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青年论坛:曹润来谈如何吸引创科人才
中评社香港1月9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日前在港举行,论坛主题为“‘爱国者治港’元年之面面观”。来自中评的八位青年分别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人才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地回顾总结了“爱国者治港”元年所展现出的新气象、新面貌,并且就进一步深入推进“爱国者治港”原则在各领域的落实积极建言献策。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分析师、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重点分析了新一届特区政府的人才政策,并且从技术工程师的角度对如何吸引留住创科人才分享了其个人建议。
曹润来表示,经历了几年疫情,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始谋求经济复苏。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受到各方关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各项“抢人才”措施。在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元年的背景下,新一届香港特首李家超也发表了任内首期《施政报告》,其中用大篇幅来阐述招商引资引才政策。报告提到,过去两年本地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人,政府推出了多项政策来留人才、招人才,其中又以吸纳外来人才的政策更为引人注目,包括推出新的“高端人才通行证”、放宽部分签证限制、取消配额、放宽逗留期限等多种措施,更有向合资格外来人士退还在港置业额外印花税的举措,从更多方面来共同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力。曹润来认为,新一届政府吸引人才政策有五大亮点:
第一,战略上更全面地和国家整体规战略划对接。曹润来表示,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此次更新的人才清单、限制放宽的科技人才等措施,都是为了“十四五规划”中香港的八大中心的定位进行服务。人才政策全面与国家战略对接,体现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决心。
第二,体系上更为重视。香港政府会特别成立“人才服务窗口”,由政务司统筹外来人才相关工作。针对重点企业和人才,也成立了“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形成了从人才到企业的全面体系,多管齐下。
第三,行业上更为聚焦,更加重视创新科技行业。曹润来认为,此次人才政策体现了对创新科技行业人才的特别重视,与“十四五规划”中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定位相呼应,除人才清单有所体现之外,也专门优化了“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进一步加大力度引入人才发展本港的创新科技行业。
第四,人才背景更多元化。曹润来指出,此次人才政策特别关注了高端人才,推出了“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在力度上史无前例。对原有的人才计划也进行了优化,并且对面向应届生的就业签证也放宽了逗留期限,在不同人才层次上都表现出了开放的态度,使人才储备可以呈金字塔型良好发展。并且更重视具有内地背景的爱国者人才,根据入境事务处统计年报,过去几年中“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及“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90%以上都为内地人,而大部分内地人具有爱国者的天然背景,放宽对内地人才的限制无疑更有利于爱国者治港的实现。
第五,措施上更接地气。曹润来表示,香港政府在数月前就推行了电子签证,简化了申请手续,方便人才来港、留港。在施政报告发布时马上实行了对外来人才购房退税的政策,降低了外来人才留港的成本,可以让更多的外来人才有意愿留在香港7年,成为香港永久居民,为香港发展继续做长久的贡献。更具有突破性的是,在施政报告之前就实现了消费券同步发放。外来人才大多收入在中位数以上,每年对香港的经济、税收都做出不少贡献,但是成为永久居民之前无法享受政府发放的许多福利,包括消费券。此次消费券对外来人才开放,让外来人才更有归属感,赢得无数好评。
曹润来认为,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的入境政策更多是为人才移入降低门槛、减少阻力,而且当前的人才清单集中于香港优势行业,如金融服务业。其实优势行业凭藉在香港的领导地位以及更为充足的现金流和待遇,不难吸引人才,但是创造的岗位有限。据香港贸易发展局提供的数据,金融服务业在2020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3.4%,但提供职位相当于就业人数的7.5%。所以需要倾斜更多的资源到创科等新兴行业中。
施政报告中,也体现出了香港对接国家政策,努力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决心。虽然相比以往,香港政府对创新科技人才更为重视,在科技人才政策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但吸引之余,如何留住人才也是重要的一环。香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优势来发展创科产业、吸引和培养创科人才。香港身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高新制造能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香港的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大湾区发达的制造业,可以形成很强的成果转化能力,彼此互补,在大湾区形成从研发、成果转化到产品制造的创新科技体系,更坐拥整个中国的庞大市场。对于中国内地企业而言,如果想开拓海外市场,香港可能是很好的出发地;对于国际企业而言,想要继续增长,香港可能是进入中国市场的理想窗口。
针对吸引、培养和留住创科人才,曹润来认为认应当集中投放资源,打造经济更加多元化的香港。具体有五个建议:
第一,积极引进行业龙头。曹润来表示,香港拥有雄厚的资金、良好的金融、法律等国际化专业服务,能更吸引国际企业到香港来开拓大中华地区乃至亚洲地区的业务。依托这些优点和地位优势,香港政府应更为积极主动。如引进行业中占据领导地位的大企业、龙头企业,设立分公司和研发中心,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措施,降低企业来港成本,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及吸引能力,带动更多的企业、人才到香港发展。
第二,重视初创企业。有专家学者表示,一开始香港初创企业中,金融科技公司占多数,但现在有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企业,生物医药类企业已经形成规模,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生物医药类公司上市地,这些企业为人才提供了新的岗位选择,成为经济新增量。现在香港初创企业以金融科技、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和研发等领域为主,这些产业不仅占地更小,GDP产出高,污染少,能避免香港经济脱实向虚,而且可以为香港理工背景的人才提供大量优质工作岗位。龙头企业对吸引人才具有示范效应,但数量更多的初创企业不仅可以吸引外来人才,更对本地人才的就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元素。
第三,提升创科行业人才待遇和地位,改善产业环境和形象。曹润来表示,众所周知,香港生活成本高,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初创企业都选择了一河之隔的深圳和内地其他城市,甚至包括发源于香港高校的大疆、商汤等。降低生活成本需要通盘考虑,但是在创科行业范围内,香港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补贴来吸引和留住研发人才。施政报告中专门提到要壮大创科人才库,推出额外措施来吸纳创科人才,包括优化入境措施、对高端科研人才提供生活津贴、兴建宿舍等,这是可喜的突破。高端科研人才固然重要,但是更多的普通从业者是支撑行业的基础。香港文凭考试的状元们大多去读医学专业,就是因为医生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观念深入人心。曹润来认为也更需要将资源普惠到更多创科行业从业者上,提升整体行业待遇,对创科行业的突出者给予更多奖励和社会荣誉,吸引人才入行,改变香港人轻视理工的传统,形成正向循环;并且香港政府可以利用国际化优势,支持举办更多的创科相关活动、论坛,让更多人才来港进行交流活动,加大创科方面的宣传,使普通市民也更多接触到、感受到创科氛围,继而提升香港的创科环境及形象,形成另一个正向循环。
第四,降低大湾区之间人才流通的门槛。曹润来表示,大湾区内有数量众多在创科行业享有盛名的企业、高校,有非常多的从业人员,也有很好的创科人才基础。但是过去的政策以及刚颁布的施政报告,主要是向创科的高端人才倾斜,对是行业发展基础的广大普通从业人员照顾不足。而利用大湾区的一体化优势,研究使更多的大湾区的人才来港、本港人才赴内地的双向交流发展,可以弥补本地创科人才培养的不足,快速补充创科的血液。
第五,对学校培养提供更多帮助。曹润来表示,世界著名的硅谷、中关村等,都是依托高校进行科研并创业,很多著名企业都从这里走出来,然后资助学校继续进行人才的培养,形成了非常好的正向循环。所以学校教育作为创科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需要得到更多政府的支持。香港政府可以鼓励高校开设创科相关专业,鼓励社会为学校的STEM教育提供更多资助,对教师、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补助,并为学生实习交流提供更多机会,提供津贴去创科领先的企业、高校进行实习和交流,提升香港在创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鼓励支持师生进行创业,形成科研并成果落地的良好机制和氛围,诞生出更多大疆一样的世界领先科技企业。
曹润来表示,习总书记在今年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访港的紧张日程中,特别考察了香港科学园,与园内科学工作者、青年创业家见面,指出青年人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推动创科发展的生力军。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体现了中央对创科人才的重视。
曹润来认为,香港的创科人才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一定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将香港建设成一个更具多元化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继续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评社香港1月9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日前在港举行,论坛主题为“‘爱国者治港’元年之面面观”。来自中评的八位青年分别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人才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地回顾总结了“爱国者治港”元年所展现出的新气象、新面貌,并且就进一步深入推进“爱国者治港”原则在各领域的落实积极建言献策。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分析师、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重点分析了新一届特区政府的人才政策,并且从技术工程师的角度对如何吸引留住创科人才分享了其个人建议。
曹润来表示,经历了几年疫情,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始谋求经济复苏。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受到各方关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各项“抢人才”措施。在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元年的背景下,新一届香港特首李家超也发表了任内首期《施政报告》,其中用大篇幅来阐述招商引资引才政策。报告提到,过去两年本地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人,政府推出了多项政策来留人才、招人才,其中又以吸纳外来人才的政策更为引人注目,包括推出新的“高端人才通行证”、放宽部分签证限制、取消配额、放宽逗留期限等多种措施,更有向合资格外来人士退还在港置业额外印花税的举措,从更多方面来共同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力。曹润来认为,新一届政府吸引人才政策有五大亮点:
第一,战略上更全面地和国家整体规战略划对接。曹润来表示,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此次更新的人才清单、限制放宽的科技人才等措施,都是为了“十四五规划”中香港的八大中心的定位进行服务。人才政策全面与国家战略对接,体现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决心。
第二,体系上更为重视。香港政府会特别成立“人才服务窗口”,由政务司统筹外来人才相关工作。针对重点企业和人才,也成立了“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形成了从人才到企业的全面体系,多管齐下。
第三,行业上更为聚焦,更加重视创新科技行业。曹润来认为,此次人才政策体现了对创新科技行业人才的特别重视,与“十四五规划”中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定位相呼应,除人才清单有所体现之外,也专门优化了“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进一步加大力度引入人才发展本港的创新科技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