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中日重量级人物共议对策
中评社北京12月8日电(中评社报导组)12月7日,第十八届北京-东京论坛召开,来自两国政界、经济界、学界的重量级人物齐聚线上,共同探讨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其中双边政治与外交分论坛的议题是“世界动荡多变与中日关系未来”,两国专家发言踊跃,提出了很多可实际操作的切实意见与建议,双方都提到要从高度、远度去思考当前的中日关系,要在能够合作的领域积极合作,不挑战彼此核心敏感利益,并加强各层级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互相交流。中华日本学会会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高洪为中方主持人,言论NPO代表工藤泰志为日方主持人。
日本原驻法大使、日本原驻韩大使、国际交流基金原理事长小仓和夫表示,日本百姓对中国的印象有所恶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会对日本政府的政策产生影响。日本民众需要对中国现状有新的认识,这点很重要。很多人认为,日中两国在政治价值观上有很大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在50年前,日中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双方价值观的差距比如今更大。由此可见,价值观的分歧是可以克服的。日中两国在交往中,不应只关注彼此的不同。此外,我们还应该从长期角度思考日中友好关系。近现代以来150多年的日中关系在2000年日中悠久的交流历史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以长远的视角,放眼未来去看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
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前驻日大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程永华表示,在梳理中日关系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讲基本的信义问题,对此想聚焦在台湾问题上谈一谈。这几年日本国内围绕中日双边关系的重大敏感问题不时出现一些消极动向,特别在涉台问题上甚至出现了“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种言论,这种言论是非常荒唐,频频踩线的,这毒化了中日关系的气氛,损害了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这个问题的妥善处理正是50年前邦交正常化的原点。历史的规矩应当切实遵守,容不得半点含糊。
程永华说,上月,习近平主席和岸田首相会见的时候,岸田首相就此表示,在台湾问题上日方在联合声明当中作出的承诺没有丝毫变化,愿意和中方加强对话沟通,共同引领日中关系的正确方向。因此希望日方能够重信守诺,把承诺落实在行动上。关于这些消极动向,不排除有些人是打着“以台制华”的算盘和意识形态划线,鼓动日本参与,打着战略经济框架之名,行煽动意识形态对抗和集团对立支持之实。日方应该认真冷静地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发展的、稳定的中国对周边、对世界有利还是落后的、混乱的中国对周边、对世界有利?作为搬不走的邻居,日本更应该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发展。
程永华指出,国民感情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困扰中日关系的一个问题。这一段时间以来,两国民众彼此好感度持续低位徘徊,特别是疫情开始以后,两国民众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减少,通过网路平台传来的消息和声音往往容易陷于碎片化、简单化,有断章取义的风险和局限性,故而造成对彼此的印象走低。但是在这当中我们也要看到在网路环境当中保持冷静理性的民众仍然是大多数,我们要积极唤起这部分人来发出正面的声音。当前,我们特别要注重青年一代的交流。关于年轻一代子交流,之前所做的民调结果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所以我们仍然抱有希望,要注重做这部分人的交流友好工作,为今后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铺好道路。
日本众议院议员、自由民主党副干事长薗浦健太郎表示,如今世界处于一个复杂的供应链中,国与国之间无法进行脱钩。在日中关系中,交流和沟通非常重要,双方需要进行对话和磨合。日中两国应该把双方面临的问题进行清楚地梳理,认识到彼此认知中的重大问题,并在能够达成共识的领域相向而行。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表示,认为中日关系面临三个重大的历史性的节点,其一是冷战结束,其二是迎来全球化时代,其三就是目前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的历程可以知道,在重要的历史发展关头,中日两国总能发挥高度的政治智慧,高屋建瓴,从战略上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指引两国关系克服障碍,从而进行建设性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中日之间的四个政治档以及一系列的政治共识的形成,它们实质上是及时把握时代发展的变化脉络,共同寻求出不同历史时期中日两国关系的新的平衡点和战略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今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与岸田首相在曼谷达成了五点共识,为中日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第一点就指出双方应共同致力于建构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的、稳定的中日关系,其中的具体内涵,实现的路径,以及如何转化为政策而落地都有待于我们深入的解读和落实,这对当前的中日关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也是一个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方面。
胡令远说,中日曼谷五点共识当中,尽早举行新一轮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强化危机管控机制,以及在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责任与合作,这三点共识是相应比较成熟的。他认为文明对话对意识形态各异,社会制度不同的中日两国来说,其深远意义不言而喻。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如何重启和展开这一机制,无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两国一直非常重视民间交流,那么恢复和展开高级别的人文交流机制之后,中间阶层的交流机制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参议院议员、公明党参议院会长、党选举对策委员长西田实仁表示,此前公布的第十八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日中两国国民都非常渴望和平共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我们需要提高民间的这种呼声,在未来的相处中,日中两国更应该以和平作为目标。在亚洲处于紧张气氛的时候,需要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问题,要构建一个互信机制,设置一个具有协调性的安保框架。前不久,在泰国曼谷,中日领导人的会晤令人印象深刻,这释放出了某种强烈的资讯。期待双方领导人能够实现互访,以便更加坦率地交换意见,这对营造和平氛围亦很有帮助。
日本原外务大臣、原环境大臣、武藏野大学国际综合研究所研究员川口顺子表示,日中两国有一个共同的民意基础,即两国民众都希望日中和平合作。对此,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两国政策制定者不要去做对方国家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二是,要播撒更多的种子;三是,一起努力解决一些两国的共同问题。她特别指出,中日两国关系的基础是民众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理解两国民众友好关系的重要性,祗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稳定的、有建设性的中日关系。因此,中日之间要传播正确的资讯,这有助于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发展以及贡献做出正确认识。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刘洪才表示,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同岸田文雄首相在曼谷成功举行会晤,就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稳定和建设性的中日关系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两国各界有必要也有责任持续努力推动落实,对此他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第一,要坚持把握正确方向,中日之间已经有四个政治档和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这既是五十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今后五十年两国关系发展的指导方针,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不应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要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敏感问题,把握好两国关系的正确发展方向。要理性看待彼此发展,把握相互正确定位,并真正体现到具体的政策和实际行动中来。
刘洪才也说,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国家,应秉持和而不同的东方文明智慧,让差异性成为交流对话,增进理解互信的契机。中日之间的政治经贸合作拥有广阔空间,双方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财政金融、医疗养老、维护产业链供应等方面加强对话合作,实现更高水准上的互利共赢。刘洪才表示,要坚持顺应潮流大势,和平发展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国应着眼各自长远利益和地区共同利益,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各领域合作,坚持战略自主,善邻友邻,反对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抵制集团政治阵营对抗,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稳定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
刘洪才说,要坚持激发民间友好。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无论是在邦交正常化前,还是在邦交正常化后,民间交往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动力的源泉,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双边人员往来,推动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扩大两国民众的正面互动,相信面对面的交流会减少一些误判、误解。
日本众议院议员、国民民主党代表玉木雄一郎在发言中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安保方面,双方要回避所有的冲突。在此基础上,要使海陆空联络机制更加有效。二是,两国要解决问题还要看经济。中国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个概念,岸田文雄首相也提出要建立新资本主义。其实二者相通的地方就在于既要重视市场原理,同时也不要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要尽量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三是,两国青年人的交流很重要。电影文化、网路游戏等领域的跨国界交流会对两国关系产生积极作用。两国政府和民间要共同推动交流的透明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对话。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原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建议首先要加强中日之间的人文往来,打造中日历史的新叙事。第二,应该加强经济上的往来,中国是日本最大的交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我们都加入了RCEP,中国也希望加入CPTPP,并在中日韩自贸区等方面进行谈判,因此,应该努力打造亚太经济一体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亚太和印太其实并不矛盾,且不应该把中国排除在外。第三,他希望尽早克服疫情实现中日两国元首的面对面互访;第四,他希望中日之间进行全方位的民间交流,来推动两国之间达到一个新的理解和一个新的合作阶段。
日本原驻华大使、日本原驻法大使木寺昌人回顾说,“我是在201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时候赴任中国的。当时日中关系可谓是双方邦交正常化之后的冰点时期,形势十分严峻。”木寺昌人说,难以忘记的是2015年的时候,有3000名日本年轻人访问中国,习近平主席举行了日中友好大会,接见了这批年轻人。“当时习主席在布满樱花的背景之下,发表了演讲,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大幅刊登了此事,”木寺昌人说,这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中日双方在共同为改善关系做努力,我们可以昂首挺胸大呼“日中友好”了,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变化。今年是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此前举行的纪念活动上,岸田文雄首相和习近平主席都发来贺词,此外,两位领导人日前还在泰国曼谷举行会晤,这些释放出了十分积极的信号,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