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为守护好“米袋子”,湖南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优化种植品种结构,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积极出台政策举措,着力稳产能、挖潜力、增效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全方位夯实秋粮丰收的基础。
良种配良机,科技助力粮食单产提升
祁阳市白水镇七里坪村稻田里,灰黄色的稻桩上长出嫩绿色的新芽。这是近年来湖南在一季稻产区推广的再生稻。
“去年试种,今年增加到400亩,还在摸索。”柳林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梦初,带着农技专家邓远财来到七里坪村田间查看再生稻长势。
祁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邓远财说:“头季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分、养分、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下,可以再长一茬水稻,再收一季。”
科技“明白人”到田间地头指导,粮农种稻有了新选择。邓远财介绍,在确保双季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祁阳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很受种粮农民欢迎。肖梦初算过一笔账:“去年种水稻头季亩收1400斤,再生季又收了300斤,一种双收,增产20%,省水又省力。明年准备扩大到1000亩以上。”
为支持发展再生稻种植,湖南筛选推广了一批优质稻种,今年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316万亩。
良种还需良机配套。前不久,宁乡市资福镇清泉河村千亩示范片开展测产验收,由湖南省农业装备研究所研发的再生稻联合收割机在田间“首秀”。
“新收割机可以大幅减少对稻桩的破坏,有利于再生稻的生长和收割。”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宝华说,“综合测算,可带动再生稻亩均增收200元。”
科技赋能,帮助农民用好技术种出好粮食。今年,湖南创新建立农业科技人员“揭榜挂帅”领办示范片机制,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六大专项行动,可将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早稻平均亩产达556公斤,较上年增长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