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忠:安倍遗产与日本印太战略

台湾东海大学教授沈有忠(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10月6日电(中评社报导组)日前,中评社举办了以“中日邦交正常化半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沈有忠受邀发表《安倍遗产与日本印太战略》为题的发言。他表示,在今年检视日本在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政策有其特殊意义,主要的原因不仅是岸田文雄的上台,更重要的是一手制定与推动日本印太战略的安倍晋三遇刺身亡,引起大家对日本印太战略回顾与再检视的契机。安倍晋三推动的印太战略,是否因岸田文雄上台、加上安倍遇刺而可能出现转变?安倍留下的政治遗产,以及当前日本在印太战略中的角色为何?此外,今年是中日建交50周年,在当前印太战略的框架下如何检视中日关系的展望?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沈有忠首先回顾了安倍晋三主政下,日本在印太战略中的角色。安倍晋三在第二次任职首相期间,也就是2012至2020期间,制定并推动日本的地缘政治战略改革,把日本的国家利益防线从东北亚转移至印度—太平洋,也就是俗称的“印太”,此一战略后来更被美国总统特朗普所沿用,成为影响当前全球国际秩序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战略内涵。就发展的时间序列来看,若以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为起点,可以追溯到安倍在2012年12月上台后发表的“安全钻石”此一概念。“安全钻石”主要的目标是呼吁地缘政治的发展,应将印度洋延伸到西太平洋的公海地区连接起来,另外就是对“民主、法治、与尊重人权”的共同承诺,而澳大利亚、印度、日本与夏威夷,则是安全钻石的四个端点。

  事实上,美日印澳的合作机制早在2004年就已经提出,当时是以联合防灾为宗旨。稍晚,安倍晋三在2007年也正式呼吁QUAD的成立,2012年再次提出前述“安全钻石”的内容。安倍多次的呼吁并未受到美国、澳大利亚的重视,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仍处在改革开放的氛围下,并未与西方阵营交恶,中国的经济成长并不被视为西方的威胁,甚至在习近平2012年主政之初亦如是。这样的情况到了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实质上开始扭转了美中关系。中国崛起带给美国的威胁感,加上特朗普的民粹风格,美中关系急转直下,安倍擘划的印太战略以及四方安全会谈,反而成为特朗普的政策方针,瞬间得到了实践甚至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说当前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的基础,以及“美日印澳”四边安全会谈的成果视为安倍晋三所一手催生,亦不为过。   安倍晋三主导的印太战略中,把日本的战略原则定位为“积极的和平主义”,三个具体的目标包括:第一,促进和建立法治、航行自由与自由贸易;第二,追求经济繁荣;第三,致力于区域的和平与稳定。在此一原则下,日本对于区域安全的态度,一改战后较为消极与被动的角色,逐渐转为积极介入。例如2013年设置国家安全会议,强化决策机制;2014年制订“防卫装备移转三原则”,依据此一新的武器转让原则,2014年迄今日本已经和卡达、菲律宾、意大利、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进行武器移转或合作开发。2016年安倍再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简称FOIP),也被视为抗衡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再从美国的角色来看,2012年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开始,其亚洲战略是以“重返”或是“平衡”为主旋律,核心的目标在于经济繁荣。因此安倍的印太战略并没有得到华府的唱和。直到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转为竞争,安倍的印太战略与特朗普的对中国政策可说是一拍即合,在美国的主导下,安倍擘划已久的印太战略终于得到飞跃式的实践。整体来说,安倍对印太战略的构思,可以说是以美日同盟为核心,再辐射出去,连接美国其他盟国和伙伴,与之也建立伙伴关系。因此,美国的角色自然至关重要,美国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安倍规划的印太战略之成败。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尽管唱和印太战略,但作法却偏向“单边主义”,当时安倍领导的日本面对特朗普甚至也倍感压力;相对于特朗普,拜登概念上沿袭了印太战略的构想,具体做法则是转变为“多边主义”,寻求多组双边或是多边的共同安全政策,这种做法更加符合安倍晋三对于印太战略的构想。

  沈有忠讨论了在安倍遇刺所留下的政治遗产中,岸田文雄的印太战略。今年正逢中日建交50周年,此刻日本的外交政策、印太战略的实践,也正好面临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主要的原因是国际环境与日本国内环境都发生巨变。国际环境是俄乌战争的爆发;国内环境则是岸田文雄上台,安倍晋三意外遇刺身亡。   现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期间,曾多次提出将延续安倍路线。在2021年9月正式当选自民党总裁,在出任首相之位前,对于外交安全政策提出了“三项决心”,包括坚守民主主义等基本价值观的决心、坚守日本和平与稳定的决心,及透过对环境等全球性课题做出贡献、在国际社会展现存在感来保护国家利益的决心。并强调基于这3项决心推动外交安全保障政策,希望实现自由且开放的印度太平洋。这些表态,都被视为对安倍主导的印太战略将会萧规曹随。

  虽然如此,岸田文雄毕竟不是安倍晋三,两人对于如何引领日本的外交政策和战略安全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岸田文雄在安倍晋三担任首相时期,于2012年至2017年出任外相,并曾经在2016年访问北京。在总裁选举时,也曾表态应与中国建立对话管道,被视为几位候选人中,较为务实、也较有机会与中国破冰的首相候选人。就日本内政的派阀政治来看,岸田所属,也是由岸田领导的“宏池会”,在过去被视为对中主张温和与交往的鸽派,在岸田当选之后,也被视为对中政策出现调整的契机。

  从派阀政治来看,安倍遇刺后,其领导的清和会虽然维持第一大派系,但仍会因为安倍的身亡而产生松动,有利于岸田领导的宏池会扩大实力。但宏池会的成长,并不意味着岸田可以大幅改变安倍留下的政治遗产,只能说岸田自己的色彩将有机会逐渐增加。   此外,国际环境变化快速,也影响岸田文雄对安全政策、印太战略布局的规划,其中最大的冲击就是俄乌战争。2022年香格里拉对话中,岸田文雄在主旨演讲的发言中提到了“岸田和平愿景”,内容包括:第一,维护并加强基于规则且自由开放的国际秩序。尤其是大力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第二,加强安全保障。从根本上加强日本的防卫能力,并加强日美同盟以及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开展的安全保障合作;第三,为了实现无核武器的世界,开展务实工作;第四,以加强安理会改革为首,加强联合国的机能;第五,加强经济安全保障等新领域的国际合作。岸田和平愿景并未挑战安倍晋三规划的印太战略框架,显示了短期内岸田领导的日本,仍将在印太战略中,配合美国并协同盟邦与友好国家,扮演积极介入的角色。

  沈有忠最后强调,要尽量降低两岸关系和台日关系对于中日关系所产生的干扰,这样才能使中日关系正常化发展。沈有忠呼吁,要持续中日两国民间的交流,因为由下而上建立的关系才能够走得长长久久。“民间的交流是最务实的,也是能够让政治能够朝向正常化发展的最基本的核心。”

台湾东海大学教授沈有忠(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10月6日电(中评社报导组)日前,中评社举办了以“中日邦交正常化半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沈有忠受邀发表《安倍遗产与日本印太战略》为题的发言。他表示,在今年检视日本在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政策有其特殊意义,主要的原因不仅是岸田文雄的上台,更重要的是一手制定与推动日本印太战略的安倍晋三遇刺身亡,引起大家对日本印太战略回顾与再检视的契机。安倍晋三推动的印太战略,是否因岸田文雄上台、加上安倍遇刺而可能出现转变?安倍留下的政治遗产,以及当前日本在印太战略中的角色为何?此外,今年是中日建交50周年,在当前印太战略的框架下如何检视中日关系的展望?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沈有忠首先回顾了安倍晋三主政下,日本在印太战略中的角色。安倍晋三在第二次任职首相期间,也就是2012至2020期间,制定并推动日本的地缘政治战略改革,把日本的国家利益防线从东北亚转移至印度—太平洋,也就是俗称的“印太”,此一战略后来更被美国总统特朗普所沿用,成为影响当前全球国际秩序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战略内涵。就发展的时间序列来看,若以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为起点,可以追溯到安倍在2012年12月上台后发表的“安全钻石”此一概念。“安全钻石”主要的目标是呼吁地缘政治的发展,应将印度洋延伸到西太平洋的公海地区连接起来,另外就是对“民主、法治、与尊重人权”的共同承诺,而澳大利亚、印度、日本与夏威夷,则是安全钻石的四个端点。

  事实上,美日印澳的合作机制早在2004年就已经提出,当时是以联合防灾为宗旨。稍晚,安倍晋三在2007年也正式呼吁QUAD的成立,2012年再次提出前述“安全钻石”的内容。安倍多次的呼吁并未受到美国、澳大利亚的重视,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仍处在改革开放的氛围下,并未与西方阵营交恶,中国的经济成长并不被视为西方的威胁,甚至在习近平2012年主政之初亦如是。这样的情况到了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实质上开始扭转了美中关系。中国崛起带给美国的威胁感,加上特朗普的民粹风格,美中关系急转直下,安倍擘划的印太战略以及四方安全会谈,反而成为特朗普的政策方针,瞬间得到了实践甚至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说当前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的基础,以及“美日印澳”四边安全会谈的成果视为安倍晋三所一手催生,亦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