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当年:这群智者托举初生的中国评论月刊
中评社香港12月21日电(记者载丰)1998年1月,《中国评论》月刊在香港创刊发行,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中详尽记载了1998年两岸及港澳、国际专家学者踊跃支持《中国评论》月刊的盛况,该书主编兼主修郭伟峰深情地回忆说:是这群智者托举了刚刚诞生的《中国评论》月刊!他们是最关心国家民族前途,最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的思想者。二十五年来,这群智者保持初心不变,一路扶持、一直相挺,共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思想智慧,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以时间纪年为经、以观点思想为维,全面忠实记载了中国评论的发展历程,其中关于1998年全年的记载内容如下:
1月1日,由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定名的《中国评论》月刊在香港创刊发行。郭伟峰任社长、周建闽任总编辑。郭伟峰社长写下发刊词《中国评论愿成为全球关心中国发展的思想论坛》,发刊词表示:“《中国评论》月刊的办刊宗旨是为融汇东西文化,创造新的时代,建设二十一世纪新的中国广泛集纳、传播海内外中国人的优秀思想。中国评论以‘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求共识’为原则,言论文章不论党派、不拘立场、不分地域,只要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富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合作、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只要是善意的建议,就是本刊传播的重点。中国评论愿成为全球关心中国发展的思想论坛。”郭伟峰拟定的办刊宗旨是:“沟通两岸,融汇中华”。郭伟峰还提出了以《中国评论》月刊为基础构建大中华主流社会思想库的主张。《中国评论》月刊由美雅印刷制本有限公司承印,香港利源书报社有限公司发行。
1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创刊号共设有7个栏目:时代思潮、智囊阔论、国际视野、两岸四地、文化大观、经济纵横、人物。创刊号的作者有:方生、吴因、刘进庆、黄嘉树、黄硕风、陈佩尧、李义虎、周建明、郭震远、李家泉、夏秋水、余刚、段樵、吴志良、辛旗、郑学益、高德步、郭梅欣(郭伟峰)、张佐良、甘斌、戈登。作者来自北京、上海、台北、香港、澳门、澳大利亚。文章内容包括:中华文明与中国前途、思想解放与中国经济奇迹、中美关系大调整、南海问题、台湾选举问题、东南亚金融动荡问题,另外还刊登了周恩来、李岚清、刘伯骏人物故事。汪道涵会长对创刊号的作者分布与内容安排予以了肯定。
2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东亚经济奇迹的再探索》,该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与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合作举办。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黄枝连任主持,评论员包括: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高雄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林武郎,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郑赤琰。这是“思想者论坛”在香港首次举办,由此开创了《中国评论》月刊参与两岸关系及港澳问题、国际问题讨论的新模式,至2022年6月,“思想者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383场,与会专家学者达2674人次。这是两岸及港澳持续时间最长、讨论问题最深入的智库平台。
2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刊载章念驰的文章《共同缔造统一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随后又发表辛旗、李义虎的相关文章,通过研讨汪道涵会长的“共同缔造论”,引进两岸及港澳专家学者的思想智慧,力求开拓大陆对台政策新的内涵空间,这是中共对台政策研究的历史性创新。
3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3月号的封面主题是:“朱镕基:中国第五任总理的治国方略”与“中国‘新内阁’面临挑战”。同时还刊载了当年大陆两位对民进党研究最为深入的学者的文章,其一是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室主任、教授徐博东撰写的《民进党台独转型不可逆转》,其二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林劲的《民进党在执政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3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3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美国亚太政策走向》,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会长黄枝连主持,评论员包括:纽约大学终身教授、香港岭南学院教授熊玠,资深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黎树棠,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鲍绍霖,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与政治系副教授丁伟。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所中华二十一项目、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联合主办,地点在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所。
3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常务副主任赵启正会见《中国评论》月刊团队,三局局长赵少华、副局长王庆存、副处长吴伟陪同会见。赵启正表示:非常赞成汪道涵会长关于办好《中国评论》月刊的意见,希望能够创造新文风,就是讨论的时候要心平气和、理性客观,求同存异,不强求一致,辩论可以,骂人不行。此外,《中国评论》月刊应该以质取胜,而非以量取胜。
3月20日,新华社香港分社顾问李储文在香港视察《中国评论》月刊编辑部,李储文嘱咐办刊需要多一点“自由主义”,可以更加开放一些,更大包容一些,一定要广交朋友。
3月,《中国评论》月刊在港澳地区销售点扩展为600多个,并成为香港国际机场畅销杂志,甚至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出现大量的非授权复印本。
4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日本内外政策的变化》,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会长黄枝连主持,评论员包括: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林华生、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涂照彦、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王效平、日本阪南大学副教授洪诗鸿。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与香港二十一学会主办,澳门基金会、香港岭南学院香港商学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中华二十一”项目协办,地点在澳门南粤酒店会议室。
5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5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香港经济的冷静思考》,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会长黄枝连主持,评论员包括:香江国际集团董事长杨孙西、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郑国汉、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经济研究部高级经济研究员谢国梁、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邝启新。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中华二十一项目联合主办,地点在香港浸会大学会议室。
6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6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中华文明的再出发》,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会长黄枝连主持,评论员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大学辅导长郭少棠,澳门公共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吴志良,香港理论研究工作者鲁凡之,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副院长余达心,香港文汇报主笔何亮亮。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所“中华二十一”项目主办,地点在香港浸会大学会议室。
6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6月号的封面主题是:“美国总统克林顿为何提前访华”与“中国研判中美新世纪走向”,刊载了陈佩尧、解东方、贾庆国、张幼文、陆燕、冈栋俊等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章。
7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7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香港知识分子回归心路》,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会长黄枝连主持,评论员包括:美国玛嘉勒斯特学院【MACALESTER COLLEGE】教授)谭汝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统筹员王家英、香港岭南学院秘书处外务主任郑惠兰、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成。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所“中华二十一”项目主办,地点在香港浸会大学会议室。
8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8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香港的可持续发展》,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会长黄枝连主持,评论员包括:香港法住文化书院院长霍韬晦、香港经济导报社顾问陈可焜、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行政总裁刘助、香港信报副总编陈景祥、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院署理院长傅浩坚。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所“中华二十一”项目主办,地点在香港浸会大学会议室。
8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8月号刊载了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辛旗的文章《着眼两岸人民的未来,共同缔造一个统一的中国 对汪道涵先生关于一个中国内涵论述的理论思考》,文章认为:一个中国的原则应该有丰富的内涵,汪道涵先生的观点给关心中国统一的人们以极具心灵震撼的启示。
9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9月号的封面主题是:“江泽民推迟访日与中日关系新走向”与“日本经济衰退会否拖累中国”,刊载了何方、吴寄南、冯昭奎等日本问题专家的相关文章。
10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10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如何构建新型港台关系》,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会长黄枝连主持,评论员包括:全国政协委员施子清、全国政协委员刘乃强、香港崇正总会会长黄石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高级讲师黄康显、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系助理教授吴国光、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周正伟。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所“中华二十一”项目主办,地点在香港浸会大学会议室。
10月,《中国评论》月刊刊载余克礼的文章《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此后又刊载了李家泉等人的相关文章,《中国评论》月刊最早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领先观点,还最早进行了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11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11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东南亚华族社会面临的问题》,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会长黄枝连主持,评论员包括:香港岭南学院副校长饶美蛟、香港岭南学院族群与海外华人商业研究部主任郑赤琰、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卓南生、香港《亚洲周刊》资深编辑丘启枫、香港城市大学管理科学系副教授曾渊沧、香港威福企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蔡武汉、香港中旅集团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崔前璜。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所“中华二十一”项目主办,地点在香港浸会大学会议室。
12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12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强调经济安全会影响中国开放吗?》,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会长黄枝连主持,评论员包括:香港岭南学院社会科学院院长郭益耀、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院长何炘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有限公司副总裁陶冬、君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中国部主任王琦、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助理教授余刚、香港罗夏信律师楼高级律师谢晓东。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所“中华二十一”项目主办,地点在香港浸会大学会议室。
12月1日,根据汪道涵会长关于民进党内有积极意义的观点可以在杂志发表的指示,《中国评论》月刊12月号发表了民进党中央秘书长邱义仁的文章《面对挑战,迎向二十一世纪两岸经贸新局》,开启了民进党政治人物和专家在《中国评论》月刊进行两岸意见沟通的序幕。邱义仁在文章中说,互信的建立是改善两岸关系的基石,如果两岸能够建立互信,不祇具有经济上的意义,更有深远的影响。
12月,《中国评论》月刊编辑部首次评选“两岸关系十大新闻”,内容包括:克林顿访华并强调对台“三不政策”,第二次汪辜会谈,时隔8年之后中央对台工作会议重开,台湾三合一选举揭晓、马英九当选台北市长,海协会、海基会互访,民进党“中国政策会”、形成“强本西进”共识,民进党籍市议员林滴娟在辽宁被害案,台湾工商界批评“戒急用忍”政策,台商寇建明间谍案,国航飞机被劫持到台湾案。此后,《中国评论》月刊编辑部每年均评选“两岸关系十大新闻”。中国评论通讯社成立之后,接过了评选任务。
中评社香港12月21日电(记者载丰)1998年1月,《中国评论》月刊在香港创刊发行,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中详尽记载了1998年两岸及港澳、国际专家学者踊跃支持《中国评论》月刊的盛况,该书主编兼主修郭伟峰深情地回忆说:是这群智者托举了刚刚诞生的《中国评论》月刊!他们是最关心国家民族前途,最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的思想者。二十五年来,这群智者保持初心不变,一路扶持、一直相挺,共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思想智慧,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以时间纪年为经、以观点思想为维,全面忠实记载了中国评论的发展历程,其中关于1998年全年的记载内容如下:
1月1日,由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定名的《中国评论》月刊在香港创刊发行。郭伟峰任社长、周建闽任总编辑。郭伟峰社长写下发刊词《中国评论愿成为全球关心中国发展的思想论坛》,发刊词表示:“《中国评论》月刊的办刊宗旨是为融汇东西文化,创造新的时代,建设二十一世纪新的中国广泛集纳、传播海内外中国人的优秀思想。中国评论以‘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求共识’为原则,言论文章不论党派、不拘立场、不分地域,只要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富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合作、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只要是善意的建议,就是本刊传播的重点。中国评论愿成为全球关心中国发展的思想论坛。”郭伟峰拟定的办刊宗旨是:“沟通两岸,融汇中华”。郭伟峰还提出了以《中国评论》月刊为基础构建大中华主流社会思想库的主张。《中国评论》月刊由美雅印刷制本有限公司承印,香港利源书报社有限公司发行。
1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创刊号共设有7个栏目:时代思潮、智囊阔论、国际视野、两岸四地、文化大观、经济纵横、人物。创刊号的作者有:方生、吴因、刘进庆、黄嘉树、黄硕风、陈佩尧、李义虎、周建明、郭震远、李家泉、夏秋水、余刚、段樵、吴志良、辛旗、郑学益、高德步、郭梅欣(郭伟峰)、张佐良、甘斌、戈登。作者来自北京、上海、台北、香港、澳门、澳大利亚。文章内容包括:中华文明与中国前途、思想解放与中国经济奇迹、中美关系大调整、南海问题、台湾选举问题、东南亚金融动荡问题,另外还刊登了周恩来、李岚清、刘伯骏人物故事。汪道涵会长对创刊号的作者分布与内容安排予以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