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避免人道危机 加强香港公私协力抗疫
中评社香港3月15日电(评论员 束沐)近来香港第五波疫情增速虽然趋缓,但医疗资源高度紧张、危重及病亡个案不断增加等问题并未显着改观,不仅“减感染、减重症、减死亡”的核心任务仍然复杂艰巨,还衍生出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些个案现象甚至刺痛全社会的神经。我们认为,在中央和内地支持协助下,香港全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快加强公私抗疫资源的协调整合,特区政府更要用好政策法律工具,有效引导私营及民间力量将资源用在最紧缺、最急需地方,全力避免产生人道危机。
早在第五波疫情快速扩散之初、香港社会民心动荡不安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和资源”,为当时处于茫然、慌乱状态的香港防疫指明方向。此后,中央和内地有关部门全力保障香港物资供应、全额拨款高效援建方舱隔离设施、全面派遣内地专家及检测团队来港。香港各界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行动起来,包括出借土地、捐献善款、派发物资、协助转运、组建义工队等。可以说,当内地和香港各方面力量和资源被动员起来,特区政府不再“孤军奋战”,第五波抗疫初期的被动局面已得到显着扭转。
然而,第五波疫情客观形势的严峻性,以及当前香港社会面高感染基数的现实告诉我们,唯有不折不扣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和资源,才能挽救更多生命,进而打赢这场疫战。但以近期情况看,并不乐观。例如,因公立医院人手紧缺导致大量危重症患者仍然无法得到妥善、全面和针对性救治,因无法入院而居家隔离的确诊市民病情恶化乃至病亡的个案不时传出,老年小孩等高危易感人群仍难以得到妥适保护,科学完整的抗疫资讯和物资支援在一些基层还面临“堵点”。我们不禁要问,目前香港社会资源的动员程度达到领导人的要求了吗?还有哪些社会资源可以再动员、再部署?对此,我们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在特区政府协调引导下,香港公立医疗体系和私营医疗资源必须加大整合力度、加速整合进程。近期传出不少公院医护因不堪重负而情绪崩溃,令社会各界揪心和不舍,另有高龄患者因求医无门而不幸离世的消息,也戳中全社会“泪点”。在上述背景下,私营医疗资源目前使用率以及在抗疫中的角色,就更加备受外界关注。救死扶伤是医者天然使命,香港私营医疗体系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例如:私院应分担更多公立医疗系统的非新冠重症治疗、手术和住院床位,并在这段“特殊时期”实行优惠收费标准;政府应协调私院医护赴定点收治新冠患者的公院予以支援,缓解人手不足问题;政府可采取服务外判形式,从私家医院和诊所中选调有经验医护“驻点”方舱隔离设施,为轻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此外,应鼓励更多私医为居家患者提供公益性线上问诊服务,亦有助于对那些未能入院却病情加重的患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第三,特区政府和私营企业、民间团体应该加强在互联网、新媒体、新经济等领域的对接合作,在民生物流、线上问诊、心理咨询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抗疫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所有市民的生命和健康,这场高强度“疫战”香港已经打了一个多月,不仅须重视疫情本身的危机,也要关注各类涉疫次生风险。例如,近来市面上许多商场、餐厅都因疫情暂停营业,市民对民生和防疫物资的网购需求日益增长,但整体物流效率却明显跟不上、甚至因货运司机确诊而延宕;再如,目前一些机构为居家自测阳性或有症状市民推出线上问诊服务,但问诊平台存在零散、知名度低、覆盖面小等问题;此外,不少居家和社区隔离者都面临各种心理困境,而当时武汉方舱医院就承担心理疏导功能,十分值得借鉴。解决上述问题更需公私协力,调动民间力量积极性并提供诱因,参与到公私协力抗疫框架的企业和社团,疫后政府补贴和资助待遇应有所倾斜。
第五波疫情发生以来,在特区政府请求下,中央和内地对香港给予无私援助,输送了海量抗疫物资。当前,疫情在香港尚未见顶,在内地多地也正在快速扩散,内地正在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与时间赛跑、切断传播链。我们认为,香港防疫目前仍面临一些瓶颈、缺口,但香港社会各方面完全有资源、有力量进行补充和完善,关键在于特区政府能否积极谋划、有效动员、高效整合,唯有就公私协力抗疫建立制度性框架,香港抗疫决定性胜利的曙光才会加速到来。
中评社香港3月15日电(评论员 束沐)近来香港第五波疫情增速虽然趋缓,但医疗资源高度紧张、危重及病亡个案不断增加等问题并未显着改观,不仅“减感染、减重症、减死亡”的核心任务仍然复杂艰巨,还衍生出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些个案现象甚至刺痛全社会的神经。我们认为,在中央和内地支持协助下,香港全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快加强公私抗疫资源的协调整合,特区政府更要用好政策法律工具,有效引导私营及民间力量将资源用在最紧缺、最急需地方,全力避免产生人道危机。
早在第五波疫情快速扩散之初、香港社会民心动荡不安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和资源”,为当时处于茫然、慌乱状态的香港防疫指明方向。此后,中央和内地有关部门全力保障香港物资供应、全额拨款高效援建方舱隔离设施、全面派遣内地专家及检测团队来港。香港各界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行动起来,包括出借土地、捐献善款、派发物资、协助转运、组建义工队等。可以说,当内地和香港各方面力量和资源被动员起来,特区政府不再“孤军奋战”,第五波抗疫初期的被动局面已得到显着扭转。
然而,第五波疫情客观形势的严峻性,以及当前香港社会面高感染基数的现实告诉我们,唯有不折不扣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和资源,才能挽救更多生命,进而打赢这场疫战。但以近期情况看,并不乐观。例如,因公立医院人手紧缺导致大量危重症患者仍然无法得到妥善、全面和针对性救治,因无法入院而居家隔离的确诊市民病情恶化乃至病亡的个案不时传出,老年小孩等高危易感人群仍难以得到妥适保护,科学完整的抗疫资讯和物资支援在一些基层还面临“堵点”。我们不禁要问,目前香港社会资源的动员程度达到领导人的要求了吗?还有哪些社会资源可以再动员、再部署?对此,我们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在特区政府协调引导下,香港公立医疗体系和私营医疗资源必须加大整合力度、加速整合进程。近期传出不少公院医护因不堪重负而情绪崩溃,令社会各界揪心和不舍,另有高龄患者因求医无门而不幸离世的消息,也戳中全社会“泪点”。在上述背景下,私营医疗资源目前使用率以及在抗疫中的角色,就更加备受外界关注。救死扶伤是医者天然使命,香港私营医疗体系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例如:私院应分担更多公立医疗系统的非新冠重症治疗、手术和住院床位,并在这段“特殊时期”实行优惠收费标准;政府应协调私院医护赴定点收治新冠患者的公院予以支援,缓解人手不足问题;政府可采取服务外判形式,从私家医院和诊所中选调有经验医护“驻点”方舱隔离设施,为轻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此外,应鼓励更多私医为居家患者提供公益性线上问诊服务,亦有助于对那些未能入院却病情加重的患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