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论坛福州举行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陆文煜)12月17日,由福建闽江学院主办,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中评智库基金会等协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建福州闽江学院举办。论坛以“两岸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来自两岸三地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者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重点围绕“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与两岸关系”以及“两岸乡村全面发展振兴”等专题进行研讨。

  上午的开幕式,由闽江学院党委书记叶世满致欢迎词,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海峡两岸企业家峰会副秘书长王宪、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作为嘉宾致辞。接着是3位专家作“主旨演讲”,5位基层实务工作者进行“典型发言”。

闽江学院党委书记叶世满致欢迎词(主办方供图)

  闽江学院党委书记叶世满致欢迎词时表示,闽江学院拥有光荣的办学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曾亲自兼任闽大校长6年之久。去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学校考察调研,与师生亲切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闽江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构建应用型办学体系。

  叶世满表示,今年7月3日,“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在闽江学院举办,这是福建及闽江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涉台论述、回应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创新举措。研究院成立以来,瞄准两岸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实践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调研,潜心钻研,为党委政府决策地方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依据。立足福建,汇聚两岸资源,着力打造推动乡建乡创发展的融合实践平台,积极引导支持服务闽台青年参与乡建乡创工作。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致辞(主办方供图)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致辞时表示,闽台乡建乡创活动包含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后,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又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而开展闽台乡建乡创活动,正是从实际出发,以具体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二是,开展闽台乡建乡创活动,是福建运用闽台历史渊源和融合发展先行先试等优势,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创新举措。这项活动不但拓宽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视野,而且打开了台胞台企在福建创业的新天地。大陆团队与台湾团队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台湾团队驻村“陪护式”服务,深化了双方交往,增进了相互瞭解,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有利于闽台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有利于福建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孙亚夫表示,党的二十大胜利结束以来,我们正在按照二十大关于对台工作的决策部署,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推进对台工作。我们要继续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同时要一如既往地继续开展对台交流合作。对台交流合作,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必经途径,意义重大。在台海形势严峻复杂之时,更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两岸交流合作,显示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力图把两岸同胞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态度,在交流合作中争取台湾同胞的理解,团结最广大的台湾同胞,一起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一起抵御外部势力干涉。

海峡两岸企业家峰会副秘书长王宪(主办方供图)

  海峡两岸企业家峰会副秘书长王宪表示,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由于地缘与历史的关系,闽台农业领域交流合作具有特殊的优势,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对于加快闽台乡村和基层的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到福建到闽江学院考察的时候就强调指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将为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增添新动力,为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开拓了想象力,提供了新抓手。

  王宪强调,此次论坛是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充分发挥闽台融合发展先行先试的优势,是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乡村振兴实践平台的良好开局。期待论坛能够持续办下去,汇聚两岸智慧,打造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领域的重要智库,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造福两岸人民作出贡献。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线上致辞(主办方提供)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线上致辞时指出,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涉台论述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对台政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在中共二十大之后不久举办这场以“两岸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非常有意义。

  罗祥喜说,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内涵丰富,具有基础性、基层性、民间性、广泛性等众多特征。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是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深化两岸基层民众情感、推进两岸共同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的重要一环。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需要理论指导、政策解读、实践创新和经验总结,不断克服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此次举办“首届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论坛”,是福建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一环,可以看出福建的积极作为。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国深(主办方供图)

  主旨演讲环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国深线上发言表示,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具备宏观视野,要把推进国家统一要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上来思考,要在国家的发展进程、在中华民族伟大进程和复兴的过程当中,冷静地、全局性地思考问题。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之外,还要把台湾问题的解决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定位,这就是统一的历史方位的问题。解决台湾问题的实践路径方面,统一的战略思路,一定要在祖国大陆发展进步的基础之上。至于统一的大政方针,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统一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同时,也要坚持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统一的战略支撑,是我们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利用我们强大的能力来捍卫国家的领土统一,来完整落实国家统一的具体政策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王建民(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王建民线上发言谈到,近年来国际政经格局与境内营商环境均发生重大变化,台商对大陆及全球投资格局也发生重大调整与变化,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与两岸农业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呈现诸多发展特征,有许多台商大陆农业领域投资及参与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值得研究解析与推广。同时需要对两岸农业农村合作资源互补优势与未来发展有新的认识。近年在大陆大力倡导乡村振兴与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下,台商对大陆农业农村领域投资与两岸农业合作出现一些新态势,从早期单纯农业投资经营转向农业农村综合性发展,农村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一些沿海省市出现台商台青乡建乡创热,一些地方开始了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新探索,台农二代、三代与台青逐渐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新主体。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闽都学者”讲座教授、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邓利娟(主办方供图)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闽都学者”讲座教授、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邓利娟演讲谈到,新形势下,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就应在现有闽台农业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新理念及新举措,积极拓展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这个新领域,推进两岸基层先行融合,进而带动整体两岸基层融合,为两岸统一大业奠定扎实基础。有效推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这个新领域,首先需要达成思想共识,树立新理念。“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长期工程,“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两岸基层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特色是以“乡村”为载体的两岸融合发展。近年来,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践已取得明显成效,两岸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已呈现深化拓展与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目前存在三大新问题:缺乏统一领导,尚未形成有效运行的体制机制;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措施尚未切实落实;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主体性不突出。邓利娟建议,下一步要建立统一领导与合力推动的体制机制;发挥福建对台的独特优势,打造闽台特色的乡村振兴;切实落实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以村民为主体、乡村为中心的两岸乡村整合发展;加强政府窗口作用,搭建宣传推广平台。

现场嘉宾(主办方供图)

  典型发言环节,来自海峡两岸的五位嘉宾发言。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会长林深分享创新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之路;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北泉分享《漳平市打造海峡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探索》经验;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片区的台籍营造师陈柏菁作《乡村创生:参与主体、内在要求与实现机制》报告;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邵长专博士探讨竹产业赋能福建乡村振兴的持续实践;以及来自“海峡第一村”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的党委书记、村主任洪水平以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为例分享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新路探索。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邓启明致结束词(主办方供图)

  下午,论坛按“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台乡建乡创发展”、“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发展振兴”4个平行论坛进行研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分论坛,由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吴巍巍研究员主持,浙江红船干部学院严志兰教授和阳光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彦彬教授点评。华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林俊国分享了仙游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现状,以实地调研的方式,对运行层次、组织模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技评估五个方面对台湾农民创业园运行机制及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广东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晓军分析了两岸乡村融合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意义、内生动力,提出了从以人为本、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路径。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杨仁飞研究员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探索了凝聚民间力量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邓启明教授以福建省漳平市为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提出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与配套政策措施。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副院长吴凤娇教授从闽台基层交流的角度总结了助推福建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提出对策建议。福州理工学院传媒艺术系副教授雷玉玺阐述了台湾地区高山族用社交媒介学习大陆文化,增进文化认同感的实践,从而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三明学院闽台书院与经世致用文化研究中心安显楼分享了三明市在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经验和成果。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吴巍巍研究院以茶产业为例,分析茶产业与乡建乡创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提出两岸乡村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对策。

  “闽台乡建乡创发展”分论坛,由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苏美祥研究员主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林子荣研究员、福州隆云设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正隆点评。福建程翔文化旅游发展有效公司总经理、福建省青少年建筑师协会执行秘书长曾芝颖用辩古、识金、民心三方面分析乡建乡创的重要意义。中共市委宣传部陈光兴部长分享了顺昌县通过推动闽台大圣文化交流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施沛琳教授从以司马库斯为例,文化自信的视域初步探索了台湾少数民族产业发展。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尚光一研究员以“闽东之光”畲族村寨文化集聚区构想为例,探索畲族村寨文创,构建了集聚区的宏观理念与具体思路。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史瑞民以南平市洋坑村为例进行调查分析,得出有关乡村人民与当地政府、台湾设计团队三方之间的关系,提供乡村设计的参考意见。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博士生王丽君以福建传统建筑石雕装饰为例,分析其发展源流与现状,总结当前面临的困境,提出抢救、保护与传承海峡两岸传统建筑装饰的举措。泉州市泉港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林进辉以晋江市经验为例,介绍闽台“三同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泉港模式。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江诗琪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分析了闽台乡村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建议。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分论坛,由闽江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薛菁教授主持,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刘澈元教授和厦门启达台享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一家园台青乡建乡创联盟”发起人范姜锋点评。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钟厚涛从群际互动、认同转换与时空重构的关系,从而探索了提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路径。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副教授张正田以两岸“客家方言共同体”为例,探索以“方言共同体”为基本文化加强两岸客家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和谐共荣。《湖州民国史研究》编辑部执行主编许心恒分享了台胞参与湖州乡建乡创实践发展成功的主要路径。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晋山副教授以陆配密集地区广西桂林市为样本范例,对“广西新娘”返乡创业与生活个案进行跟踪调查,提出了提升政治认同感积极参与国家统一的有效路径。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翁伟志以马尾区闽安村为例,对福建涉台古村落文化资源开发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曹海涛教授以台湾半导体产业为例,分析了台湾地区经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其大陆的对策。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副教授夏青云基于闽台两地的剖析,聚焦“不充分就业”问题,对闽台两地产生不充分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对如何促进闽台两地高质量及更充分就业提出政策建议。

  “乡村全面发展振兴”分论坛,由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陈旭英主持,福建农林大学国台办台湾农民创业园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范水生教授和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郑国诜副教授点评。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郑小玲基通过对福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增进农户增收等方面的路径、制约因素与政策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何跃军以宁波市部分乡村为例,以村民规约为载体,分析德法兼容“异化”与“虚化”背后的原因,最终达到实现德法兼容、协调共存建言献策的目的。维哲建筑设计工作室、环境与设计理论研究室主持人张示霖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俞源乡为例,分析了传统村落民居类型为现代乡居的营建与村落风貌的维持提供了有效的规划设计方法。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郑国诜从城乡等值的视角,分析闽西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行黄志凌分享了福建中行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推进农村综合政务应用场景建设服务,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管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银农直联在线审批等金融科技助力措施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宋爱明以内蒙古伊嘎查实践项目为例,投建了行动干预者身份的社会学式介入方法,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回应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困境,提出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生态移民社区行动社会学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