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中日海空通联热线 需有诚意
中评社香港3月19日电/台湾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张竞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发表专文《评析北京与东京海空通联热线》,作者认为:就目前中日海空联络机制来说,继续推动建立国防首长间之直通热线,究竟能否具体解决争议问题,或是在紧急状况下化解危机与降低紧张态势,说实在话,关键不是在于建立保证必须回应之通联热线,而是双方是否具有改善互动关系之诚意。祇要双方确实存在互动沟通诚意,其实相互沟通联络绝对不是问题,而且就算双方军事机舰真是发生冲突,因此诱发出全面战争之风险,确实亦没有高到要让建立通联热线到达迫在眉睫程度。文章内容如下:
壹、前言
针对媒体报道日本防卫省防卫大臣岸信夫与中国大陆国务院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2021年12月27日举行视讯会谈时,魏凤和表示要进一步拓展海空联络机制内容,而岸信夫则是表达要继续推动双方海空联络机制直通电话建设,显然双方对此有所共识。就此为读者说明北京与东京为共同管控风险,既有通联机制建立过程以及评估未来发展前景。
贰、目前联络机制建立过程与内容
《中日海空联络机制》原名为《中日海上联络机制》,当初是基于中国大陆与日本在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以及钓鱼台群岛主权归属上有所争议,但双方军事舰艇与执法船舶经常在海上相遇,特别是公务执法舰艇经常会因执法维护海洋权益过程近距离接触,因此存在着产生对峙,后续引发军事冲突危机风险。
此外若是对比中国大陆与美国海军舰艇或是战机,虽然经常在海上或是空中相互遭遇,但由于双方已建立海空联络机制,相对风险管控状况较为稳定;但对比中日互动情况来说,虽然海域紧密连接,但彼此政治与军事互信都不够完备;不过双方政府外交与国防主管机构都认为,显然有必要加强通联机制以便管控风险。
基于此项共识,双方后续举行过三轮会谈,并于2012年6月达成下述三点共识:1.设置国防事务主管部会间之热线,以便在产生危机时能够即时沟通;2.律定双方舰艇和飞机在海域现场通信联络所使用之无线电频率和所用语言,期能有效联络通信;3、国防事务主管单位间定期举行会议,以便评估风险与检讨改进既有通信联络机制。
但是由于2012年9月日本政府执意推动钓鱼台群岛国有化,因此前述三点共识在根本来不及具体落实前就遭到搁置。直到2014年9月,中国与日本就海洋事务举行高级官员对话磋商时,双方旧事重提,才重新启动中日防务部门间之海上联络机制对话。
由于北京与东京都感受双方社会民意对于钓鱼台情势发展所构成压力,因此在2015年1月双方国防官员在东京重新启动海空联络机制处长层级会谈时,在海空联络技术层面透过协商获得突破建立共识,但对于适用海域与空域仍然存在歧见。
不过中国大陆在此阶段协商时,主动建议将机制名称从“海上联络机制”更改为“海空联络机制”,立刻获得日方同意,显然双方都体认到原来沟通机制所涵盖层面,必须扩展包括军用与执法航空器在空中遭遇之危机防范与控管。
依据该次对话磋商后,中国大陆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2015年1月13日例行记者会中,对外披露双方谈判时议定,该机制适用于双方从各自海岸起算,200海里以内之经济海域、公海以及防空识别区所涵盖范围内之海空域,但钓鱼台列屿有所争议之领海与领空并不适用该项通联机制。
据日本媒体《读卖新闻》报道指称,日本所提方案虽然赞同领海与领空并不适用该机制,但提出要求该机制仍能适用于钓鱼台争议海域时,被中国大陆谈判代表坚决拒绝。
不过在谈判过后,北京与东京都未立即推动将该机制迅速落实,反而是等到后续双方都有意缓和紧张情势,随着外交情势发展,拖到2018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东京,才在当年5月9日签订协议,并随即在6月8日正式启用此等海空联络机制。
虽然在政治外交层面上,建构双方海空联络机制具有严肃象征意义,但日本防卫省随后在新闻稿中表示:“关于两国军舰、飞机之间的联络,仍采用以往的联络方式”,简直就是让人觉得是存心浇下一头冷水。
日本自卫队之所以会有如此看法,最主要是因为2014年4月透过在青岛所召开之西太平洋海军论坛(Western Pacific Naval Symposium),共计有21个国家共同议定《海上意外相遇规则》(CUES:Code for Unplanned Encounters at Sea),而中国大陆与日本都在其中,所以双方已有共同理解与认可之沟通联络规范。而此时再建立双方单独协议之海空联络规范,对于海空机舰现场通联来说,并未增加任何实质内容,因此自然从自卫队军事专业立场来说,就不会认为是有所突破。
所以就此次岸信夫与魏凤和透过视讯通联,就继续推动建立海空联络高层直通热线旧调重弹,祇是在解决既有机制所遗留之盲点。祇要细心去翻阅2020年12月14日同样是魏凤和与岸信夫视讯通联时所谈议题,其实还是环绕相同话题。同样当2020年11月底王毅应日本外务大臣茂木敏充邀请访问日本时,双方亦曾共同表示争取年内要开通两国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热线,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但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具体结果。
吾人必须认识到,尽管目前中日双方确实具有某种程度之海空联络机制,但解放军与自卫队从不讳言并不信任对方,特别是当中国大陆武警开始纳入军队指挥建制体系后,在钓鱼台海域抱持常态性现身巡逻之海警执法舰艇,其实就已经拉高位阶到军事作战体系;同样日本海上自卫队更是密切配合其海上保安厅舰艇作业,在海上保持策应态势。所以尽管双方签署协定,假若不能严格遵守协议,对于避免冲突降低风险,其实还是无法达成具体效果。
尽管北京与东京双方在多项议题上存在着歧见,而且从事务层级官员到高层政务首长,还有民间社会人士及台面政治人物,不可讳言对于另方都存在着高度不信任感,特别是对于历史问题诠释观点,更是双边关系中不时会导引情绪性反应之肉中刺。但双方同时都很理性地认识到,必须尽量改善互动关系,否则必然无法维持区域性和平稳定情势,最后结果就无可避免地会搞到两败俱伤双输结局。
但在目前双方已经具备能够顺利运作之海空联络机制,而且国防事务主管部会下属机关间举办之年度海空联络机制会议,再加上部会层级之国防事务工作层级磋商亦能够顺利落实状况下,为何还要锲而不舍地试图开通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热线,确实是值得吾人深思。
一、援引美苏热线充满误解
热线始于美苏冷战时期为防止误解误判,引发不可收拾之核武对决冲突,双方所特别设立以便决策高层直接通联,其实不论是媒体抑或是安全战略学者专家,都有相当程度误解。同时热线一词亦被各界浮滥使用,作为定义或是定位不同国家或是联盟集团决策高层直接通联专用线路。因此更让各方不能够顺利理解到为何有些具有政治矛盾与军事对峙情况国家,相互间就是无法构建出决策高层因应紧急情势直接通联之热线。
在此必须提醒,当年美苏是在极度不信任下,同时是以核武相向,随时可能在爆发冲突后,让危机失控向上发展到使用核武地步,所以才会思考建立决策高层直接通联热线,以避免透过军事指挥体系层层上呈转达过程中,因为失准失真产生误解误判,最后导引到动用核武相互毁灭不可想像严重后果。
特别是对比最初美苏热线来说,该项通联机制目的相当单纯,就是专门限定在可能导致危机升高到爆发核战之军事紧张状况。但不是所有政治危机与紧张态势,都会使用此等紧急热线来进行高层通联,期能透过交换意见与表达立场,共同降低对立化解危机。
正是因为美苏热线是专门针对可能引发核战之军事对峙情势,所以该项机制必须保证随时能够让双方决策领导人立即通联,不论美苏政治领袖身在何处,整个热线通联作业团队都必须随着其活动行程所到达地点,保持能够完整进行高层直接通联之作业态势。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立美苏热线最初阶段,双方都共同议定所使用语言为拉丁文,以便让任何一方在使用拉丁文通信联络时,都不会获得任何优势。同样对于所使用之特殊用语,美苏更有作业团队不断协商确认其定义与意涵,期能完全摒除任何一语双关或定义不明之语法以及语词,让所有要表达之意义都能够斩钉截铁,完全都没有弹性诠释或是恶意曲解空间。
二、目前情势严重程度有限
现在回过头来检视中日双方外交与国防事务主管部会首长,所不断声称要建立之海空联络机制通联热线;首先就目前北京与东京互动关系来说,尽管双方确实存在矛盾与对立,同时还有领土主权与海域划界争议,但是显然没有任何一方具有透过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之企图与决心。
同时双方就军事态势上来说,不论是在东海抑或是钓鱼台列屿周边海域,就算执法舰艇摆出对峙架势,偶尔还会透过舰船运动互别苗头,但是就算引发冲突或是摩擦,也没有可能向上升级搞到全面军事动员,然后双方倾全力大打出手地步;所以再讲得更明白些,就是双方都认识到能够建立此种热线,让高层首长直接通联,确实是有其必要性,但情势确实还没有严重到能够逼着双方就范,不论是否能够接受细节规范,都必须让其实现地步。
正是因为虽然存在诱因,但却同时因为情势并不急迫,所以双方才会不断抛出此项议题,但实际谈判磋商进度并不理想。此外吾人亦必须承认,假若是将高层直接通联机制定位为热线,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要双方保证在事态紧急时,必须随时回应对方,绝对不能相应不理,否则就不能将其定位成高层直接通联热线。
但若是思考就目前中日海空通联机制已经排除适用于最敏感之钓鱼台群岛周边争议海域与空域,自然就能理解到能够让事态严重到必须紧急通联之需求,其实并不如外界所想像那样高。而且说实在话,若是真正建立热线,当钓鱼台海域或空域发生对峙,任何一方不遵守协议,硬是要透过热线管道直接进行高层通联,最后必然搞成各自表述立场,完全无法解决问题。
三、若有诚意通联不是问题
其实当2018年5月中日建立海空联络机制协议后,2018年12月20日在日本能登半岛周边日本海海域,发生韩国海军以及执法舰艇,不但受到从厚木海军航空基地起飞之海上自卫队第4航空群所属P-1海上巡逻机低空飞越查证,更被日本指称遭致驱逐舰广开土大王号(DDH-971)射控雷达锁定,引起双方严重争议。
当此事件发生后,日本与韩国国防与外交高层完全是隔空相互叫阵,相互指控对方刻意采取危险举措示威,并且透过公布相关通话录音与影像纪录,甚至还拿出诸多国际法条规范,摆出决不退让态势。不过此项过程最后还是在双方对话无法获得交集后落幕。但就中国大陆视角来看,会注意到尽管双方内心不快,但却证明就算无法获得共识,同时亦无高层直接通联热线,此种海空对峙紧张事件,让情势恶化危机继续升高到爆发全面冲突之可能性确实不高。
中国大陆海军方面专业人士亦曾表示,在过去解放军海军舰艇装备相对落后,空中战机实力亦无法与日本自卫队匹敌的年代,在大陆周边海域经常遇到自卫队战机刻意低空飞越示威;但随着解放军装备改善,海空载台实力增强能够与自卫队分庭抗礼后,自卫队各项目标查证、海空拦截与伴随航行之机动姿态与运动轨迹,都充分显露出自我克制迹象,亦不会像往日当其实力领先时那样嚣张。
所以目前中日双方在海空实力接近后,东京不得不要求其自卫队海空军事载台,在与解放军舰艇战机在海上与空中遭遇时有所克制。但在对外宣传上,却是不遗余力地宣称双方相遇态势愈来愈紧张,其实表面所声称状况,事实上却是与真实情态完全相反。所以翻开此张底牌来看,就更可理解到为何情势压力无法敦促双方达成高层热线通联协议。
所以就目前中日海空联络机制来说,继续推动建立国防首长间之直通热线,究竟能否具体解决争议问题,或是在紧急状况下化解危机与降低紧张态势,说实在话,关键不是在于建立保证必须回应之通联热线,而是双方是否具有改善互动关系之诚意。祇要双方确实存在互动沟通诚意,其实相互沟通联络绝对不是问题,而且就算双方军事机舰真是发生冲突,因此诱发出全面战争之风险,确实亦没有高到要让建立通联热线到达迫在眉睫程度。
肆、结语
中国大陆与许多国家都建立过各种不同层级通联与对话机制,高层通联与对话确实是现代外交重要沟通管道,但所有此等通联机制都有其章法可循,媒体经常会报道北京拒接热线电话来大做文章,其实都是根本不理解所谓热线与高层通联绝对不能够划上等号所致。
由于目前在表象上所显现中国大陆与日本在东亚周边海域与空域,军事机舰活动经常相遇,为能防范意外与避免误解误判,对于在相遇海域与空域现场相互通联来说,双方虽已有既定规范可循,但能够就此完全避免产生争议,其实也不尽然。但对于针对海空机舰相遇联络事项,推动建立国防事务政务首长直通热线,北京与东京恐怕还要继续努力,才有可能达成协议。
中评社香港3月19日电/台湾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张竞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发表专文《评析北京与东京海空通联热线》,作者认为:就目前中日海空联络机制来说,继续推动建立国防首长间之直通热线,究竟能否具体解决争议问题,或是在紧急状况下化解危机与降低紧张态势,说实在话,关键不是在于建立保证必须回应之通联热线,而是双方是否具有改善互动关系之诚意。祇要双方确实存在互动沟通诚意,其实相互沟通联络绝对不是问题,而且就算双方军事机舰真是发生冲突,因此诱发出全面战争之风险,确实亦没有高到要让建立通联热线到达迫在眉睫程度。文章内容如下:
壹、前言
针对媒体报道日本防卫省防卫大臣岸信夫与中国大陆国务院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2021年12月27日举行视讯会谈时,魏凤和表示要进一步拓展海空联络机制内容,而岸信夫则是表达要继续推动双方海空联络机制直通电话建设,显然双方对此有所共识。就此为读者说明北京与东京为共同管控风险,既有通联机制建立过程以及评估未来发展前景。
贰、目前联络机制建立过程与内容
《中日海空联络机制》原名为《中日海上联络机制》,当初是基于中国大陆与日本在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以及钓鱼台群岛主权归属上有所争议,但双方军事舰艇与执法船舶经常在海上相遇,特别是公务执法舰艇经常会因执法维护海洋权益过程近距离接触,因此存在着产生对峙,后续引发军事冲突危机风险。
此外若是对比中国大陆与美国海军舰艇或是战机,虽然经常在海上或是空中相互遭遇,但由于双方已建立海空联络机制,相对风险管控状况较为稳定;但对比中日互动情况来说,虽然海域紧密连接,但彼此政治与军事互信都不够完备;不过双方政府外交与国防主管机构都认为,显然有必要加强通联机制以便管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