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专访:杨孙西谈香港工业如何变
中评社香港1月7日电(记者陆文煜)香港政府发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将“再工业化”改称“新型工业化”。前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江国际集团董事长杨孙西博士接受中评社采访,系统性地梳理香港工业化发展历史,指出香港每一次工业大发展都与内地紧密相关,而香港两次经济大转型也都是顺应了时代和社会之变。
杨孙西博士特别指出,当下全球面临经济转型,香港的“再工业化”不能完全指望“制造业回归”,劳工密集型的传统创造业已成过去。未来,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关键,需要和内地进一步深度融合。香港需要利用已有的优势如联结数千万海外华人的关键节点,整合资源。对于香港“新型工业化”的未来发展,杨孙西呼吁打破利益藩篱,各方应为香港整体利益共同让渡形成合力。
早在香港回归前就已经是由当时九十四名香港重量级人士参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的杨孙西博士,堪称香港工业界的老行尊。他以自己的全过程深度参与香港回归和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宝贵经历,认为过去四十多年香港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回归二十五年后的今天,中国内地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香港的未来发展高度依赖内地,必须发挥好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独特优势。
一、香港的工业基础由内地奠定
杨孙西博士表示,香港的工业基础很大程度上由内地特别是长三角的民族资本家奠定。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上世纪中国内战,政局复杂,一百多万人短时间从内地涌入香港。香港人口从40年代不足100万人,增长至50年代初逾200万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2、解放战争期间,以长三角为主的大批民族工业家将机器、资金、技术人员等通过船运送抵香港,为香港的工业化奠定第一批生产力基础;
3、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禁运,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在当时成为连接中国内地市场的重要窗口,涉及大量商品、军用品、战略物资,并逐步形成了世界航运中心。
杨孙西博士总结,以长三角为主的内地民族工业家将资金、技术人才、廉价劳工、工业设备运输到香港后,使原本没有工业基础的香港,具有了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可能,由此开始发展下游的纺织或服装行业。杨孙西指出,香港从港英政府管治下的贸易港,成长为轻工业为主的经济体,是顺应了时代和社会之变。
二、香港的每一次工业大发展都与内地相关
杨孙西博士指出,香港经济在历史上有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1960年代香港从第一产业过渡至以轻工业为主的制造业,第二次是1990年代转型到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这两次转型都和香港社会结构的改变息息相关。而每一次工业大发展,都与内地紧密相关。
在杨孙西博士看来,上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这30年,可视为香港工业的建立期。50年代,由于国共内战和朝鲜战争,大量内地人口涌入香港;60年代,充沛的劳动力投入工业中,并在不断扩大的规模中实现充分就业,缔造了香港制造业的黄金年代;70年代,大量东南亚华侨子弟来港,由于他们很多人在内地读书生活了很长时间,在东南亚也有人脉,无论资本还是人力资源都给香港带来了巨大的新生力量,将香港制造业水准推上新台阶,玩具产业、电子产业等轻工业制造的产品在全世界都排得上名;80年代,香港产品销往全世界,尤其纺织服装出口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恰逢内地改革开放,香港和内地往来更频繁。当然,受涉及香港回归的中英谈判影响,向外移民也有所增加;90年代,香港向服务业转型,工厂为降低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部分转移到珠三角,同时带回资金技术,为内地民营企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杨孙西博士总结认为,内部来看,民族工业家在解放前已积攒了几十年的基础,为香港带来工业发展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外部来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劳动力缺乏,战后头几年无法恢复纺织工业,需要从香港大量进口。内外原因之下,香港的工业发展得以在全球“独占鳌头”,同时享受英属殖民地的联邦特惠税政策降低成本。而在此条件下,香港工业家们纷纷抓住机遇,积极发掘更加先进的技术,购买更多先进的设备,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
杨孙西博士结合自己的创业历程,用个人命运讲述了大时代下的社会变迁。
1951年,杨孙西移居香港,面对陌生环境,他潜心学习粤语和英语,更在家人熏陶之下养成读报习惯,关心国内时政。中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杨孙西本打算回内地升学,但因身体原因,最后返回香港工作。恰逢家庭变故,他承担起养家任务,开始白天工作、晚上念书的工读生活。
杨孙西博士从1961开始进入针织服装厂打工,磨练八年后,他熟练地掌握了中英双语,积攒了技术、经验、资金和人脉等资源。此时恰逢长三角来港最早一批民族工业家年纪渐长、其儿女在外求学未能回来接班之际,杨孙西把握住来之不易的“空窗期”开始创业,在观塘开设香江国际针织制衣厂。在杨孙西博士的潜心经营下,香江国际在二十年内不断扩大规模,产品走向国际舞台,畅销欧洲各地,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与日具增。
进入80年代,杨孙西博士进一步开拓欧洲市场,带领公司国际化转型。同时,杨孙西乘改革开放之势,利用好内地较为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在珠三角、福建、长三角等地建立厂房、招募工人,很快发展成为拥有过万工人、数万平厂房的香江国际集团,规模与生意额都扩大了几倍。
回顾几十载辉煌磅礴的创业历程,杨孙西博士感慨,上一代人有所成就,在于他们身上有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港资企业在内地实行改革开放后迅速扩大规模,抢占了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很多人都认为是当时已经成功的香港企业家亲力亲为。杨孙西博士作为香港制造业的老行尊,却认为当时的“新移民”才是香港资本投资内地并迅速扩大的关键角色。
杨孙西认为,上世纪60-70年代,一批较为敢于冒险的人来港,包括一些偷渡来港的人,其中不少人属于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更关键的是,其中不少人胆子大、有见识、有目标。他们来港之后从零开始,坚忍不拔,刻苦耐劳,敢想、敢做、敢闯。其中一部分佼佼者,在经历大约十几年的学习与工作之后,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知识与管理经验,包括市场触觉。在内地改革开放后,大量港资进入内地,很多人以为是已经成名的香港企业家对内地直接投资。实际上,已经成功的企业家后代往往都是在欧美学习,他们对内地的瞭解和人脉都不足,更多的模式是拥有资本的香港企业家,以出资占有股份的方式,支持那些当时的“新移民”回乡投资建厂,利用这些“新移民”在家乡的人脉和过人的勇气,以这些“新移民”为主将的香港技术与管理经验拓展到内地包括珠三角。
杨孙西博士说,彼时整个珠三角有逾1000万外来打工者,其中不少来自中西部地区。融入珠三角后,他们学会了技术和经营方法,不少人选择返回老家创业,为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的腾飞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孙西博士特别强调,老一代香港工业家是靠拼搏与勇气在香港立业、世界立足,到内地拓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当时的“新移民”的拼搏与勇气。如今全球面临经济转型,在新冠疫情、俄乌冲突、逆全球化等影响下,未来香港发展面临更多机遇和更大挑战,年轻一代人需要保持“拼搏与勇气”,才有可能在新型工业化的蓝图中寻求机会。
当下全球面临经济转型,早前香港各界探讨“再工业化”议题,杨孙西博士表示,香港的“再工业化”不能完全指望“制造业回归”,劳工密集型的传统创造业已成过去。如今,香港面临第三次经济转型,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关键,但也需要和内地深度融合才有实现的可能。
杨孙西博士指出,香港在八、九十年代已开始发展电子行业,当时香港有不少从事半导体业务的公司,生产应用于钟表、计数机和家用电器产品的集成电路。摩托罗拉、飞利浦等世界著名的半导体公司也曾经在香港落脚,可惜未能形成规模。而现在,高科技工业往往和“国防”工业有关,香港缺乏条件,因此必须和内地形成关联,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推动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由此把握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机遇。
杨孙西表示,发展高科技工业,必须引进高素质人才。目前香港的科创发展仍在起步阶段,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能力仍有待提高。要加大力度壮大创科人才库,加强资助住宿配套等人才优惠政策,打造科创企业营商环境。
杨孙西博士说,香港的“再工业化”需要整合现有优势,不需要全面,但是需要重点。瑞士的人口与香港差不多,但是其金融、钟表、特色食品、制药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香港同样可以选择重点,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比如前曾任两届政府财经及商务局长的马时亨所讲的食品工业和中成药。
他表示,香港的年轻人喜欢到美加英等国家留学、生活,回来的也基本都选择留在香港。因此,应该考虑很多愿意留在香港但是不愿到中东、非洲甚至内地发展的年轻人的需求,例如通过土地政策提供工业园区为他们参与香港的“再工业化”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才智。
杨孙西博士特别指出,犹太人与以色列的经验值得香港借鉴。以色列的发展令人赞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对以色列的倾力支持,而70年代大量东南亚华侨子弟从内地来港将香港制造业水准推上新台阶的经验也值得总结。华侨华人的数量在全世界有几千万,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人才,这个庞大的资源一定要利用起来。经香港到海外的华人数量很大,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与香港的联繋密切。他们的第一第二代还有原籍观念,但是第三第四代,往往就把香港作为第二故乡了。香港应该利用好这种特殊的枢纽关系,为香港的“再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发展整合优质资源。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特别提出“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杨孙西博士表示,香港工业发展初期,港英政府秉持自由经济政策,坚持大市场小政府思维,积极不干预,多年来被推崇为“高度自由的市场”。这一套思路符合当时的香港实际情况,在短时间内推动了香港的快速发展。但是也正因为沿袭殖民时代的政策与利益倾斜,香港多年来已经形成大量行业垄断也就是“固化利益藩篱”。这不仅造成了市场良性竞争的严重缺失,更是大大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也造成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不公。长远来看,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和激发创业者信心。
杨孙西博士认为,世界经济面临大转型,香港作为一个对外依附度很高的服务业为主体的小型经济体,要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国家领导人“七一”讲话中强调“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指引。香港社会各行各业之间互涉藩篱,就容易形成“相互伤害”的格局。杨孙西博士认为新加坡是一种“合力对外”的格局,各利益集团之间通过相互协调形成利益平衡;香港可以参考新加坡,各利益集团之间通过利益让渡降低内耗,形成对外的合力,各利益主体共同为香港的整体利益努力。
杨孙西博士以自己的全过程深度参与香港回归和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宝贵经历,特别强调:过去四十多年香港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回归二十五年后的今天,中国内地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香港的未来发展高度依赖内地,必须发挥好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独特优势。
中评社香港1月7日电(记者陆文煜)香港政府发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将“再工业化”改称“新型工业化”。前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江国际集团董事长杨孙西博士接受中评社采访,系统性地梳理香港工业化发展历史,指出香港每一次工业大发展都与内地紧密相关,而香港两次经济大转型也都是顺应了时代和社会之变。
杨孙西博士特别指出,当下全球面临经济转型,香港的“再工业化”不能完全指望“制造业回归”,劳工密集型的传统创造业已成过去。未来,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关键,需要和内地进一步深度融合。香港需要利用已有的优势如联结数千万海外华人的关键节点,整合资源。对于香港“新型工业化”的未来发展,杨孙西呼吁打破利益藩篱,各方应为香港整体利益共同让渡形成合力。
早在香港回归前就已经是由当时九十四名香港重量级人士参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的杨孙西博士,堪称香港工业界的老行尊。他以自己的全过程深度参与香港回归和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宝贵经历,认为过去四十多年香港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回归二十五年后的今天,中国内地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香港的未来发展高度依赖内地,必须发挥好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