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为美”:孔子居处观的哲学意义

  中评社北京1月8日电/据光明网报导,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居处观由此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缩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本文选择《论语》中与居处相关的文本,进行释义和解读,阐发孔子居处观的哲学意义与现代价值。

  居处与君子品质

  居处本身并不会产生哲学意义,但君子与普通人看待居处的态度不同,这种居处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论语·学而》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居处之“安”与“不安”,与饮食之“饱”与“不饱”一样,只是普通的生活要求。在孔子看来,“食无求饱”与“居无求安”是一种君子品质。居处不能追求安乐,与《论语·阳货》中“居处不安”义近,只不过后者是从中引发出“予之不仁”。“求”即自觉追求,是君子修养的一种思想面向,“求”而导向“正”,“有道而正”即君子的修养目标,亦是君子之道的落实。“求”与“正”“好”前后呼应,是君子品质的一种内在规定。

  君子之仪容体态、言谈举止,时时处处要依据仁义之道。《论语·卫灵公》载:“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群居”并非指宗族共居,而是指同门共居。“不及义”“行小慧(惠)”,是指言行中不取“义”,而以小恩小惠相互诱引,与《论语·阳货》中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可相互发明。孔子主张同门同学共居,应以“及义”为依据,相互切磋探讨。孔子又提出,即使居于蛮荒之地,君子也要发挥人格典范的风范作用。《论语·子罕》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春秋时代“九夷”臣属楚、吴、越三国,战国时代又专属楚国,处于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区)“陋”并非简陋,亦非鄙狭,而是用来形容文明的程度。君子显发的风貌气象,会如时雨一样润物百姓,如春风一般沐浴乡里。

  《论语·述而》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此章并非孔子独语,而是出于孔门弟子的记载。“燕居”是孔子居处的一种方式,亦谓“闲居”。儒家经典文献《礼记》中,出现了孔子与弟子对话篇《仲尼燕居》《孔子闲居》,说明当时儒家的一些思想创造活动,是在孔子“闲居”“燕居”时发生的。“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是孔子“燕居”时的一种气象,不过,这种气象不是采取描述性语言,而是以一种“形容词”摹状的“状态”。宋儒程子云:“申申是和乐中有中正气象,夭夭是舒泰气象,此皆弟子善形容圣人处也。为申申字说不尽,故更着夭夭字。”“中正”“舒泰”,便是孔子“燕居”的君子品质。“申申”“夭夭”作为君子品质的风貌气象,同时蕴含着“悠然自得”“气定神闲”的审美情趣。所以,“燕居”这种状态,透出一种善美同体的儒家境界。

为什么常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