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当年:思想者论坛 为何二十四年不歇息

2019年1月9日,中评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在香港主持思想者论坛“习近平对台重要讲话的深刻意涵与影响”;评论员有: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香港亚太研究中心秘书长李风,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李剑诸,香港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胡伟星,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

  中评社香港12月30日电(记者载丰)翻开《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可以发现一种名为“思想者论坛”的研讨会贯穿中国评论的发展过程,从《中国评论》月刊到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思想者论坛”是历史最悠久、最固定的一个栏目,每月至少举办一场,24年来从未中断过。从1998年到2022年7月,“思想者论坛”已经举办了391场,与会专家学者达近3000人次。这是两岸关系史中罕见的思想沟通的方式方法。

  我们要问的是:中国评论为何如此执着地举办“思想者论坛”?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曾经说,他在读中学的时候读过一本几位日本记者座谈苏联问题的小册子,对其形式非常感兴趣,后来创办《中国评论》月刊的时候,就想起了这种座谈形式,于是开辟了“思想者论坛”,每次邀请几位专家学者来对谈,并把其中的观点记录下来,形成了生动活泼多元的风格,一经推出,即受到了读者们的关注与好评。

  在实践中,郭伟峰总结了“思想者论坛”背后凝结的中评社独有的舆论代表概念。他说:在新闻传播学中,有舆论领袖与意见领袖的概念,中评社经过实践,发现用舆论代表的概念,更加有用,更能弥补不足。中评社独有的舆论代表概念包含几层意思:一是主流舆论的代表者,不见得一定要具有改变别人的行为的实力,但是必定可以让人知道何为主流舆论。二是主流舆论的解读者,这与舆论领袖及意见领袖的带头者身份地位是不相同的。三是主流舆论的助力者,这与舆论领袖及意见领袖的必须带领舆论或意见前行的引导者作用有所不同。因此,大量的专家学者、社团负责人、社会知名人士都纳入了我们的舆论代表范畴,中评社的舆论说服力就更加强,扩大了舆论力量。说实在的,一个舆论代表的影响力可能比不上一个舆论领袖的,但是一群舆论代表的作用,在很多方面绝不亚于、或者会超出一个舆论领袖的作用。

  郭伟峰指出,中评社舆论代表的突出作用有:其一,影响普遍的人,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其二,影响特殊的人,对政府、政党政策和知识精英阶层也必有一定影响。其三,影响不同的人,可以跨越制度障碍,与对方平等对谈。两岸及港澳之间,在很多方面没有社会共识,要引导舆论共识就难上加难,舆论领袖及意见领袖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很难发挥。但是,一旦两岸及港澳的舆论代表都在中评社这个平台上、就受众关注的问题进行平等对谈,其有关影响力、说服力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中评社的舆论代表是能够代表主流社会的民心民意,也能唤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甚至认同的专家,他们来自大众,服务大众,引领大众。“思想者论坛”的参与者,就是这样的专家。

2017年2月,中评社、中评智库基金会邀请台湾曾参与推动或见证习连会、习吴会、习马会、习洪会的专家学者,在台北举办思想者坛论,深入讨论习近平对台思想与两岸关系。论坛由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主持;评论员有国民党中央评议会主席团主席张荣恭、前国民党中央文传会主委李建荣、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兼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淡江大学荣誉教授赵春山,观察杂志发行人兼总编辑纪欣。中评智库董事长、中评社社长郭伟峰及中评智库执行长罗祥喜也参加了论坛。

  根据《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的实录,可以找到如下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者论坛”:

  1、第一场“思想者论坛”在香港诞生:1998年2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东亚经济奇迹的再探索》,该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与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合作举办。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黄枝连任主持,评论员包括: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高雄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林武郎,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郑赤琰。这是“思想者论坛”在香港首次举办,由此开创了《中国评论》月刊参与两岸关系及港澳问题、国际问题讨论的新模式,黄枝连作为创始者一共主持了40场“思想者论坛”。至2022年7月,“思想者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391场,与会专家学者近3000人次。这是两岸及港澳持续时间最长、讨论问题最深入的智库平台。
  
  2、第一场在内地举办的“思想者论坛”:2000年3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3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中国国家安全环境有无恶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震远主持,评论员包括: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日本所所长张蕴岭,外交学院院长助理、教授苏格,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阎学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冯昭奎,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金灿荣,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吴白乙。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主办,地点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会议室。这是在内地举办的第一场“思想者论坛”,由此开始,郭震远一共主持了59场“思想者论坛”,是所有主持人中主持次数最多的一位。
  
  3、第一场在台湾岛内举办的“思想者论坛”:2002年4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两岸成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台湾前“行政院长”、财团法人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主持,评论员包括: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政策委员、中原大学企管系荣誉讲座教授高孔廉,中华经济研究院大陆研究所所长田君美,“全国工业总会”副秘书长蔡宏明,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中国评论》月刊罗祥喜出席。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主办,地点在财团法人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会议室,这是在台湾举办的第一场“思想者论坛”,至2022年6月,一共在台湾举办了169场论坛,与会台湾专家学者达1141人次。

2016年10月19日,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与金门县政府在金门举办论坛,讨论金门的定位与未来发展。论坛由“行政院”政务顾问林富男、金门县县长陈福海主持;与会者有金门县副县长吴成典、金门县建设处长李斌、金门大学校长黄奇、金门商业会理事长蔡育仁、金门县政顾问柯芷吟、中评社社长暨中评智库董事长郭伟峰、中评社常务副社长周建闽、中评社副总编辑罗祥喜等。

  4、民共首次直接对话的“思想者论坛”:2002年9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9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两岸能打开政治僵局吗》,加拿大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会长郑海麟主持,评论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余克礼、台湾民进党原中国事务部主任颜建发、香港岭南大学教授郑赤琰、台湾民进党中国事务部副主任余莓莓、加拿大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梁伟洪、《中国评论》月刊社长郭伟峰、加拿大两岸问题专家陈正明。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加拿大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加拿大中国统一促进会主办,地点在加拿大温哥华列治文总统酒店会议室。

  5、最有佛缘的“思想者论坛”:2003年3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3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六祖禅宗的历史地位与中华文化》,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主持,评论员包括:南华禅寺住持、法师释传正,广东云门禅寺住持、法师释佛源,广东别传禅寺监院、法师释顿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黄心川,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方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方广锠,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大宗教研究所所长楼宇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国伟,学术研究杂志主编刘斯翰。此次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主办,地点在广东韶关南华寺会议室,时间正值南华寺建寺1500年之际。

  6、民进党专家积极参与“思想者论坛”:2009年1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民进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台湾战略学会理事长翁明贤主持,评论员包括:民进党文宣部主任郑文灿,台湾战略学会秘书长王昆义,台湾社秘书长、东吴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罗致政,东华大学原住民民族学院院长施正锋,台湾智库执行委员、前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赖怡忠,台湾智库财经部主任、前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许淑芬。论坛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月刊、台湾战略学会主办,地点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思想者论坛”是与台湾民进党及绿营人士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据统计,在参与过“思想者论坛”的1124人次的台湾专家学者中,有294人次是台湾绿营或民进党的专家学者。从2008年开始,中国评论还在台湾曾专门举办了25场全由绿营专家学者出席的、以讨论民进党议题的思想者论坛,出席论坛的绿营专家学者达144人次。

2017年6月21日,中评智库基金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办思想者论坛,邀请美国重量级中美问题专家评论特朗普时代的中美关系。论坛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中国研究系主任、亚洲基金会主席兰普顿(David M.Lampton)主持;出席人员有前美国驻华大使、美国外交家芮效俭(J. Stapleton Roy),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副总裁、前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包道格(Douglas H. Paal),前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史汀生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容安澜(Alan Romberg),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专案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和全球经济发展专案的资深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中评社华盛顿特派记者余东辉以及中评智库国际部主任郭至君。

  7、第一次在高雄举办的“思想者论坛”:2010年3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3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台湾区域发展中的南北平衡问题》,辅英科技大学教授苏嘉宏主持,评论员包括:高雄大学校长黄英忠,“行政院”南部联合服务中心执行长罗世雄,民进党前“立委”、前高雄代理市长陈其迈,和春技术学院校长陈文俊,民进党籍高雄市议员连立坚,高雄县政府文化局局长林倩绮。论坛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月刊主办,地点在高雄国宾大饭店。这是中评社第一次在高雄举办论坛。到2022年7月,中评社先后在高雄举办了14场思想者论坛,与会专家一百多人次。

  8、启动最具规模的台湾采访活动的“思想者论坛”:2010年7月27日,在两岸新闻交流史上最具规模、最长时效的活动、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台湾走亲─大型系列采访活动”,在台南县走马濑农场正式启动。《中国评论》月刊11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台南县的农业发展与两岸农业交流》,财团法人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前“农委会”主任委员孙明贤主持,评论员包括:台南县长苏焕智,财团法人农业信用保证基金董事长、海峡两岸农业协会理事长蔡胜佳,国民党大台南市长参选人郭添财,台南县政府农业处长郭伊彬,台南县国民党团书记长蔡育辉,台南县区渔会总干事洪三义,台南县玉井乡农会总干事黄澄清。论坛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月刊主办,地点在台南县走马濑农场兰花会馆。

  9、走进韩国与东亚安全圈的首次“思想者论坛”:2015年4月28日,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韩国中国学研究中心在韩国首尔总统饭店举办《东北亚安全与韩国战略》研讨会,韩国前任统一部长、圆光大学校长丁世铉主持,与会韩国专家包括:韩国前统一部长、圆光大学校长丁世铉,韩国国防研究院安保战略研究中心长李昌衡,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康埈荣,仁荷大学教授南昌熙,加图立关东大学教授姜元植,朝鲜大学院教授梁茂进,前韩国统一部统一教育院长崔炳辅,加图立关东大学教授、东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长李奎泰,仁荷大学教授金钟贤等人。这是“思想者论坛”第一次在韩国举办。郭伟峰致辞表示:东北亚的今天,还处在风云交集的时期,阴天、雨天,乃至雾霾,都会出现。中国宋代的诗人朱敦儒有这么一句诗:“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古时候的人掌握不了气候的变化,掌握不了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很是无奈。但是,因为有了众多的杰出的韩国智库专家,东北亚明日的阴晴应该是了然于胸的。东北亚的风云无论如何涌动,东北亚的安全架构必须岿然不动。

2015年4月28日,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韩国中国学研究中心在韩国首尔总统饭店举办《东北亚安全与韩国战略》研讨会,韩国前任统一部长、圆光大学校长丁世铉主持,与会韩国专家包括:韩国前统一部长、圆光大学校长丁世铉,韩国国防研究院安保战略研究中心长李昌衡,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康埈荣,仁荷大学教授南昌熙,加图立关东大学教授姜元植,朝鲜大学院教授梁茂进,前韩国统一部统一教育院长崔炳辅,加图立关东大学教授、东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长李奎泰,仁荷大学教授金钟贤等人,中评社韩国智库访问团成员、中评社社长兼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中评社常务副社长兼台湾中评社社长俞雨霖,台湾中评社顾问丁敏,中评社高级编辑毛木娣,中评社国际部主任兼中评智库基金会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首尔特派记者崔银珍与会。

  10、最为彰显理性的“思想者论坛”:2016年1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缅怀汪道涵 高举理性旗帜》,该论坛由上海东亚研究所、中评社、《中国评论》月刊在上海合作举办,中评社社长郭伟峰主持,评论员包括: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上海社科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建明,上海市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仇长根,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台海研究》主编倪永杰,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胡凌炜,《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周建闽。郭伟峰指出:汪道涵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论述具有重大内涵:一、共同性,即寻求两岸的共同点。二、共构性,即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更多条件。三、共享性,即为一个中国的权益由两岸人民共享。周建闽表示:大局观、全域观是汪老理性思维的核心,也是汪老思想中最提纲挈领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汪老为何始终把台湾问题视为一个局部问题,视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部分,视为中华复兴全域的一个组成部分。

  11、中评社新一代登上舞台的“思想者论坛”:2016年8月20日,中评智库基金会、中评社在中评社香港总部举办首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论坛以“国际大格局与香港青年未来”为主题,邀请香港各大智库青年学者展开对话,结合国际形势与香港自身面临的环境,共同探讨香港青年问题并提出建言。本次中评智库青年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主持,评论员包括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李浩然,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副主席陈志豪,民主思路总干事袁弥昌,城市智库召集人洪锦铉,新青年论坛召集人邓咏骏,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副研究主任朱岩,中评智库基金会分析员金裕超,中评智库基金会分析员束沐。是次论坛达成《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丙申夏香港共识》为:我们认识到,香港青年目前正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香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呼吁,香港特区政府要肯定年轻人参与政治的意愿和能力,在决策过程中向年轻人开放更多的参与机会;我们认为,香港社会要更多关注香港中下层青年,提供给他们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和空间;我们建议,香港年轻人要更多地走出去,瞭解国际环境并与自身作比较,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鼓励,香港年轻人进一步思考新时代下如何发挥“一国两制”更大的制度优势。

2016年10月22日,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在厦门大学共同举办第二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主题为“两岸和平与青年机遇”。青年学者、学子围绕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复杂形势、两岸青年交流的经验与前景、青年人在促进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等议题热烈探讨、建言献策,并达成“丙申秋厦门共识”。论坛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陈超与中评智库基金会联络部主任林艶联合主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肖日葵、博士研究生王丰收、王瀚,硕士研究生林明治、薛原、董洋洋,中评智库基金会国际部主任郭至君、分析员束沐与会并发言。

  12、研讨习近平对台思想的首场“思想者论坛”:2017年1月11日,中评智库基金会与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在北京共同举办“思想者论坛:习近平对台思想”。10位大陆对台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台思想的现实背景、思想内涵、传承创新与指导意义等发表看法并展开互动交流。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维一主持,评论员包括: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斌华、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谢郁、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郑振清、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政党所所长陈星、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博士陈险峰。中评社郭伟峰、罗祥喜、林艶参加了论坛。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从2016年7月开始推动习近平国家统一思想的讨论和研究,除特约了50多位两岸重量级专家学者为《中国评论》月刊撰写稿件、深入研究分析习近平国家统一思想外,还在北京、上海、台北、高雄、澳门等地举办了12场思想者论坛,与会专家达一百多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过程中,台湾举办了四场讨论习近平对台重要论述的思想者论坛,参与的专家学者,既有蓝的,也有绿的,共有20多人。这种讨论和交流,成为两岸观点、观念和思想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美国核心智库著名专家参与的“思想者论坛”:2017年6月21日,中评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思想者论坛:特朗普政府下的中美关系”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评论员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中国研究系主任、亚洲基金会主席兰普顿(David M.Lampton),前美国驻华大使、美国外交家芮效俭(J.Stapleton Roy),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副总裁、前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包道格(Douglas H.Paal),前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史汀生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容安澜(Alan Romberg),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和全球经济发展项目的资深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中评社驻美特派员余东晖、中评智库基金会国际部主任郭至君。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总结指出:24年来,中国评论“思想者论坛”讨论的主题,主要聚焦在台湾问题、两岸关系、中美关系、东亚安全、港澳问题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也是中国评论一直以来的关注点,并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除此之外,中国评论也非常关注涉及中国发展的其他重大问题,包括中国的文化复兴问题、改革开放与安全环境变化问题、以及重大国际问题等,应邀出席思想者论坛的专家学者,基本上都是当时各相关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发言权的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士,包括顶尖的学者、大学校长、政党领袖、政府官员、民意代表、军事将领等。而举办过“思想者论坛”的地方,除了两岸许多城市及港澳地区,还在美国、加拿大、韩国、印度,联合国等地举行。

  罗祥喜说,24年里,在举办的391场“思想者论坛”中,有170多场直接涉及两岸关系,与会的两岸专家学者达一千多人次。可以说,中国评论的“思想者论坛”已经成为连结两岸智库和政治精英的思想沟通平台,是两岸及海外智库和政治精英、两岸决策阶层非常重视的一个平台;论坛上专家的看法或讨论形成的共识,已经成为所有关心、关注两岸关系、台湾问题的知识精英瞭解相关问题、掌握时政脉博的重要参考,并且得到两岸甚至海外相关智库学者和政府机构的重视。

  罗祥喜感慨说:“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其他有哪一家媒体或智库,可以连续二十多年不间断地对台湾问题、两岸关系、东亚安全问题等的发展变化,不间断地举办高端论坛。两岸许多智库或团体,虽然都会举办一些不同议题的研讨会,但没有一个智库或团体能够持续办那么多,而且有成效。既能够随时召集举办论坛,产生思想,产生观点,作出研判,形成建议,并能够把论坛产生的观点成果完整地向外传播的,祗有中国评论。这种模式、这种特性,基本上是不可复制的”。

2019年1月9日,中评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在香港主持思想者论坛“习近平对台重要讲话的深刻意涵与影响”;评论员有: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香港亚太研究中心秘书长李风,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李剑诸,香港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胡伟星,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

  中评社香港12月30日电(记者载丰)翻开《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可以发现一种名为“思想者论坛”的研讨会贯穿中国评论的发展过程,从《中国评论》月刊到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思想者论坛”是历史最悠久、最固定的一个栏目,每月至少举办一场,24年来从未中断过。从1998年到2022年7月,“思想者论坛”已经举办了391场,与会专家学者达近3000人次。这是两岸关系史中罕见的思想沟通的方式方法。

  我们要问的是:中国评论为何如此执着地举办“思想者论坛”?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曾经说,他在读中学的时候读过一本几位日本记者座谈苏联问题的小册子,对其形式非常感兴趣,后来创办《中国评论》月刊的时候,就想起了这种座谈形式,于是开辟了“思想者论坛”,每次邀请几位专家学者来对谈,并把其中的观点记录下来,形成了生动活泼多元的风格,一经推出,即受到了读者们的关注与好评。

  在实践中,郭伟峰总结了“思想者论坛”背后凝结的中评社独有的舆论代表概念。他说:在新闻传播学中,有舆论领袖与意见领袖的概念,中评社经过实践,发现用舆论代表的概念,更加有用,更能弥补不足。中评社独有的舆论代表概念包含几层意思:一是主流舆论的代表者,不见得一定要具有改变别人的行为的实力,但是必定可以让人知道何为主流舆论。二是主流舆论的解读者,这与舆论领袖及意见领袖的带头者身份地位是不相同的。三是主流舆论的助力者,这与舆论领袖及意见领袖的必须带领舆论或意见前行的引导者作用有所不同。因此,大量的专家学者、社团负责人、社会知名人士都纳入了我们的舆论代表范畴,中评社的舆论说服力就更加强,扩大了舆论力量。说实在的,一个舆论代表的影响力可能比不上一个舆论领袖的,但是一群舆论代表的作用,在很多方面绝不亚于、或者会超出一个舆论领袖的作用。

  郭伟峰指出,中评社舆论代表的突出作用有:其一,影响普遍的人,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其二,影响特殊的人,对政府、政党政策和知识精英阶层也必有一定影响。其三,影响不同的人,可以跨越制度障碍,与对方平等对谈。两岸及港澳之间,在很多方面没有社会共识,要引导舆论共识就难上加难,舆论领袖及意见领袖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很难发挥。但是,一旦两岸及港澳的舆论代表都在中评社这个平台上、就受众关注的问题进行平等对谈,其有关影响力、说服力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中评社的舆论代表是能够代表主流社会的民心民意,也能唤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甚至认同的专家,他们来自大众,服务大众,引领大众。“思想者论坛”的参与者,就是这样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