征。“三高”是指高精尖,超八成属于十大高精尖产业;高成长,超六成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10%;高质量,北京市今年A股上市企业中,超五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两强”是指科技创新强,超四成研发费用占比在15%以上;独门绝技强,近七成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