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香港应检讨优化外劳计划

图1 自2023年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涉输入外劳议题的讨论声量与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自2023年扩大输入外劳以来累计已抵港的输入劳工人数(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7月21日电/前几年疫情结束后,随着社会复常、经济复苏,香港各行各业都出现人手不足的现象。为缓解这一问题,香港特区政府2023年开始放宽输入外劳的限制,在包括建造、运输、餐饮等多个行业大量引入外援,有效且迅速地填补了本地劳动力不足的缺口。但时至今日,外劳涌入对本地劳动力市场所带来的恶性竞争与负面影响,正愈益走入香港市民的视线。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以及官方机构统计数字后得出结论:香港社会较多舆论对目前的输入外劳计划存在忧虑,其担心在经济并未明朗的大环境下,继续按此规模大批输入外劳,会进一步推升本地失业率并压抑基层劳工的薪酬水平,希望特区政府能尽快对该政策进行检视并优化调整。

  为纾缓疫后初期的人手不足问题,自2023年起,香港特区政府开始正式扩大对外劳的输入,包括6月起推行的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7月起实施的建造及运输业输入劳工计划、以及于9月4日起接受申请的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如图1所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在香港社会所引发的讨论最为炽热,在特区政府于6月宣布拟推行该计划时,社交媒体涉输入外劳议题的讨论声量与关注度皆录得了近两年半以来的最高峰值。这是因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的影响范围明显较前三个计划更为广泛,其除了涵盖多达26个以往补充劳工计划下通常不包括的职位(如侍应生、初级厨师、售货员、收银员等)外,还纳入了数个非技术或低技术工种(如清洁工、保安员、洗碗工等)。

  在放宽输入外劳初期,香港社会的人手短缺问题的确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善,主流舆论也对这项政策的调整大体反应正面。不过,随着输入外劳的数目越来越多,在短短两年内累计抵港人数已突破5万(见图2),香港社会开始逐渐响起一些质疑外劳政策的声音。尤其在当前本地消费持续未见好转的经济环境下,部分观点更将近期多个行业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归咎于输入外劳之上,希望对外劳政策进行检讨的舆论于近月显着升温(见图1)。

图3 自2023年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输入外劳议题的忧虑情绪指数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由图3可知,在扩大输入外劳初期,社交媒体就曾颇为忧虑外劳对本地就业市场造成冲击,但由于当时香港各行各业都存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外劳的输入不仅没有威胁到本地劳工的饭碗,还在关键时刻充当起缺失的螺丝钉,让香港社会的齿轮得以更高效地运转。

  不过,从今年5月起,社交媒体对输入外劳议题的忧虑情绪指数开始出现快速攀升的迹象。尽管,香港经济的基本面目前正逐步回暖,但受大量市民北上及外游等因素影响,近期餐饮、零售等行业都接连有店铺结业,其中包括多个香港市民熟知的品牌,如海皇粥店、大班西饼等。本地消费领域的持续低迷,拖累受其直接影响的消费品及服务业的失业率节节上升。此外,香港的地产市场当下也正处于调整期,故地产商大多采取较为保守的取态,工程量较往年大幅减少,这也导致建造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失业率明显增加。这一连串因素皆反映,香港如今的就业环境已不能再与两年多前相比拟,而外地劳工的角色也由此发生转变,在部分舆论看来,其不再是补充本地劳动力不足的好帮手,反而成为抢夺本地劳工工作机会的竞争者。

图4 今年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涉输入外劳议题讨论各主要忧虑点的关注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5 自2023年以来几个主要受扩大输入外劳计划影响行业的移动三个月期间失业率变化及其与整体行业的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6 自2023年以来几个主要受扩大输入外劳计划影响行业的移动三个月期间就业不足率变化及其与整体行业的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7 2022至2024年几个主要受扩大输入外劳计划影响行业的时薪中位数及按年增幅变化与整体行业水平的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展示了香港社交媒体对输入外劳议题较为关注的主要忧虑点,可见舆论最为聚焦外劳对本地工人工作机会的挤压、或引致行业整体薪酬降低、以及令本地工人工作时数减少等。

  这些忧虑绝非无的放矢,从图5可见,自今年以来,除运输外,建造、餐饮服务、零售等3个受扩大输入外劳影响较大的行业,其失业率皆有较显着的升幅,且都长期处于所有行业失业率的平均线以上。

  此外,本地劳工不仅面临失业的恐慌,也担心在外劳挤压下开工不足、工时被迫减少的情况越来越频繁。结合图6可知,建造、零售、餐饮服务、运输行业的就业不足率在今年以来皆高于整体行业水平,且建造、运输业的就业不足率最近几月更呈现急遽爬升趋势。有从事餐饮业的员工反映,部分外劳为了能获得留港工作的机会,不惜答应雇主领取较少薪金、却承担更多工作量的不合理要求,这导致雇主相对于本地员工更倾向于聘请外劳。也有一些较年长的本地劳工称,过去行业人手不足的时候,自己这类兼职员工的存在很吃香,因为能较灵活地在繁忙时间及时补位,但如今年纪大的兼职员工已不再具竞争性,雇主多数更愿意聘请全职外劳,因为其年轻力壮且价格低廉,相对更具性价比。

  而据图7所示,自2023年输入外劳以来,除建造业以外,餐饮服务、陆路运输、零售等行业的时薪中位数在2024年的按年增幅皆较2023年有所下滑,与整体行业在2024年按年增幅录得微升的趋势相违背。虽然,上述行业的时薪中位数在2024年的按年增幅仍较整体行业领先或持平,但考虑到餐饮服务、零售等行业的实际时薪中位数明显较整体平均线低,故此类行业的时薪增长放缓对基层员工而言无疑打击更甚。有从事餐饮业的本地劳工表示,老板曾要求自己主动选择冻薪或减薪,若其不同意则将失去工作机会,换由价格更便宜的外劳顶替。

  此外,也有部分观点较为关心外劳的权益,忧虑外劳的工作待遇及条件或受本地雇主压榨,亦担心其在有别于内地的新环境下欠缺维权的基本常识,如近月海皇粥店结业后有外劳涉欠薪的议题就引发一定的讨论。另还有一些舆论对外劳的工作表现抱持疑虑取态,指出两地差异或令外劳在从事部分工种时面临较大挑战,并举出早前外劳司机在本地驾驶考试中仅取得约四成合格率的例子(见图4)。

图8 自2023年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有关长者就业的讨论中涉外劳议题的声量占比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除了关注输入外劳对本地整体劳工的影响外,也有不少声音尤为聚焦其对长者就业的冲击。如图8可知,有关长者就业讨论中涉外劳议题的声量占比,虽在输入外劳一段时间后,随着公众疑虑的逐步释除曾短暂下滑,但自去年6月起又出现明显的攀升趋势,更在今年6月突破近两年半以来的新高。

  上述有关输入外劳不利于长者就业的观点认为,不少长者皆从事低技术或非技术工种,如保安员、清洁工、洗碗工等,而这类工种正正是近两年来外劳大幅进驻的范畴。其指出部分雇主本来就存在一定的就业年龄歧视,现在再加上多了输入外劳的其他选择,便更降低了雇主聘请长者的意欲,令基层长者在“搵工”(找工作)路上更加举步维艰,而长者生计受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银发经济的发展。

图9 香港社交媒体对现有输入外劳计划主要改善建议的关注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9展示了社交媒体关注度较高的改善现行输入外劳计划的主要建议,可见最多舆论讨论应否取消在建造、餐饮等受外劳冲击较严重行业继续输入外劳的议题。虽然,特区政府已阐明补充劳工优化计划的配额会根据本地就业市场的实际变化作动态调整,但仍有不少观点认为,现时餐饮、零售等行业的就业市场已存在明显的供过于求,已再无必要继续输入外劳,希望特区政府能将部分行业的输入劳工计划暂时冻结。此外,也有声音质疑现时正值建造业寒冬,本地工人已存在明显的开工不足乃至失业问题,认为应适时检讨1.2万个外劳配额上限是否仍然妥当。

  其次,也有较多网民关注特区政府对滥用输入外劳计划行为的打击力度。这类观点指出特区政府虽已在近月出台多项措施加强对雇主的监管,包括增设投诉渠道供市民举报雇主的违规行为、增加对输入劳工企业的巡查以确保其符合本地雇员与输入劳工2:1的人手比例等,但其认为这些措施对雇主的阻吓力度仍十分有限。目前雇主若被发现违规聘用外劳,仅需承担两年内无法申请外劳、取消外劳名额等惩罚,却可完全免除刑事追责,也不用对本地劳工实施赔偿。部分舆论表示,若不能从法律后果上对滥用外劳计划的行为予以严惩,增加再多的行政资源对其进行监管也难以完全杜绝。

  此外,也有言论认为应加强对本地与外地劳工权益的保障。其指出,保障本地劳工优先就业固然是关键,但也要关注雇主对外地劳工的压榨与剥削。不少外地劳工正是因为欠缺维权意识,甘愿承受工时更长、工资更少的工作,才会导致本地劳工看似失去了所谓的“性价比”,从而不再是雇主优先的第一选择。

  最后,也有部分观点认为在输入外劳以前,应先行深入挖掘本地的闲置劳动力,其表示香港的整体劳动参与率偏低,很多退休长者其实都有能力与精力继续投入职场、发挥余热,建议政府推出更多鼓励长者就业的措施,包括为聘用长者的企业提供一定的退税优惠等。

  中评智库认为,香港特区政府过去两年的扩大输入外劳政策,在短期内及时补充了香港劳动力的缺口,无疑是促进本地经济得以快速复苏的举措之一。不过,当前整体的就业环境已发生实质性改变,部分行业的劳动力已从过去的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故此,特区政府需适时对现行的输入外劳政策进行重新检视,在保障各行各业得以高效运转的同时,也应始终秉持本地雇员优先的原则处理外劳议题,充分关照本地劳工的权益与诉求。就业是民生之本,为市民营造一个“人人有工做、个个有饭开”的就业环境,是特区政府的应有之责。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图1 自2023年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涉输入外劳议题的讨论声量与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自2023年扩大输入外劳以来累计已抵港的输入劳工人数(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7月21日电/前几年疫情结束后,随着社会复常、经济复苏,香港各行各业都出现人手不足的现象。为缓解这一问题,香港特区政府2023年开始放宽输入外劳的限制,在包括建造、运输、餐饮等多个行业大量引入外援,有效且迅速地填补了本地劳动力不足的缺口。但时至今日,外劳涌入对本地劳动力市场所带来的恶性竞争与负面影响,正愈益走入香港市民的视线。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以及官方机构统计数字后得出结论:香港社会较多舆论对目前的输入外劳计划存在忧虑,其担心在经济并未明朗的大环境下,继续按此规模大批输入外劳,会进一步推升本地失业率并压抑基层劳工的薪酬水平,希望特区政府能尽快对该政策进行检视并优化调整。

  为纾缓疫后初期的人手不足问题,自2023年起,香港特区政府开始正式扩大对外劳的输入,包括6月起推行的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7月起实施的建造及运输业输入劳工计划、以及于9月4日起接受申请的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如图1所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在香港社会所引发的讨论最为炽热,在特区政府于6月宣布拟推行该计划时,社交媒体涉输入外劳议题的讨论声量与关注度皆录得了近两年半以来的最高峰值。这是因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的影响范围明显较前三个计划更为广泛,其除了涵盖多达26个以往补充劳工计划下通常不包括的职位(如侍应生、初级厨师、售货员、收银员等)外,还纳入了数个非技术或低技术工种(如清洁工、保安员、洗碗工等)。

  在放宽输入外劳初期,香港社会的人手短缺问题的确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善,主流舆论也对这项政策的调整大体反应正面。不过,随着输入外劳的数目越来越多,在短短两年内累计抵港人数已突破5万(见图2),香港社会开始逐渐响起一些质疑外劳政策的声音。尤其在当前本地消费持续未见好转的经济环境下,部分观点更将近期多个行业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归咎于输入外劳之上,希望对外劳政策进行检讨的舆论于近月显着升温(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