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凭借乌江源百里画廊的自然风光、苗族村寨的独特资源,干部群众一起奋斗,甩掉了贫困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
在毕节,众多像化屋村这样的偏远山村,已旧貌换新颜。
上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毕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描绘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
●产业兴,推进一二三产融合
小炉烧得滋滋响,蜂蜡熔化,散发出淡淡甜香。铜刀为笔、蜡液为墨,勾勾画画,花鸟鱼虫便“跃”上白布……走进化屋村一户农家,女主人杨艶正埋头制作蜡染。
见有客人上门,杨艶放下活儿,热情地介绍挂件、背包、灯罩等苗绣工艺品。“先蜡染,再绣花,一幅苗绣能卖980元。”她说。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调研时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近年来,黔西市搭建苗绣研发、生产、销售、展示平台,培训绣娘500多人次,从业人员有200多人,并建设以苗绣为特色的产业园。
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村里紧盯苗绣蜡染等产业,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多元,是2020年的两倍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毕节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业总产值达921.4亿元以上,一二三产融合逐步推进。
大方县林地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县里种植3万多亩林下仿野生天麻,是全国优质天麻主要产地之一。
在九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的展厅,天麻粉、天麻胶囊、天麻酒等产品琳琅满目。“不满足于生产原料,我们延长产业链,把更多增值收益带给种植户。”公司负责人文平说,“公司+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带动了1000多户种植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
●乡村美,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半山腰一栋精致的二层楼前,村民陈万才热情迎客。
“生态变好,村子变美,以前怎么都不敢想!”陈万才的感慨,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走进村史文化馆,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从前的困难。由于水土流失、生态恶化,乡亲们饱受石漠化之苦。
退耕还林、综合治理石漠化,让古胜村迎来新生。10余年间,全村退耕还林3000多亩,治理石漠化面积710亩,种植经果林3400多亩,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到10%提高到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