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籍资源库”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
中评社北京12月8日电/据新华社报导,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期间,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打造的“构建中华古籍的数字网络家园——‘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与服务实践案例”,入选2023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
古籍数字化不仅能让古籍所承载的信息得到更好保存,还能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广泛、便利地传播,令珍贵典籍跨越时空“活”起来,在数字世界焕发新的生机。
涵盖丰富资源
打开中国国家图书馆网页,“中华古籍资源库”的入口就在最显眼的位置。甲骨文文献、碑帖拓片、宋元明清善本……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网页上免费浏览阅读这一件件珍贵的古籍资料。
今年9月,该资源库再次上新,新建“民族文字古籍特藏”等专题库,新发布佉卢字、焉耆-龟兹文、于阗文、粟特文、藏文等16个文种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60部。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呈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用过或现在仍使用的民族文字的发展脉络,突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包容性。
古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一大要点。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近年来,古籍再生性保护取得突出成果,全国累计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超过13万部(件),39家单位参加联合发布。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的资源数量超过10.3万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