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当年:两岸惊悚时节 中国评论月刊何求

  中评社香港12月22日电(记者载丰)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详尽记载了这样的历史事实:在两岸关系多次遇到重大危机时刻,《中国评论》月刊与各界智者一起挺身而出,积极化解危机、努力寻找转机。主编兼主修郭伟峰指出:我们的作者秉持着追求两岸和平、促进国家统一的基本立场,大胆思考,大胆放言。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来自不同的政党,具有不同的立场,但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未来负责。所以,他们透过乌云可以看到蓝天,透过现在可以看到明天。

  《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第一章中的《1997年至2004年实践感言》内容如下:

  2003年8月,郭伟峰撰写发表了《〈中国评论〉月刊的大胆思考》一文,对《中国评论》月刊的性质、特点、作用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中国评论》月刊竭诚解读大陆对台思维的发展变化,寻求两岸关系中变与不变的规律。我们的作者秉持着追求两岸和平、促进国家统一的基本立场,大胆思考,大胆放言。祇要有利于和平统一,祇要有利于两岸和谐,祇要有利于民族和合,我们有话就要说,有建议就要提,有批评就要写。所以,有舆论认为台湾问题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我们提出希望正确处理两岸统一与现代化的关系;有舆论认为祇有战争可以解决台独问题时,我们表示“和平统一”的方针不能改变;有舆论认为“一国两制”不适合台湾时,我们指出可以构造“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我们还重点思考了汪道涵先生关于一个中国内涵的论述,理解到一个中国的内涵是可以丰富的;我们还全面研究了钱其琛先生对“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讲话,领会到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离不开新的思维;当新一代领导人发表对台政策讲话后,我们希望探究其中新的趋向、新的涵义、新的动力。大陆的对台政策,确实处在变与不变之中。但大的方针政策,大陆从来没有变过。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江泽民八顶基本主张,一以贯之,绝无动摇。但是,具体的对台思维、对台策略,确在不断的调整之中,颇有与时俱进的动感。我们总的感觉是,大陆对台思维、政策的变化,越变越符合台湾现实的变化,越变越符合台湾民众的利益,越变越符合“和平统一”的要求。所以,认识大陆的对台政策,需要认识大陆的对台思维;掌握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需要掌握大陆的对台思维。《中国评论》月刊一直在努力解读大陆对台思维的发展变化。   
  2004年9月,郭伟峰还撰写发表了《〈中国评论〉月刊的理性思维》一文,重点总结了《中国评论》月刊常设栏目“思想者论坛”的经验和作用。文章指出:对两岸形势作冷静观察,有几个方面是务必做到的:一是要积极动员各方精英人士参与。《中国评论》月刊的一大贡献是构建了称之为“思想者论坛”的思想交流汇集平台,与会者的发言,经过录音整理,保持原汁原味,在《中国评论》月刊全文刊载。这个论坛以客观公正、包容性强、信息量大的特色吸引了各地精英。

  二是要紧密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讨论。两岸关系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如何扣紧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关键时刻,作出关键的研判,为社会提供准确的思考路径,这是“思想者论坛”面临的最大挑战。近7年来两岸关系面临两次重大的危机,一是2000年台湾大选,二是2004的台湾大选。在如何化解危机方面,《中国评论》月刊的“思想者论坛”进行了及时的认真的讨论,参与者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对策建议。可以说,在危机中参与者寻找的是转机,在转机中参与者寻找的是生机。没有冷静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是很难做到的。

  三是要勇于探讨两岸关系未来的走向,要为未来的走向提出意见,不能被两岸之间形而下的事务性障碍挡住了形而上大思维的发展。如何打破两岸间的危局、闷局、乱局,建设一个和平的、稳定的、发展的新格局,始终是两岸四地及海外思想者的心愿和追求。甚至在多次的危机讨论中,论坛的思想者们都没有失去耐心,不仅没有恶言恶语,也没有粗暴的态度,更没有简单的思维。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来自不同的政党,具有不同的立场,但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未来负责。所以,他们透过乌云可以看到蓝天,透过现在可以看到明天。理性,一定要取代非理性,两岸关系才有稳定的未来。《中国评论》月刊主办的“思想者论坛”汇集了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两岸关系前途的诚心实意。一代社会精英,确实为推动两岸关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两岸关系历史中,2000年至2004年是最为惊悚时节。2000年,因为国民党内部严重分裂,陈水扁当选,主张“台独”的民进党第一次获得执政权力,严峻的战争危机笼罩两岸关系。2004年3月19日台湾选举投票日的前一天下午,发生了针对陈水扁与吕秀莲的枪击事件,陈水扁因此再次当选,台湾政局由此失控,直接冲击两岸关系。是战是和,成为了一代人的艰难思考题。

  根据《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记载:2000年3月1日,郭伟峰在《中国评论》月刊发表呼吁大陆不可放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专文。因陈水扁当选、民进党执政,国民党在台湾第一次丢失政权,大陆社会形成了空前高涨的“武统”情绪,《中国评论》月刊因此组织两岸专家学者对坚持和平统一必要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讨分析。同期还发表李义虎的文章《两岸避免战与和困境的必要途径》,此后又发表了廖小健的《目前不是对台湾开战的时机》等一批文章,以一己舆论力促两岸关系避战维和。3月1日,香港崇正总会、崇正之友会、香港创建学会、国际客家学会、香港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全球客家崇正总会联合会等六社团,联合在《中国评论》月刊发表“关于中国和平统一的十点国是建言”。3月20日,《中国评论》月刊、上海东亚研究所、台湾《中国时报》在上海举办“台湾选后两岸关系展望”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中国社会科学院台研所副所长余克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室主任杨洁勉,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辛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苏格,上海市台研会副秘书长仇长根,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胡凌炜,《中国时报》副总编辑俞雨霖,《中国评论》月刊社长郭伟峰、总编辑周建闽。4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封面主题是:“陈水扁当选会导致两岸走进战争阴霾吗”与“中国经济面临转型考验”,刊载了文毕真(周建闽)、王平、锺维平(郭伟峰)、徐娟的相关文章。文毕真(周建闽)的文章重点介绍了大陆专家学者的分析研判意见;王平发表了在实地观察台湾大选的感受:两岸隔阂与误解可能深化危机乃至引发战争;锺维平(郭伟峰)的文章指出: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应该慎之又慎,大陆应该还有时间换空间,陈水扁上台是坏事,但是坏事有可能变好事。   
  2004年9月,郭伟峰任主编,周建闽任副主编,罗祥喜、王平、韦民(郭伟民)任责任编辑的《两岸形势的冷静观察》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100多位两岸及港澳海外专家学者参与的14次“思想者论坛”的内容。郭伟峰在前言中说:本书收录的14次论坛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台湾举行了5次,在香港举行了4次,在北京举行了2次,在广州、澳门和加拿大各举行了一次。参与的学者超过了百人,他们是来自台湾、来自北京、来自香港、来自澳门以及来自海外的俊杰;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学术界、政治界、工商界、传媒界的思想精英。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两岸关系有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识。这种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中理性成分要远远大于偏激成分。冷静,是他们的言论中最令人信服的元素。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中国评论》月刊对得起2000年至2004年的两岸历史!《诗经》有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两岸知识分子中,拥有大量的为两岸前景心忧者,他们求的是两岸和平发展、求的是两岸共同走向民族复兴。虽非决策者,但是有心人。所幸国家有定力、人民有情感,两岸关系终于转危为安。事实充分说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台独”与分裂,毕竟不可能成为历史潮流中的得道者!

  郭伟峰指出,《中国评论》月刊办刊近7年来,始终以冷静态度与理性原则来观察分析两岸关系。新闻的炒作,荒诞的夸张,恶意的诽谤,耸动的挑拨,可能会带来一时的轰动,一时的风头,一时的利益,但是对两岸关系无益,对两岸人民有害,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是我们坚决要拒绝的。   2004年9月,郭伟峰还撰写发表了《〈中国评论〉月刊:讨论问题的思想性杂志》一文,文章说:在《中国评论》月刊创刊7周年之际,对杂志的特质作一思考实在有必要。创刊之前,我们把《中国评论》月刊定位为思想性杂志,提出了把杂志发展成为全球关心中国发展的思想论坛的目标,并决心把杂志办出具有浓厚的思想、思潮、思辨、思考的特质来。何谓思想性杂志?仅仅从传媒理论划分,很难说清楚,传媒中对杂志的界定,有新闻类的、政治时事类的、文化艺术类的、学术类的、自然科学类的、生活休闲类的、经济商业类的,等等,在杂志的内容上基本可以分清归类。思想类的,恐怕就不容易分得清楚了。我们认为,思想类的,或称思想性的杂志,首先应该具有思想、思潮、思辨、思考的特质。《中国评论》月刊希望能够代表的,一是民族与国家利益,二是大中华地区的主流思想。   中评社香港12月22日电(记者载丰)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详尽记载了这样的历史事实:在两岸关系多次遇到重大危机时刻,《中国评论》月刊与各界智者一起挺身而出,积极化解危机、努力寻找转机。主编兼主修郭伟峰指出:我们的作者秉持着追求两岸和平、促进国家统一的基本立场,大胆思考,大胆放言。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来自不同的政党,具有不同的立场,但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未来负责。所以,他们透过乌云可以看到蓝天,透过现在可以看到明天。

  《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第一章中的《1997年至2004年实践感言》内容如下:

  2003年8月,郭伟峰撰写发表了《〈中国评论〉月刊的大胆思考》一文,对《中国评论》月刊的性质、特点、作用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中国评论》月刊竭诚解读大陆对台思维的发展变化,寻求两岸关系中变与不变的规律。我们的作者秉持着追求两岸和平、促进国家统一的基本立场,大胆思考,大胆放言。祇要有利于和平统一,祇要有利于两岸和谐,祇要有利于民族和合,我们有话就要说,有建议就要提,有批评就要写。所以,有舆论认为台湾问题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我们提出希望正确处理两岸统一与现代化的关系;有舆论认为祇有战争可以解决台独问题时,我们表示“和平统一”的方针不能改变;有舆论认为“一国两制”不适合台湾时,我们指出可以构造“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我们还重点思考了汪道涵先生关于一个中国内涵的论述,理解到一个中国的内涵是可以丰富的;我们还全面研究了钱其琛先生对“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讲话,领会到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离不开新的思维;当新一代领导人发表对台政策讲话后,我们希望探究其中新的趋向、新的涵义、新的动力。大陆的对台政策,确实处在变与不变之中。但大的方针政策,大陆从来没有变过。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江泽民八顶基本主张,一以贯之,绝无动摇。但是,具体的对台思维、对台策略,确在不断的调整之中,颇有与时俱进的动感。我们总的感觉是,大陆对台思维、政策的变化,越变越符合台湾现实的变化,越变越符合台湾民众的利益,越变越符合“和平统一”的要求。所以,认识大陆的对台政策,需要认识大陆的对台思维;掌握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需要掌握大陆的对台思维。《中国评论》月刊一直在努力解读大陆对台思维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