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评新闻奖学金颁奖 分享新闻热忱

第四届中评新闻奖学金颁奖仪式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这是与会者合影留念(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 海涵)中国评论通讯社下设的“中评社新闻学院”2025年6月30日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第四届中评新闻奖学金颁奖仪式,八位来自北京重点高校的“中评社新闻学院”第22期学员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中评社北京总部管理中心主任葛汝兴代表中评社管理层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采访主任林艶和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在香港总部通过线上方式出席并为获奖同学送上寄语。颁奖仪式由中评社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海涵主持,部分“中评社新闻学院”第23期学员也参加了颁奖仪式。

  中国评论通讯社通过“中评社新闻学院”构建了“two view”计划(interview+review),该计划八年来已招收培养了23期、共220余位学员,为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提供一个新闻采编、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平台。2023年“中评社新闻学院”正式推出中评新闻奖学金项目,以此鼓励积极努力实践的学生。中评新闻奖学金项目以6个月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内会招募一定数量的成员,在由中评社资深采编人员组成的导师团队指导下进行新闻编辑、新闻采访等专业训练和实践,每周期结束后则根据每位成员的实践成果统一评比奖学金,奖学金类别有特等奖、一等奖(2位)、二等奖(2位)、三等奖(3位),奖金额度分别为人民币20000元、12000元、10000元、8000元。

  与此同时,“two view”计划于2016年2月正式在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设立奖学金,每年由学校负责评审与颁发,至今为止奖励了该院30多位成绩优异的学生,该奖项旨在激励更多传媒学子力求精进、热爱传媒、以传媒为所追求的事业。中国评论通讯社与中评智库基金会的青年骨干大多为香港各大高校的硕士毕业生,其中不乏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学子。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于2011年获评为“全球十大新闻学院”,亦跻身2020年QS世界大学“传播及媒体研究”亚洲排行榜前10位。

  “中评社新闻学院”的“two view”计划口号是:点燃青年学子对新闻事业的热爱! 

叶佳怡7月3-4日在京参加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中评社资料图)

  第四届中评新闻奖学金的获奖者来自“中评社新闻学院”第22期学员。特等奖的获得者是来自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叶佳怡。回顾这段在中评社的宝贵实习经历,叶佳怡表示,内心充满着无限的感激。首先,她由衷致谢中评社的各位老师。当她不太成熟地行走在新闻道路上时,是老师们始终如一的信任与包容,慷慨地给予她众多锻炼与成长的机会。“尤其是林艶老师和海涵姐,她们如同指路明灯,总是不厌其烦、倾囊相授,给予我极其耐心的专业指导与温暖帮助。正是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持续的鼓励,让我敢于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主动迎接挑战,并勇敢地拥抱自我发展的无限潜能。”

  此外,叶佳怡满怀感恩地提到,她何其有幸,在中评社邂逅了另外六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她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更是心灵相通的挚友,总是在她需要时悄然伸出援手,成为彼此最坚实的后盾。这段同行之旅,远不止于同事关系,更是一段彼此分享、相互启迪、携手共进的珍贵情谊。“那种亲爱的伙伴间彼此照料、温暖相依的感觉,我无比珍视;这群可爱的朋友们,我发自内心地喜爱与感激。”

  最后,叶佳怡谈及当下,言语中充满对未来的期许。她提到,此刻,伙伴们已然各自开启了人生崭新的航程与学习,而她也即将开始新的探索之旅。这一次,她们没有道别,因为心中笃定,未来定能在再次相见! 她强调,中评社早已成为她职业生涯中一段刻骨铭心、意义非凡的起点,“我将从此出发,去任何地方!”

姜宜芃2025年4月在陕西出差采访参加活动(中评社资料图)

  第四届中评新闻奖学金一等奖的获得者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硕士一年级的许思悦和来自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刘璐璐。

  许思悦表示,这半年收获良多。在中评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包容、自由和开放,我可以依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去写稿、转编新闻,而我写的稿子能够通过中评被受众看到,作为“把关人”所拥有的权力和责任有了实感。各位老师非常爱护我们,给我们很多机会和指导,体谅、包容我的无知浅薄。此外,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可以谈天说地,聊工作、学业和生活,人和人之间的相遇总是如此美好。

  许思悦说,在中评社实习期间,很多改变是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例如,长期转编新闻所养成的新闻敏感度,为她精准下标题打下基础。她认为,取标题是记者们在有关领域里形成的自己的意义处理器,我们知道这句话作为一个“符号”背后的政治语境和它能够传达的丰富意涵。这是AI无法做到的——体会并传达人类社会复杂的、共有的意义体系。

  许思悦表示,总而言之,这是一趟收获满满的旅程,非常感恩中评,感恩老师同学们,不管我未来是否继续做记者,不管未来身在何处,都会永远记得这段精彩的经历。

梁夏欣7月3-4日在京参加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中评社资料图)

这是中评社22期实习生颁奖典礼暨23期实习生培训活动现场(中评社资料图)

  刘璐璐表示,回望这短暂却无比充实的六个月,从最初入职的懵懂忐忑,到如今能相对独立地承担采访、写作任务,她表示,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包容。各位指导老师以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精神,手把手地教导她,让她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成长。还记得她第一次出外采时手忙脚乱的心情,不停地找林艶老师询问细节,确认沟通,林老师每次回答都给予我鼓励,让她慢慢建立信心。和海涵姐一起采访,每次海涵姐都耐心的教她拍照的细节,耐心的教导她如何去提问,往哪个思路去挖掘,告诉她大胆提问不用害怕,我才能心脏怦怦跳但认真完成了提问。一次次耐心的指导和温暖的包容,现在回想起来都让她感受到中评社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刘璐璐谈到,同期的小伙伴们也都很认真负责,在她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相聚于此,携手完成任务,互相学习交流,每次和大家一起工作都觉得很愉快。真的很庆幸在中评社拥有这样一段难忘的回忆,“这段旅程留给我的是满满的收获与感动”。衷心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栽培,感谢伙伴们的热心帮助!前路漫漫,行者无疆,她会继续努力。

中评社北京总部管理中心主任葛汝兴代表中评社管理层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中评社资料图)

  第四届中评新闻奖学金二等奖的获得者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姜宜芃和来自国际关系学院传播学专业本科四年级的刘一玮。

  姜宜芃分享到,在中评社为期六个月的实习生活圆满落幕,这段难忘的经历让她对专业的新闻工作有了更立体的认知。首先,是她对新闻全流程采编更系统的认知。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枢纽,中评社的采编展现出严谨的流程规范和高效的协同合作。从访前准备到实地采访,从素材整理到成稿校对,每份稿子的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专业精神,而且离不开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小伙伴的支持。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会期间的全社联合采编,她作为中评社大家庭的一份子完整参与了从新闻前线传稿到图片录音等后方整理,再到稿件发布的全周期工作,深刻体会到新闻生产“黄金48小时”的紧迫性与专业性。

  其次,是新工作环境下不断的自我突破。姜宜芃提到,很感恩中评社给了她第一次完整而长期的出差任务,尽管任务重——有时每日需完成四至五篇稿件——但相对高压的创作任务和陌生的工作环境反而给予她突破“量”的束缚,形成真正成长的机会。她仍记得在陕西出差时,她下车就开始采访工作,上车又开始录音整理校对,得空便编辑稿件,甚至吃饭的时候也把电脑放在腿边……连续奔波于各个采访现场,常常在宾馆敲字至深夜。或许正如春蚕吐丝,这些积累将在未来某个时刻自然绽放。随着后续工作的推进,她已能从容地应对突发采访,独立完成随机采访的开场与话题引导,站在“大场子”中也能够大方应对。回过头来想,不知不觉中,她也在实践里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了。这或许就是她预想的“突破”,只不过她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不断的向前中,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了。

  再次,体会到新闻人的温暖与传承。在这里,姜宜芃深切感受到了新闻行业特有的温情。社内的资深记者们既保持着新闻人的锐气,又展现出师者的耐心。她们不吝分享“独家”采编经验,细致指导稿件的修改,更以身作则诠释着“铁肩担道义”的职业操守。而在与各位同期小伙伴的工作中,她也见证了新闻人的光芒。

中评社葛主任为22期实习生颁发获奖证书(中评社资料图)

  刘一玮表示,从线上新闻的转编译,到深入一线参与两岸交流活动的采访,她逐渐意识到,新闻并非冷冰冰的信息传递,而是活生生的对话与连接。“在成都采访台湾青年制作藤椒钵钵鸡的那一刻,我看见了年轻人跨越海峡的真实情感,也感受到了两岸关系在民间层面依然涌动的温度。与此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国际关系对媒体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在参与中美关系、中日韩合作、南海局势等相关新闻的整理与编译中,我不断提醒自己,不仅要传译事实,更要理解结构背后的战略逻辑。作为一个准新闻人,我尝试在纷繁复杂中寻找平衡点,在话语叙述中力求清晰而不偏颇。”

  刘一玮说,这段实习经历,让她更加坚定:新闻不只是写给当下的读者,更是写给未来的历史。

中评社北京总部管理中心主任葛汝兴代表中评社管理层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中评社资料图)

  第四届中评新闻奖学金三等奖的获得者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吴欣妍和来自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硕士二年级的梁夏欣。

  吴欣妍分享到,回想这半年的实习时光,最深的感触来自于这里的人,老师们和实习生小伙伴们都非常友好可爱,在她遇到不懂的操作或者稿件上的疑问时,大家总是很热心地帮助、提醒她。她在这里不仅收获了专业技能上的成长,也收获了宝贵的友谊。

  吴欣妍认为,日常的编辑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她对新闻事件的认知程度。以前,她看新闻时基本只关注热搜上的某个切片报导,很多时候并不瞭解事情的全貌。在处理大量稿件的过程中,她自然而然地更深入瞭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多方立场,这让她对很多之前只是“知道”的大事件,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这种对“全貌”的追求和理解,是中评实习赋予她的宝贵视角。此外,编辑工作也让她更加关注新闻写作中的小细节,特别是在拟定标题上,她更加瞭解什么信息点更重要、更需要。虽然她外采的次数不多,但每一次都收获满满。从前期准备到现场观察记录,再到整理素材、撰写稿件,整个过程都是全新的挑战和宝贵的学习。第一次独立完成外采任务时的紧张,第一次看到自己参与采写的稿件署上名字时的激动……这些为数不多的实践经历,让她更直观地理解了新闻生产的流程,也锻炼了她与人沟通和现场应变的能力。

  最后,吴欣妍总结到,在中评社的这段实习温暖而充实的。她不仅学到了专业的新闻编辑技能,提升了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步步理解新闻工作的严谨与责任。更重要的是,她遇到了温暖的老师们和可爱的小伙伴们,留下了一段非常珍贵与美好的回忆。再次感谢中评社给予她的宝贵机会,也感谢一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我们!

这是中评社22期实习生活动结束后拍照留念(中评社资料图)

  在梁夏欣看来,在中评社的实习经历,为她打开了一扇眺望广阔天地的窗。这里不仅是一个新闻机构,更是一个视野开阔、资源丰富的高平台,让她得以亲历许多曾只能在新闻报导中仰望的重要时刻。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宝贵的“现场”机会。以前觉得国台办的新闻发布会是遥不可及的官方场合。但在这里,她走进现场,坐在记者席上,近距离聆听发言人对两岸热点问题的权威回应。那一刻,新闻报导中的政策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和现场感的现实动态。这份“在场感”,让她对台湾问题和国家政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纸面,变得具体而深刻。更意外的惊喜是参与了世界和平论坛的报导工作。置身于全球外交精英的国际盛会,本身就是一种震撼。而最紧张也最兴奋的一刻,是老师们给她的宝贵提问机会。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众多媒体,她提出的问题虽然更多的是“接地气”的角度,但这种直接、公开交流的经历,极大锻炼了她的胆量和临场反应能力。这是在中评社这个平台上才可能获得的、极其难得的实战锤炼。

  除了这些“大场面”,梁夏欣还表示,中评社还让她遇见了形形色色、生动有趣的人。这里有经验丰富、视角独到的资深记者老师们和编辑,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对两岸及国际问题的认识常常让她叹服;有来自不同背景、思维活跃的实习生伙伴们;还有通过采访接触到的专家学者、两岸青年等,他们的故事和观点极大地丰富了她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这些“人”,让这个平台的价值更加立体丰满。

  最后,梁夏欣分享到,在实习结束回过头看,中评社的实习,真正赋予她的是视野的拔高和格局的开拓。这个平台让她得以站在一个更接近事件核心的位置,去观察、去记录、去思考——从国台办发言人的话语深意,到世界和平大会上的宏大叙事,再到不同个体的鲜活思想。这些经历,不仅是履历上的亮点,更是内化于心的成长。它们让她跳出了象牙塔的局限,对现实世界,尤其是国家大政方针和国际交往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段经历,不仅仅是工作技能的提升,更是一次认知地图的扩大,为她的未来打开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这是中评社22期实习生颁奖典礼暨23期实习生培训活动现场(中评社资料图)

  听完获奖学员的感言,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采访主任林艶、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海涵分别为他们送上寄语。

  林艶对22期获得奖学金的同学表示热烈祝贺。林艳指出,中评新闻学院创办至今已有九年,期间近300位校园新鲜人陆续走进中评这个舞台进行实践学习,他们如今已经走上了外交部、新华社、CGTN等岗位。对于即将开始中评实习的同学们,林艳送上了三句勉励之语:

  首先,仰望星空。她强调,中评是一个智库型媒体,致力于培养专家型记者,希望同学们能在中评这个浩瀚的星空中求知探索,深入学习关于两岸关系、台湾问题及中美关系、东亚安全以及新闻传播等重要理论知识。

  其次,脚踏实地。林艳表示,新闻学是一门高度重视实践的学科,就如同医生需要临床经验一般。无论是成为优秀的好记者还是出色的好编辑,都需要在大量的一线工作中磨炼。她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次实践机会,认真投入,从中学习并不断成长。

  最后,心怀热忱。林艳提到,她很高兴听到22期同学分享了许多在中评实习期间的“快乐”经历与体悟。她认为,“热爱”是新闻从业者不可或缺的品质,而心怀热忱更是中评人的重要特质。她引用了“热爱可抵万难”这句话,希望这份这份精神能够传承给每一位同学。

  林艳相信,只要做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心怀热忱,同学们在中评的实习之路定能收获满满,为未来的新闻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采访主任林艶(中评社资料图)

  郭至君表示,恭喜“中评新闻学院”第二十二期学员顺利毕业,也欢迎第二十三期的学员加入中评新闻学院,相信各位实习生都能在这份工作中体验到全能型、专家型记者的作业模式。中评社从立社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并在国际上发扬中国正能量为己任,相信各位同学可以通过实习的这段时间瞭解时政记者究竟是怎样一个岗位,还可以近距离观察历史的大哉问,对自己日后的工作和人生目标有所启发。

  郭至君也对新一期实习生们提出了三个期待:第一,见微知着,从细节开始抓起,培养自己对新闻行业的认知和敏感性;第二,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主动思考,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份实习中体会到多样技能,并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和团体协作能力。第三,希望大家在中评社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每天开心、幸福地工作,并持之以恒,发扬光大。

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资料图)

  海涵对第二十二期获奖学员表示诚挚祝贺,并对即将开始中评社实习之旅的第二十三期学员表示热烈欢迎。海涵说,听完获奖学员的精彩分享,很受触动。新闻是一个需要热情和梦想的工作,需要长久的赤诚心和好奇心,更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和采编技术的修炼。二十二期学员在为期半年的实习中收获颇丰,对于新闻实践有了很深刻的体悟,这不仅仅得益于中评社发挥的平台作用,更需要学员们的用心揣摩、全力付出。

  海涵表示,新闻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时代脉搏的忠实记录。我们手中的笔承载着传递信息、揭示真相、守望社会的千钧重量。实习期是学员们从课堂走向广阔社会的重要桥梁,需要把握好这段时期的宝贵实践机会。在采访中,请保持谦逊,无论对象是谁,都请带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和专业的素养去交流——用心倾听,胜过滔滔不绝;深入观察,强于浮光掠影;同时,在采访中,也请勇敢无畏,不要害怕暴露“无知”,每一次追问都可能是打开新认知的钥匙。新闻现场是最好的课堂,挫折与困惑亦是成长的养分。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多向带教老师和身边同事请教,中评社是一个有传承、有温度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