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中日专家共论国际和平秩序之重建
中评社北京12月8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本外务省支持,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北京-东京论坛”12月7日开幕。论坛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在北京、东京同时举行。在当天的“和平秩序分论坛”部分,来自中日的多位学者就“联合国宪章的现实意义与国际和平秩序的重建”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多位专家强调,中日和平、中日共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秩序非常重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表示,中日在维护和平方面可以分一些层次,要做好这些层次才能最后有好的结果。第一,是中日间要和平,彼此之间要充满了和平的气氛,充满了友好的方向。“我们自己做不好,我们去说东亚的和平,亚洲的和平,太平洋的和平,那岂不是空话。对中日间要避免非和平的舆论和非和平的行为,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层次是在东北亚、朝鲜半岛无核化。“这是中国多少年来一直坚守的,这点和日本和韩国这都是一致的。如何就此充分的交换意见和采取作为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是太平洋的层次。赵启正表示,日本、中国、美国实际上是个三角形的关系,那么美日同盟既是政治的,又是军事的,当然经济也很重要。中国是在军事同盟和政治同盟之外的,也就是说如何避免美国影响中日关系,也许日本能够有所作为的,先从小的地方做起。“比如企业必须听日本政府的要跟着美国走,我想这些地方日本可有些许作为”,赵启正表示,“从小事做起我觉得是可以的,我们丝毫没有挑拨日美关系的想法,因为也是挑拨不了的。你们的同盟不要危害中日关系就是好的。”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原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大使、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飞就中日如何合作修复世界和平秩序提出了三点看法。
何亚飞表示,首先,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依然存在。受逆全球化思潮的冲击,正在进入形式多样、扁平融合的新全球化时代。在这样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期,世界秩序、特别是二战以后确立的世界和平秩序面临严峻的考验。何亚飞说,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什么才是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怎样才能修复世界和平秩序?根本一点是各国必须合作,而不是重新陷入相互对立的冲突乃至战争。修复世界和平秩序,需要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中日两国都有责任,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定维护现有和平秩序,并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对和平秩序进行调整修复。
第二,亚洲在世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那么亚洲应该如何看待自己?我认为,亚洲事务首先应该由亚洲国家共同商量着办,亚洲的命运应该由我们自己掌握,亚洲的和平与繁荣显然攸关亚洲各国,也有关世界各国的福祉。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和平与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的大方向。到了全球化和世界互联互通的今天,中日两国没有任何理由走向冲突与对立,我们要相向而行,维护两国关系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进。
最后,当今世界已进入后互联网时代,也就是人工智能的全新时代,技术革命不断深入,推动了全球技术向新的方向发展。各国都在深入思考世界的未来,经济发展道路。中日都是互联网制造业和人工智能大国,我们更需要一个相互开放的世界经济,更需要一个世界和平秩序,更需要一个相互开放的技术合作环境。这个对中日两国的和平、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关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联合国秘书长高级别咨询委员会成员徐步表示,今年是中日邦交50周年,从中日邦交50周年的历史当中汲取经验教训、结合现今国际形势,应当看到:第一,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妥善处理分歧,这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内容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根本;第二,互利合作,谋求双赢共赢的经济互利行为,是国与国之间发展友好合作的重要基础;第三,必须要以史为鉴,把握正确的方向。
徐步表示,从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祗有致力于相互的发展,相互的安全,也就是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全球发展观和全球安全观,才能够形成一个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和安全格局。“我想这恰恰是欧洲现在所缺失的,也恰恰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架构所面临的严重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东燕认为,实现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和构建未来世界秩序,有三条路径是非常必要的:一是需要构建稳定的大国安全合作关系,包括区域安全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二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并且改革联合国、提升联合国。李东燕认为,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仍然是为多数会员国普遍认同的原则,无论改革联合国或创建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宪章都仍然是世界核心秩序的国际化基础,那么联合国也仍然是可以利用的国际和平工具,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李东燕表示,80年过去了,联合国确实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对联合国进行改革和提升,否则联合国就会更加边缘化。对于联合国的局限性,第三条路径就是要发挥区域组织和其他多边组织和集团的作用,包括创建新的多边国际安全机制,弥补联合国的布局。李东燕认为,推广和平教育、和平文化,对维护世界和平是必要的,这一点也适合于中日关系。和平教育和平文化是两国关系的润滑剂。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日本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的外交政策不要太倒向美国。
王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日本朋友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中日的合作和未来的战略思维。祗有中日合作,两国才有未来,日本才有未来。第二,我们要不断推动各方面的和解,要在历史问题上、要在岛屿问题上,都全方位去扩大共识,要再去寻找共识,不要为了一些小的问题阻碍了这些共识的发生。第三,日本朋友们要放平心态。中国的强大一定不会报复日本,也不会像美国那样成为霸权主义的国家。中国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这个强国是给全世界带来共同的福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非常希望日本的朋友能够真正接受,发自内心的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过去的30年很努力地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当下的问题。”
日本综研国际战略研究所特别顾问(前理事长)、原外务审议官田中均表示,此前世界和平秩序能够维持得益于三个因素:一是,以联合国安理会为中心的安全保障。针对国际和平遭遇的威胁,联合国在过去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二是,美国的控制力和制衡力。美国的制衡力量在过去世界和平的维持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三是,全球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全球化,各国相互依存关系在不断加深,各国都不想破坏这种平衡关系。
“如今,上述三个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都遭到了破坏,”田中均说,当前的世界已经出现了分裂,和平秩序已经遭到了破坏,这对日中两国都是不利的,我们应当思考如何修复和恢复联合国功能。一些国家之间的争端也会造成世界秩序的崩溃,相互依存关系是保证日中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关西学院大学教授、日本原驻联合国代表、日本原驻德国大使神余隆博表示,乌克兰战争引起了世界秩序的重大动荡,我们要防止乌克兰事件在其他地方发生,日中两国应该思考能为此做些什么。日中两国可以共同努力,在联合国实现可行的改革。
神余隆博说,日本和中国应当带头维护国际承诺,如果承诺得不到遵守的话,则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国际法的原则,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世界秩序是得不到保证的。日中两国在反霸权方面有一定的共识,这对于保证联合国宪章理念的实现具有一定意义。
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系教授神保谦表示,日本和中国要在更加互信的秩序之下构筑经济依赖关系。两国之间在各领域尤其是先进技术领域的依存关系尤为重要。尽管日中在安全方面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双方的经济依赖是客观事实,作为一个成熟的大国,在互信基础上构筑经济依存关系,才是维护世界和平秩序的基础。
神保谦说,乌克兰战争之后构筑全球和平秩序需要包括日中在内的世界各国一起主导。在当今力量对峙的大国竞争背景之下,最重要的框架是中美两个大国的竞争,日本也卷入其中。在中美两国战略对立的另一面,还有一种责任,这其实也是中日两国应该面对的问题。日中两国应该认识到联合国宪章理念并努力去实现它,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秩序。
国立京都国际会馆理事长、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明石康表示,构建和平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过去,日本、中国和德国曾在联合国搭建的平台上开展了很好的合作,作为中坚力量参与到了柬埔寨构建和平的过程中。如今,对于乌克兰形势,联合国将如何再次发挥作用尚有待讨论。但在联合国旗帜下,联合国成员国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现在很多人对联合国感到失望,这是不对的,因为联合国是由各国组成的,要让联合国实际发挥作用取决于每个成员国的实际行动。
明石康说,日中两国在东亚都是举足轻重的国家,两国应该努力帮助联合国发挥作用。在国际问题上,互相指责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日中两国具有热血的有识之士应该为乌克兰问题、台海问题的解决尽一份心力,为实现更为和平的世界局势发挥自己的力量。
日本众议院议员、日本前环境大臣、原外务副大臣山口壮表示,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50周年了,在这个时候思考双方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这一问题意义重大。战争带来的威胁往往是全球性的,要防范乌克兰危机的类似事件发生,让安理会真正发生作用是很重要的。日中两国可以一起为探讨新的国际秩序、新的联合国安理会执行方式进行探讨,这是一点点新的希望和曙光。当前,如果联合国相关条文不能得到有效实施,也可以先做维和的工作,维和活动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行动之一。
本届论坛为期两天,包括和平秩序、双边政治与外交、经贸、安全、媒体、数字经济等六个分论坛与青年、民调两场对话活动。本届论坛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合作的中日两国责任——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的思考”为主题,来自中日两国政界、经济界、企业界、学术界、传媒界等领域的嘉宾,将在两天的时间里,就维护和平秩序、增进政治互信、深化经贸合作、强化安全保障、明确媒体责任与发展数字经济等重要议题展开讨论、深入交流、凝聚共识。
“北京-东京论坛”创办于2005年,每年一次,在北京与东京轮流召开,已是连续第18次举办。论坛目前已是中日间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公共外交和民间交流平台之一,在促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增进两国民众相互理解与信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