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大咖讲书:中评青年对话仇长根
中评社香港12月21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主办的“中评大咖讲书”第七期学习活动12月12日以线上的方式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仇长根受邀担任主讲嘉宾。仇长根分享了其新书《感悟台湾——我与台湾三十年》的主要内容,并回答了中评社记者提出的关于两岸关系、岛内政治、港台关系、沪台关系、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十多个热点问题。
在谈及“后蔡时期”的两岸关系时,仇长根表示,“后蔡时期”的两岸关系不乐观,两岸紧张、对立的关系仍将难以改变,两岸风险与危机难以解除。民进党不可能放弃“台独”路线,某种程度上讲,美国更喜欢民进党配合其“以台制华”战略。同时,我们需要警惕和防范的是,明年美国和台湾地区都将进入选举年,美台勾结,铤而走险,挑衅“一中”的事情还会发生。
上海是对台交流的重镇,上海与台北的“双城论坛”是最典型的代表,仇长根认为,“双城论坛”不仅是两个城市之间一种机制化交流平台;不仅是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连接;不仅象征着两岸“和平交流、和平发展、和平融合”。更重要的是,两岸地方城市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崭新模式。他期待台湾有更多的县市“复制”上海台北“双城论坛”,扩大促进两岸城市交流,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仇长根曾在香港工作近11年,直接见证和参与“一国两制”实践,他认为这段经历非常难得,非常宝贵。在香港工作,最让他难忘的是“社团工作”。港台两地民间社团各有上万家,作为两地民间交流载体,可谓“得天独厚”。台胞居港上万人,从业人员涉及香港经济、贸易、金融、文化、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其中一批社会精英和先贤,分别在香港“台湾同胞同乡会”“国际华商协进会”等社团中担任职务,居港同胞为“繁荣、稳定”香港,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便于处理涉台事务,仇长根有机会经常参加台胞社团活动,广交深交居港台胞。
仇长根还谈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不满17岁就北上黑龙江“兵团”,四年后参军入伍,最让他难忘的是1979年2月17日,那一天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他所在部队奉命提前调往东北,准备迎战中苏边境战事。“北大荒和部队军营,磨练了我的意志,再困难的事情都要扛过去,都要去克服。”
仇长根说,30多年来,他每天与“台湾问题”打交道,脑子里装的、想的是“台湾”两字,“从事对台工作和对台研究,有幸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大业,尽一点绵薄之力,深感荣幸,也非常充实。”
以下是问答全文:
“后蔡时期”的两岸关系不乐观
中评社:我们看到,民进党在“九合一”选举中大败,您认为“九合一”选举结果对2024年大选是否会产生骨牌效应或是钟摆效应?您如何看待“后蔡时期”台湾政治格局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仇长根:我认为,“九合一”选举民进党惨败,但并不意味2024大选国民党能获胜,这也是两岸多数学者的看法。“九合一”选举结果对2024大选不会产生“骨牌”或“钟摆”效应。道理很简单,“九项”选举共选出1万1023位公职人员,和“单项”大选加“立委”选举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大选是蓝、绿两组候选人对决,或者“三足鼎立”或“四组角逐”,或其它颜色候选人加入。22个县市长是22个“地区性”选举,与大选“全台性”选举,候选人产生、选战议题、选举组织战等都不一样。
2018“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大胜,2020大选国民党大败,并未发生“骨牌”效应。2020民进党胜选主因,也不是“钟摆”效应,而是国民党施政8年,政党轮替规律。加上候选人韩国瑜,刚选上高雄市长不久,丢下高雄参加大选,台湾民众不接受。再加上民进党操作“抗中牌”“香港牌”,诱导选民,骗取选票。因此,2022“九合一”选举结果,对2024没有直接关连性,只能说“仅供参考”吧。
“后蔡时期”蔡英文及民进党当局施政还剩一年半,蔡虽然辞去党主席,但并不影响其对“政务”的强势掌控。我认为,蔡暂时并没有“跛脚”,她也不甘心“跛脚”。后面会不会“跛脚”,有待观察。民进党现由蔡嫡系陈其迈出任“代理党主席”,接下来蔡当然希望明年1月是“拥蔡”或是“英系”自己人当选党主席。以蔡个性,不会向党内派系妥协。问题是蔡能否“扛得”过去。
明年进入备战2024大选,民进党主席的位子和由谁代表民进党参加大选?这两者有直接的关联性。目前看,对蔡最具挑战性的是赖清德。赖已先“下手”表态参选党主席,等于提前宣布参造2024,而且是毫不忌讳地明白告诉蔡“当仁不让”,并得到“新潮流系”和“正国会”两大派系的表态支持,至少是表面上不敢挡赖要走的路,党内也的确无人选比赖更强。因为,民进党内怕输掉2024“政权”,已呈“集体焦虑”态势和有“危机感”。
至于蔡、赖能否协调、团结对外?赖有无可能为报上次初选“一箭之仇”与蔡“硬碰硬”又是“刀刀见血”?赖会不会像上次一样被蔡“搓掉”等?苏贞昌喊话“赖选党主席有利有弊”,放话“拜登80岁还选总统”,这是帮蔡“搅局”还是自己有企图心?“蔡苏会不会合体抗赖”?都有待观察。不管怎么样,随着民进党内为败选检讨声浪的推高,接下来“行政院”改组,派系权斗“卡位”,党内政治“风暴”,将接撞而来。
关于“后蔡时期”的两岸关系,我认为,民进党将进入一个内、外调整期,还要看美国“脸色”。但总的看“后蔡时期”的两岸关系不乐观,两岸紧张、对立的关系仍将难以改变,两岸风险与危机难以解除。民进党不可能放弃“台独”路线,某种程度上讲,美国更喜欢民进党配合其“以台制华”战略。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民进党当局没有能力在国际上颠覆一个中国的大格局。因为台湾人民不支持“台独”,民进党也不敢轻举妄动,美国和欧盟及西方国家也不想因支持“台独”损害自身国家利益而被“拖下水”。当然,最重要的是,大陆绝不会允许“台独”势力肆意妄为。
同时,我们需要警惕和防范的是,明年美国和台湾地区都将进入选举年,美台勾结,铤而走险,挑衅“一中”的事情还会发生。继佩洛西窜台后,最近英、美、澳、加、日议员轮番“窜台”。日前拜登任内第七次批售4.28亿美元军火给台湾,预计还有更多的军售和军事合作项目。民进党试图从“九合一”败选和施政困境中摆脱出来,还会继续与大陆对抗,以延续“绿色”施政权。
中评社:在今年8月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中提到了“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实践问题。在您看来,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式来实现祖国统一,将给台湾和台湾同胞带来哪些利益和福祉?
仇长根:首先,按照“和平统一”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避战和统”,不动“一枪一弹”,成本最低、代价最小,这会给台湾和台湾同胞带来最大的利益,也符合两岸中国人的根本利益。
其次,按照“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两岸的社会制度不变,台湾的生活方式不变,对两岸来说是“双赢”的结局,台湾没有任何损失。
第三,按照“八字方针”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平等协商,共议统一”。谈判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矮化台湾”问题,也不是大陆“吃掉台湾”。
第四,按照“和平统一”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外部势力将失去遏止中国的“台湾牌”,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中评社:二十大报告特别指出,“要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这也是首次提出“各领域”一词。您对此提法有何理解?面对新冠疫情以及民进党当局阻扰对两岸各领域交流带来的挑战,您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有何宝贵建议?
仇长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一项事关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所涉及的领域不仅仅是厚植两岸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我”。更重的是,“融合发展”以心相交,增进理解,增强认同;“融合发展”促进两岸沟通,深化“心灵契合”;“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连结,共同维护台海和平和遏制“台独”。我认为,两岸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是有形与无形的结合,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还是用数据来说话比较客观:截止去年底,两岸人员往来累计突破1.4亿人次,其中台湾同胞来大陆总计达1.04亿人次;两岸进出口贸易总额去年达3283亿美元,截止2021年超过3万亿美元;台商投资大陆项目累计超过11万个,投资总额超过700亿美元。目前,台湾己有1199家上市公司在大陆投资;台湾500家大企80%在大陆有业务。这些数据证明,两岸各领域“融合度、融合面”惊人,还在持续“深化、扩大”,民进党当局及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
最近,两岸当局对防控新冠疫情政策都有调整,港台、港澳交往交流政策也逐步松动。建议疫后消除人为障碍和泛政治化,依防疫科学要求,逐步恢复两岸各领域交往交流,包括文化、教育、学术、城市交流等。相信大陆将会按照中共二十大会议精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相信大陆各部门也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提出的两岸“四通”,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全面落实推进两岸民间各项实质性交流活动。
中评社:虽然国民党在上个月的“九合一”选举中大胜,但蓝营方面不少声音并没有因此对2024而更加乐观,反而浮现出更多担心国民党会内斗加剧的焦虑,对于国民党能否在2024重返执政地位取态保守。请问仇教授您怎么看这次“九合一”选举对国民党竞逐2024的影响,您认为国民党能有效整合党内不同的派系与板块,乃至与非绿阵营的白色力量合作,再度重现本次县市长选举中“下架民进党”的气势吗?
2024能否“下架民进党”,现定论为时尚早,关键看五大因素:一是看台湾经济民生?民进党施政8年“民怨”不小,希望“换党做做看”的不是没有。也就是说“选票”在选民手里,选民要看自已口袋里的钱是不是能多起来;二是看国民党谁出征?国民党中央与地方“诸侯”及地方势力如何整合?是否陷入“群雄并起、激烈争斗”的局面?蓝营派系错综复杂,利益纵横交错,整合有相当大难度。三是看有几组候选人角逐?如果蓝绿对决,凭蓝一己之力难有胜选把握。如果“蓝绿白”三组人马参选,因为“蓝白”票源重叠多而分票,民进党势必“渔翁得利”。四看“蓝白”能否合?怎么合?还没谱。目前柯文哲民众党约有10%的支持度(2020政党票11.22%),能否继续维持?也要观察。如能“蓝白合”,可补充蓝营不足的中间选民及“浅蓝、淡绿”和青壮年选票,有政党轮替一博的机会。五是看各政党选战策略运用?国民党势必主打“两岸和平”牌,民进党会继续制造“两岸对立”,两种不同的选战策略,孰轻孰重?就看选民的智慧与选择。
中评社:民进党在此次“九合一”选举中大败,有分析认为其“抗中保台牌”已失效,对此您怎么看?在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民进党是否还会维持“抗中保台”路线?
仇长根:“九合一”选举民进党大败,主因是施政吃相难看,傲慢凌乱,黑金挂钩,为所欲为,荒腔走板,加上防疫败笔、“俄乌冲突”等大环境不利绿营。其次是候选人个人因素,蔡英文没收“初选”,不当提名,爱将林智坚“论文抄袭”吹遍台湾,影响极恶劣,现又有蔡心腹郑文灿、蔡适应“论文抄袭”丑闻接连曝光。第三民进党操纵“抗中保台”的确起到巩固“基本盘”的作用,否则“铁票”难保输得更惨。然而,“抗中保台”,讨论延长兵役,吓跑年轻人选票。加上国民党喊出“票投民进党,两岸变战场,青年上战场”应对之策,让年青人有所醒悟。所以说,“抗中保台牌”是一把“双刃剑”,反过来影响到“中间”理性选民,民进党选战策略有问题,搞错大方向,“两岸和平”才是主流民意。总的说,选举地方领导人,岛内因素是主要的。
2024大选与地方选举不一样,甚至区别很大。不同颜色的政党角逐,除候选人个人因素外,两岸关系、美日外部因素,是各政党为候选人打选战必然选用的“一张牌”。看民进党,1996年开始参与“总统”大选,至今七次大选“有输有赢”。从陈水扁到蔡英文,民进党操纵“抗中保台”尝到甜头,基本屡试不爽。我认为,2024民进党不会放弃“抗中保台”路线,还会赌一把。这是其防止“铁票”流失,拉住“基本盘”的主要选战策略。不过其操作手法、选战口号及其有无新的版本,有待观察。还包括外部势力为寻找台湾的“代理人”如何蓄意插手?但可以断定,民进党2024如继续操纵“抗中保台”,一定会吓走更多的中间选民和年轻人的选票。
中评社:香港的“一国两制”迄今已实施逾25年,但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直至港区国安法自前年开始生效、再加上“爱国者治港”原则的进一步确立,香港社会才正式踏入“由乱入治、由治及兴”的新阶段。请问您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经验对于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有哪些重要的借鉴意义?未来在建构“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原则和框架时,可以作出哪些设计以尽量避免重蹈香港过去的覆辙?
仇长根:香港回归经历多次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但今日的香港,依然保持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仍然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说明25年来“一国两制”的实践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台湾也在“复制”香港。比如2003年香港与内地签署CEPA,2010年两岸签署ECFA;2003年香港与内地开启“自由行”,2011年两岸也开启自由行;人民币先在香港可兑换,后在台湾也可兑换;大陆学生先赴港就读,后也赴台湾就读。2010年港台成立了“协进会”和“策进会”。
我认为,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可借鉴的最重要的核心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与大陆不是有没有“隶属”关系的问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不具备主权资格,中国的主权不可能让步。
其次,港澳问题的历史成因和现实状况与台湾问题不一样。收回港澳是与英国、葡萄牙谈判,当然“主权、治权”没有任何谈判的余地。台湾问题是两岸中国人谈判,不存在主权问题的谈判。
第三,“两制台湾方案”可以探讨“一中框架”或者“一中架构”。“两制台湾方案”的内涵,台湾方面也可以提出自己设计的“两制方案”供两岸讨论。总之,两岸完全可以坐下来,共同探讨、协商出一个符合两岸实际的,不同于港澳“一国两制”的台湾“两制”新模式。
仇长根:无庸置疑,“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点已被港澳实践充分证明。香港爆发“占中”“修例”等乱港事件,这不是“一国两制”有什么问题,而是乱港分子背后有外部势力支持和破坏。2020年香港实施《国家安全法》,其“震撼力、威慑力、打击力”极为罕见,让“反中”乱港组织“教协、民阵”等惊慌失措,纷纷宣布解散。同时,《国家安全法》的实施,对打击、遏止“港独”与“台独”合流,对维护港台关系健康运行,起到重要作用。如今港人“国安”观念正在积极转变,对政府和社会各界认真、大力、深入推动和宣传国家安全教育,感到振奋和欣慰。
未来港台关系发展,标准基本跟大陆一样,决不允许台湾当局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允许“台独”势力和外部势力插手破坏港台关系。当然,未来香港仍将会在“风雨”中克难前行,香港的“治理”仍需保持头脑高度清醒与冷静,未雨绸缪,做好防范于未燃之事。
未来港台关系发展,应加大经济、贸易、金融合作力度。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后,广东“珠三角”台商货物、资金运营、企业融资等,多数仍是透过香港经贸体系。台湾金融机构在港开设的银行分行和证券、保险公司等多达数十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仍可扮演两岸之“中转站”重要角色。
中评社:过去8年来,上海以及双城论坛是大陆与柯文哲、民众党及“白色力量”交往的重要支点和平台,结合近年来民众党在岛内的发展,您如何评价这8年来的互动?您对国民党重新入住台北市政府后的沪台交流、双城论坛有何期待?
仇长根:上海与台北“双城论坛”,不仅是两个城市之间一种机制化交流平台;不仅是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连接;不仅象征着两岸“和平交流、和平发展、和平融合”。更重要的是,两岸地方城市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崭新模式。
最近,我注意到当选台北市长蒋万安关于沪台“双城论坛将有意义的持续交流下去”的表态,应该给予肯定。当然,我也期待台湾有更多的县市“复制”上海台北“双城论坛”,扩大促进两岸城市交流,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因为这完全符合台湾主流民意,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对于缓解两岸紧张关系具有正面、积极的影响。
中评社:近年来,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大肆勾连外部势力进行谋“独”挑衅,美国也加大了打“台湾牌”力度,外部势力的干预进一步加剧台海紧张局势。您认为,应该如何强化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的制度设计?
仇长根:开展“两反斗争”,是中共二十大涉台“总体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我认为,一是可以考虑构建“涉台国际论坛”机制。不久前秦刚大使“阿斯彭安全论坛”与美方对话非常精彩。建议在港澳打造“香江”或“豪江”论坛,邀请国内外政、商、学界人士,对话“国家主权安全”“反对他国干涉内政”“维护国际法原则”,介绍“港澳回归后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等议题,向世界阐明“中国对台方针政策”及《反分裂国家法》,争取国际舆论话语权,支持中国统一。
中评社:您是上海人,还担任了上海市台办新闻处处长、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等职。我们知道上海市的对台交流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否可以分享一些您亲身经历过的难忘的上海对台交流的故事?
仇长根:我从事对台工作,先后在上海台办和香港中联办工作,共计23年。我经历过的、难忘的上海对台交流的故事,应该算是与台湾学界打交道。
上海与台湾关系密切,作为大陆对台工作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两岸学界交流“重镇”之一,在两岸开放后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因为我从事对台工作和对台研究,也就有了与台湾学界、政界、商界朋友接触交流的机会。30多年来曾经接待过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淡江大学、成功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高雄中山大学、台湾“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前“欧亚研究基金会”)等高校和智库学者。九十年代我陪同汪老在上海会见绿营许信良,也陪同汪老会见邵宗海等蓝营学者。他边倾听、边记录、边思考,然后用真情和风细雨、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令所有访问过他的台湾客人折服与敬重。
我参加过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日本等无数次的涉台研讨会,曾六次赴台进行参访和学术交流,与台湾学者坐在一起,共同出席研讨会,面对面进行交流。开始是红、蓝学者交流,后来是红蓝绿,虽然有时针锋相对,争得面红耳赤,但彼此是平等的交换意见。
与台湾学者交流,让我有机会深入地去瞭解岛内错综复杂政局和国际因素,对台海局势的研析、研判,对中央涉台政策的研读、把握,很有收获,有感有悟。当然,也有遗憾,三十多年来,两岸关系,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至今统一之路,艰难曲折。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已长达七十多年,至今尚未统一,这是中华民族之痛、之殇。
中评社:您从2002年至2013年在香港中联办台湾事务部工作。您在书中写道“香港对台工作思路、方法一切需要重新思考,去适应香港不同于内地的对台工作环境和工作内涵”,能否分享一些在港对台工作的难忘的经历?
仇长根:在香港工作近11年,直接见证和参与“一国两制”实践。非常难得,非常宝贵。香港地处对台工作前沿,环境特殊,情况复杂,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强。每一个从内地赴港工作的同志,既要从头瞭解回归前港台关系的来龙去脉;也要从头认识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的港台关系状况。到香港工作,首先我要求自己“细察”香港社会;其次要深入瞭解“港台关系”;第三要学习如何“融入”香港社会。
特别是,观察港台关系可以发现,台湾当局与台湾民众对香港有着不同的认知与情感。台湾政客反对、抹黑、诋毁香港“一国两制”,刻意用意识形态操弄“今日香港,明日台湾”,这是台湾政党与政客出于政治目的,为反对而反对。而台湾民众并不排斥香港,相反是喜欢香港这座“东方明珠”。
在香港工作,最难忘的是“社团工作”,学习如何发挥香港民间社团作用,推进港台民间交流。港台两地民间社团各有上万家,作为两地民间交流载体,可谓“得天独厚”。台胞居港上万人,从业人员涉及香港经济、贸易、金融、文化、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其中一批社会精英和先贤,分别在香港“台湾同胞同乡会”“国际华商协进会”等社团中担任职务,居港同胞为“繁荣、稳定”香港,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便于处理涉台事务,我有机会经常参加台胞社团活动,广交深交居港台胞。十多年里,现回想起来,留下印象深刻的人士也蛮多。
香港有“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它们支持国家统一,“反独”立场鲜明,是我在香港工作接触、联系最多的两个民间团体。创办人陈守仁、陈金烈、吴天赐、林广兆等都是德高望重的香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有青年精英“金利来集团”行政总裁、全国政协委员曾智明、香港黄干亨黄英豪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全国政协委员黄英豪等。香港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岑永生、副会长,曾任国际狮子会中国港澳区(303)港岛狮子会会长、九龙联会副会长谭源深先生、香港中华总商会选任会董、香港嘉应商会副会长、永远名誉会长、永远荣誉会长林菁菁女士等,都是出色的民间团体组织者,为社团工作奉献个人时间,为促进港台关系、助力国家统一,无私奉献。这样的港人还有许多。
仇长根:1970年我不满17岁“北上”黑龙江“兵团”,用现在的眼光看17岁还是个小孩子啊!“屯垦戌边、保卫边疆”是我们那一代青年人的口号,“扎根边疆、建设边强”没有返城“时间表”。北大荒一望无际的田地,几十里路不见人的踪影,冬天零下2、30度,甚至40多度,冰天雪地,生活与工作环境是艰苦的。
1974年我当兵,战备训练,保家卫国,血气方刚。难忘1979年2月17日,那一天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我所在部队奉命提前调往东北,准备迎战中苏边境战事。军人的天职就是随时奉命奔赴战场,军令如山倒,要勇敢的经受“战火”考验。所以说,北大荒和部队军营,磨练了我的意志,再困难的事情都要扛过去,都要去克服。
我喜欢去瞭解无数个“未知数”,探寻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无论在上海台办工作,或在香港中联办工作,对台湾问题的研究,是我一生中的最大兴趣点,退休后依然每天关注台海局势。30多年来我每天与“台湾问题”打交道,脑子里装的、想的是“台湾”两字。从事对台工作和对台研究,有幸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大业,尽一点绵薄之力,深感荣幸,也非常充实。
三十多年来,我为上海党政机关、高校、企业及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等地作报告,总计超过530多场次。曾先后应邀在浙江警察学院、北京清华大学、浦东干部学院,为《香港纪律部队(警察)国情培训班》授课,解读《台湾问题与中央对台方针政策》。
2019年至今,我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开课讲授“中国台湾问题研究”,讲授《中国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中共对台方针政策》三大主题。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在大学课堂上系统地给研究生授课。连续四年共82名研究生选修此课程,其中有34名留学生,分别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尼伯尔、保加利亚、韩国、日本、泰国、越南、南非、蒙古13个等国家。有这么多研究生选修这门课程,从一个侧面说明,事关中国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振兴的台湾问题,对大陆和国外留学生,都蛮有吸引力。华东师范大学开设涉台选修课程,是上海地区唯一一所高校,也是高校涉台教育一种新的尝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