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299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评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张爽)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99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1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二十大”与中国统一、《台湾政策法案》等议题的深入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聚焦“二十大”与“新中国”统一《白皮书》,作者章念驰(上海东亚研究所名誉所长、本刊学术顾问)表示,习近平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四十周年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勾勒了未来两岸关系前景,提出了许多新主张,既有理论又有温度,是一篇划时代的讲话,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乃至二十大的历史任务串连了起来,将台湾问题放到中国未来大发展中去加以思考,这就催生了新时代《白皮书》的问世。这就是我们第四阶段对台“总体方略”的原则、路径、方法、理论、依据、法理、好处……的详细论述。如果说前三十年的两岸关系是“反独促统”,而今后三十年就是完成统一。统一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至于怎么统一,《白皮书》提出了详细方略。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登了《“九二共识”:定海神针与通关密码————写在达成“九二共识”30周年》一文,作者李义虎(海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表示,纪念“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首先要讲清楚它的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讲清楚它的本意和本相。任何解释都要符合历史事实,不能糊里糊涂地依从假象,不能任由某些人对历史事实选择性地进行裁剪,更不能任由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否定。讲清楚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的最好做法,是用“一中原表”(“一个中国,原版表述”)取代或覆盖其他各种说法。在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证明,“九二共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这就是:它具有定海神针和通关密码两大神功。
本期“智库论衡”栏目刊登了《试论两岸关系新常态:内涵、动力与影响》一文,作者郑振清(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认为,2022 年秋,在俄乌战争牵动国际政治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军演和中央政府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成为改变两岸关系发展状态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对台军演和白皮书的发布推动两岸关系加速进入“一个中国原则”实践化的新阶段,形成两岸关系的新常态。美国国会酝酿中的《台湾政策法案》只会提升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力度,中国政府不会在“一中原则”上做出任何妥协。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从美国政治的割据逻辑看“台湾政策法案”》、《<台湾政策法案>:内容、影响和应对》、《<台湾政策法案>:背景、内容、挑战与应对》三篇文章。
《从美国政治的割据逻辑看“台湾政策法案”》一文作者叶正国(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认为,“台湾政策法案”是以包裹立法的方式将原来散见于美国各种法律政策文件中的涉台条款的集约化,是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中美涉台法理斗争的关键节点。鉴于国内的制度和现实困境,美国政治越来越趋向割据逻辑,议员利益越来越影响国会立法,国会立法日益侵害外交领域行政主导的权力配置,同时国会立法也愈发干涉国际事务,企图塑造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也反映在“台湾政策法案”的立法过程中,也势必影响其未来走向。对此,中国大陆应认识到涉台法理斗争愈发激烈,应不断强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和法律。
《<台湾政策法案>:内容、影响和应对》一文作者刘瑛(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认为,《台湾政策法案》是美国涉台法案的集大成者,篇幅大,有大量具体规定,意图突破“一个中国”原则又通过打擦边球和关键处的刻意模糊,避免直接与联合国2758 号决议以及《中美建交公报》直接冲突。但该法案依然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项下美国应承担的义务,违反“不干涉内政”国际法基本原则,违反中国的宪法性法律。鉴于美国国会大概率在明年第一季度通过《台湾政策法案》,中国可加强与美国行政部门的交流、谈判以按下《台湾政策法案》或者去掉其中明显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的规定,在国际社会揭批美国炮制《台湾政策法案》的不法动机和国际违法性,对炮制或大力支持《台湾政策法案》的国会议员施以警告和制裁,发展在极短时间内完全控制台湾全域的军事能力,实时跟进并全力阻止超过台湾参与权能的国际活动并完善涉台法律体系建设。
《<台湾政策法案>:背景、内容、挑战与应对》一文作者宋杰(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谢霆雯(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硕士研究生)认为,涉台法案一直是美国国会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并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自《与台湾关系法》颁布以来美国的对台政策在几十年里,美国国会最终生效的涉台法案都以该法案为基本的政策。如今随着台海局势的紧绷状况加剧,美国国会参议院提出了一项内容庞杂的综合性法案——《2022 台湾政策法案》,意图就多年来美国对台政策进行一次最全面的修订。该法案一经提出即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并引起多方的忧虑。通过对该法案内容的解读,可以看到美国对台政策事实上试图突破“一个中国”原则的步伐正在加大。中国宜同样通过法律的手段,从国际层面、国家间层面和国内层面作出应对的准备。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重启“小三通”对两岸关系的政治意涵及影响》一文,作者柳金财(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认为,台湾防疫政策逐渐走向“与病毒共存,恢复日常生活”,面对疫情发展常态化,边境管制措施已逐步松绑。金马澎离岛三县地方政府采取“地方包围中央”一致行动,呼吁民进党执政当局不应对“小三通”采取“区别对待”,应随边境解封同步开通,逐步常态复航。目前“蓝地方”执政离岛三县,采取集体行动以软化“绿中央”政策意志,此种政策影响似乎十分有限。最具可行协商方式,是回归地方层级“城市交流”、跨域治理处理。“小三通”复航助于缓解两岸紧张情势,建立金门为两岸和平缓冲地带。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回归以来香港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及其反思与检视》一文,作者张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认为,当前,香港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政治安全矛盾,转变为香港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长期困扰香港发展的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得不到解决之间的矛盾。缓和与解决香港社会这个主要矛盾必须直面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必须突破原有制度和政策的禁锢,采取创造性、颠覆性的方法,全方位解决和缓解深层次矛盾带来的挑战。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缓和以及解决香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突出问题的主体责任在香港特区政府。特区政府要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调整积极不干预政策,在贫富差距、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关键问题上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高质量实践提供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美国应承担佩洛西窜访之国际不法行为的国家责任》一文,作者冯霞(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台湾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大朋(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讲师、台湾法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从国家行为的定性和归责角度看,佩洛西的窜访行为属于美国的国家行为,这一行为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基本原则,也违反了联合国2758 号决议和1978 年《中美建交公报》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法义务,构成美国的国际不当行为(不法行为),因此美国应承担国家责任。作为这一违法行为的受害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权依据国际法针对美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并依据有关国内法针对代表美国窜访的佩洛西个人及其直系亲属采取制裁措施。由有关捍卫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国际法和国内法构成的法律武器箱,为中国反制所有国家及国际组织实施的类似国际不法行为提供法律武器,中国要正确使用这一武器,使其成为应对境外反华势力通行、常用、有效的武器。
本期“智库论丛”栏目刊发了《“法理台独”的南海路径及演变》一文,作者刘瑞阳(,海南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博士)认为,南海问题跟“台独”关联,因为系联结中国“南海”及“台湾”领土主张的脐带,彰显了1947 年公布的南海断续线之时代意义及国际法意涵。2016年7月12日中菲南海仲裁案实体裁决公布稍早前,台湾地区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当局在2016 年5 月上台执政,在前任当局对南海“弃权”之铺垫上,民进党当局如何藉由对南海争端的“不作为”摆脱南海断续线之束缚,企图在南海地区斩断海峡两岸主权连接的行径,值得研究。菲国法律团队在仲裁案中提出的“南海岛礁法律地位未定论”与“台独”分裂势力抱持的“台湾法律地位未定论”如何结合而为“台独”服务?绿营学者又将如何建构抢夺中国南海领土主权的论点?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建构、解构与重构》一文,作者明庭权(武汉行政学院政治与哲学教研部主任,博士,教授)认为,根据国家认同理论,一是国家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存续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国家认同是动态变化的,甚至可以被重新塑造。台湾自古属于中国,在历代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和长期的两岸交流中,台湾人民牢固建构起了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台湾问题产生70 多年以来,受岛内、两岸和国际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正处于严重混乱状态,千百年来对祖国大陆的历史认同正被“文化台独”所逐渐解构。有鉴于此,必须恢复和重构台湾民众的正确国家认同,这是两岸统一前应对“文化台独”消极后果和统一后对台有效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和政治基础。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中日邦交正常化半世纪的回顾与展望”全文实录。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2年11月号,总第299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评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张爽)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99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1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二十大”与中国统一、《台湾政策法案》等议题的深入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聚焦“二十大”与“新中国”统一《白皮书》,作者章念驰(上海东亚研究所名誉所长、本刊学术顾问)表示,习近平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四十周年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勾勒了未来两岸关系前景,提出了许多新主张,既有理论又有温度,是一篇划时代的讲话,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乃至二十大的历史任务串连了起来,将台湾问题放到中国未来大发展中去加以思考,这就催生了新时代《白皮书》的问世。这就是我们第四阶段对台“总体方略”的原则、路径、方法、理论、依据、法理、好处……的详细论述。如果说前三十年的两岸关系是“反独促统”,而今后三十年就是完成统一。统一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至于怎么统一,《白皮书》提出了详细方略。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登了《“九二共识”:定海神针与通关密码————写在达成“九二共识”30周年》一文,作者李义虎(海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表示,纪念“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首先要讲清楚它的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讲清楚它的本意和本相。任何解释都要符合历史事实,不能糊里糊涂地依从假象,不能任由某些人对历史事实选择性地进行裁剪,更不能任由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否定。讲清楚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的最好做法,是用“一中原表”(“一个中国,原版表述”)取代或覆盖其他各种说法。在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证明,“九二共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这就是:它具有定海神针和通关密码两大神功。
本期“智库论衡”栏目刊登了《试论两岸关系新常态:内涵、动力与影响》一文,作者郑振清(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认为,2022 年秋,在俄乌战争牵动国际政治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军演和中央政府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成为改变两岸关系发展状态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对台军演和白皮书的发布推动两岸关系加速进入“一个中国原则”实践化的新阶段,形成两岸关系的新常态。美国国会酝酿中的《台湾政策法案》只会提升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力度,中国政府不会在“一中原则”上做出任何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