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陈清泉谈大湾区创科发展

陈清泉接受中评社视像专访(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10月6日电(记者卢哲)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暨轮值主席、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近日接受中评社专访。仍在科研与育人第一线的他,深入畅谈了自己对国家科研教育、大湾区发展模式前景及香港创科、人才议题的看法。

  陈清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庞大的体量和独特的优势,有条件建设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高品质发展的典范。粤港澳大湾区可汲取外国其他湾区的经验,同时大湾区9+2城市分工应有顶层设计作为指引,可避免恶性竞争,保持互补合作。

  陈清泉认为,香港作为国际创科中心,生态链尚未健全,存在短板需要弥补。香港缺乏应用研究院、缺乏高科技企业及产业。他呼吁在香港上市的央企,或者外国公司,应在香港设立研究院,并将一部分高科技产业放在香港,如高端感测器、生物医药等。香港可发展高附加值、高端的科技产业,以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都市的优势。同时,香港要进一步提升金融对高科技的支持力度,并要向硅谷学习怎样正确地孵化、资助高科技的发展。

  陈清泉强调,祗有形成生态链,才能够长远发展。同时,香港要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与内地优势互补。

  在香港人才政策方面,陈清泉认为,要吸引人才来港,香港就要会讲故事,要讲好香港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而要留住人才,首先是留住人心,让人才的事业能得到发挥。陈清泉认为,港府可以同时引进顶尖人才及顶尖人才的学生。利用顶尖人才指引、指导产业方向,进而吸引青年学生扎根香港,形成先进的行业网络。

陈清泉接受中评社视像专访(受访者供图)

  陈清泉强调,要创造条件,让年轻人看到大湾区创科产业的前景。政府要利用前海、河套毗邻香港的优势打造范例,让青年看到具体的成功案例,从而吸引更多青年加入。

  陈清泉还指出,随着科学发展,跨学科研究将成为趋势,能拓宽思路、鼓励创新。但他强调,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育人”,做人第一,学业第二,他寄语香港的大学应该找准教育的定位,回顾检讨之前的不足。

  陈清泉,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暨轮值主席,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祖籍福建省漳州市,出生于荷兰殖民时代的印尼。自1953年回国后,陈清泉深耕科研。中青年时期赴港,在港大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于港大电机电子工程系任教至今,发表了四百余篇国际论文,提出了电动汽车的工程哲学,发明了多种电动车专用电机及控制装置,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

  如今,年过八旬的陈清泉仍把国家需要放在首位,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还最新提出“四网四流”融合理念,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并亲自授课。为了进一步推动内地与香港的联系,陈清泉一直不断奔走。即使受限于疫情,他还是坚持通过线上视频等方式,推动科技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陈清泉强调,香港要珍惜国家给予的机遇,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聚焦“国家所需、香港所长”。谈到未来,陈清泉说,科学永无止境,科学家争分夺秒,永不退休。

陈清泉为港科大(广州)学生准备的第一课(受访者供图)

  以下为采访全文:

  学科融合有利创新

  中评社记者:陈院士您好,我们知道您前两天刚刚作为客座教授,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研究生同学上了第一课。港科大(广州)也是今年9月刚刚正式运行。能讲讲您的第一课的情况吗?

  陈清泉:是的,我应邀去港科大(广州)讲课,但因为疫情管理的关系,我是通过视频上的第一课。我与港科大(广州)的合作渊源,起源于我看中了她是中国第一个采用新的模式——没有院系、采用全新学科融合学术架构的大学。我瞭解到,他们定位是,在港科大(香港清水湾校区)的传统学科基础上,港科大(广州)采用全新的学科融合的学术架构,建立以“枢纽”和“学域”为基础的架构,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破除学科间的壁垒、强调合作,这有利于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这个概念和我的科研理念吻合。

  我认为,打破院系可以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学习,使得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及发展。实际上这个模式早前在美国和新加坡有学校采用过。以前这个模式提出来受到比较大的阻力,是认为无院系导致学生没有专业。但社会发展到现在,科技发展飞速,科技要前沿,就一定要跨学科。

陈清泉在广州与学生交流(受访者供图)

  我举个例子,现在的汽车是不是机械系的?不,今天的汽车是发展方向是智能网联汽车,不只是机械产品,也不只是机械学科了。它是机械学科、电子学科、通讯学科、计算机学科的一个综合学科。

  我最近在研究四网(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人文网)四流(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融合。我2012年在德国做研究的时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能源、信息和人的行为的互动规律。我提出了将人文世界、信息世界、物理世界深度融合,产生智能,并在2020年12月牵头发布“四网四流融合产业发展白皮书”,将能源革命、汽车革命、信息革命联动,以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在这时候,我看到港科大(广州)的理念,我认为这与我的理念非常吻合,我的研究在这种氛围里能有更好的发挥,不用受学系的限制。我可以创建跨学科的研究院,创建科研队伍。我的第一课引起了轰动,效果非常好。我很鼓励我的学生提问,我也告诉他们,我要把你们塑造成为创新者。这就给了他们方向。

  所以总体来说,港科大(广州)采取的新模式我是非常赞同的。它的广州校园与清水湾校园(香港)采用互补的形式,清水湾还是传统分院系,广州这方面以研究生为主,这次招生也是先招研究生,这对他们比较合适。这部分研究生肯定有一部分人以后要自己创业,相信可以通过新的模式,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教育成果。

陈清泉在广州与学生交流(受访者供图)

  谈到教育,我认为,跨学科的教育方式,首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他们的创业提供基础。同时学生的自主性会非常强,这也符合博雅教育的精神——博,有广泛的学术基础,不管你学什么科目,你都要学习一些历史、地理、文学,看经典小说、电影,拓宽思路。今天说鼓励创新,创新的第一要素是要有理念。如果知识面不够广,则理念很难形成。所以尽可能多的涉猎人文、社科、艺术,提高人文修养。那什么是雅?做人第一,学业第二。做人一定要爱国,爱家。先做人,再做学问;先做好人,才可以做好学问。

  还有一个原则,大学应教书、育人。不光是教书,老师不是一个教书匠,老师是要育人、要培养人才。这也是为什么牛津剑桥采用学院制。学院不单单是一个吃饭住宿的地方,更是塑造人的地方。导师不仅在学业上辅导学生,在生活上、为人上,更要提供教育。这就是教书育人,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要育人,不光是教书。

  而作为大学来说,只是传授知识也不够,要运用知识。要把知识变成推动经济的产业。

  我对于青年人的勉励,成功之道有一元论,三元论,四元论如下:1.一元论就是充分发挥你的潜力,每个人都有潜力,这个世界有没有你是不一样的,你的金子是否发光?你的火种是否燃烧?2.三元论就是天分、勤奋和机遇。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天分,但只靠天分不够,没有勤奋的话多大的天分都不会成功。有了天分,有了勤奋,你还要能够抓住机遇。机遇来了你抓不住——比如说,中央给了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你自己不敢抓、不愿意抓,你如何能够成功?3.四元论就是要有目标,有勇气,有方法,有条件。不怕挫折,愈挫愈勇。

陈清泉(受访者供图)

  香港应检讨大学的“育人”

  中评社记者:院士的讲解非常深入,您不仅提到了您的科研理念,还提到抓住大湾区的机遇,提到了教育是“教书育人”。我们先谈谈“育人”这一个话题。您知道,最近香港的高校在陆续开学,对于香港高校教育的关注声音又再起,因为这几年香港的大学教育存在一些争议。您怎么评价这个情况?

  陈清泉: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不该仅仅是教书,不是教书匠。为什么在香港那些动乱的时候,会有这么多的学生参与?我认为,大学的育人,我们做得如何,要回顾跟检讨。另外,学生的爱国教育,应该从幼稚园开始,到了大学太晚了。

  粤港澳大湾区有独特优势应汲取外国经验

  中评社记者:您刚刚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是应该要抓住的机遇。在您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什么样的机遇?您觉得跟世界上其他的湾区相比,粤港大湾区的特点是什么?

  陈清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品质发展的典范。

陈清泉(受访者供图)

  我认为,我们是有这个条件的。为什么?

  现在世界上有几个比较著名的大湾区,一个是硅谷大湾区,它主要是金融加高科技;第二个是纽约大湾区,它主要是金融加高端服务业;第三个是东京大湾区,它主要是金融加高端制造。

  而我们粤港澳大湾区从规模、面积、人口、经济体量上看,都比它们大得多,粤港澳大湾区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有“9+2”城市群。“2”指的是香港和澳门,它们实行“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独特的优势。所以这样的大湾区完全有可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建设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最美丽、最有魅力的一个大湾区。当然我们9+2城市要互助互补。

  另外,我们要好好学习别人的经验,特别是硅谷的经验。三个大湾区里面,我认为现在走在前沿的还是硅谷,硅谷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它是如何形成一个优质的科创生态的。硅谷现在有名牌大学,有跨国公司,有科创、有应用研究院、有科技企业、有金融。他们配合得很好,这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陈清泉(受访者供图)

  大湾区城市分工应有顶层设计指引保持互补合作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大湾区的9+2各大城市,应该有怎么样的合作模式才能做到合作互补、良性竞争?因为也有一些观点提出忧虑,认为香港和深圳可能会在科技发展上的过度竞争,您怎么看?

  陈清泉:合作跟竞争是互补性的,竞争是好事,通过竞争可以促进进步,但是不要恶性竞争。要避免恶性竞争,我认为9+2应该有适当的顶层设计、适当的引导,我认为是必要的。因为9+2城市群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以后确实可能会出现恶性竞争。

  所以我认为,在政策上的定位、引导是有必要的。我想应该从中央、港澳领导小组的高度,作出适当的引导。先做好定位,就可以沿着良好的发展轨道。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但我想大胆地分析、提议。

  9+2城市群中,我认为最核心的是三个:香港、深圳、广州。这三个城市有创新的氛围,积累了创新的经验,可以成为创新的主动力。

陈清泉在广州与学生交流(受访者供图)

  具体来说,改革开放后,40多年来,深圳积累了丰富的开放创新的经验,因此深圳应该成为创新的动力。我观察过,做同样一件事情例如创业孵化,深圳一开始并不如其他一些城市,但现在来看,深圳坚持到了现在,有了40年的经验,孵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优势和特长,它的创业氛围已经非常浓厚,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这一方面来说,9+2的其他城市是没办法跟深圳比的。但是深圳现在的情况是,土地贵了,但其他内地的几个城市的土地便宜,生活成本也比较便宜,在这一方面上,是有调配的空间的,是吧?

  广州,是政治中心,因为广东省的行政机构都在广州,所以广州肩负的是顶层设计的指导作用。香港是“+2”里“一国两制”、资本主义制度的城市。

  所以我个人认为,9+2里这三个主角很重要,创新的排头兵是深圳,国际化的排头兵是香港。广州的作用是顶层设计。这是我脑海里的定位,可以供大家参考。而9+2一定要互相配合,如果没有指引,可能会出现恶性竞争。因此需要有一些顶层的设计和分工。

  香港作为国际创科中心有短板需弥补

  中评社记者:刚才您说到深圳在创科方面可能有优势,做的比香港要好,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香港要做国际创科中心,它在大湾区应该扮演一个怎么样的角色?香港做国际创科中心的优势和短板又是哪些?

  陈清泉:我一向强调,创科需要有一个好的氛围,要有完整的生态链。一个高科技的生态链需要四大要素:第一是基础研究,或者科学,一般在大学开展;第二是应用研究,把科学变技术,一般指的是在应用研究院开展;第三是高科技企业,要把技术交给高科技企业,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第四是金融,支援高科技的金融,用金融支持孵化创新技术,并做大做强,这样就形成了很好的生态链。

  我们对比一下,正如我前面所说,典型的例子就是硅谷。在那么小的地方,如何形成很好的科创中心?因为它具备了这四大要素:一,名校,伯克利、斯坦福都在那里;二,应用研究院,在伯克利、斯坦福都有国家实验室,还有谷歌、英特尔等跨国高科技企业的研究院。这些研究院培养了一批批青年尽全力搞科研,为他们整个生涯提供发展出路。三,高科技企业,香港没有,而小小的一个硅谷,英特尔、谷歌、苹果都在那里,我都参观过。在深圳则有华为,还有国家实验室。四,金融。香港有金融,但对高科技的支援不够,我们要好好跟硅谷学习,怎样正确地孵化,资助高科技的发展。

  具体来说,香港有多所大学世界排名前列,有不少知名教授,论文亦是世界顶尖,具备了创新研究的基础;但香港在应用研究、把科学变技术方面很缺乏,香港的应用研究院很小,所以我呼吁在香港上市的央企,或者外国公司,应该在香港设立研究院。从1997年回归以后,我们就应该有自己的科研规划、科技计划。我们要培养一批研究人员,这些人是要专门做研究的,现在大多数做研究的是教授,一方面又要教书,一方面又要研究,这是香港的一大短板。

  高科技企业,也是香港的短板。香港没有高科技企业,所以我希望在香港上市的央企,将一部分的高科技产业放在香港,比如高端感测器、生物医药等,香港可发展高附加值、高端的科技产业,亦有条件成为电动车测试和验证中心,以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都市的优势。并且跟新加坡的政策一样,要在这里设研究院,培养我们的人才。因为祗有形成生态链,才能够发展。第四个要素是金融,香港有金融,但对高科技的支援不够,也要进一步提升。要向硅谷学习,要明白金融是能够真正来帮助科技的成长。

  总的来说,高科技的生态链四大要素香港祗有其中两个,一个是名牌大学,一个是金融,香港缺乏应用研究院,缺乏高科技产业。生态链不健全,存在短板,造成了香港只是个论文工厂,缺乏产业化。因为而这些深圳、广州有,所以香港与内地存在天然互补,要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

  另一方面,香港的高校有巨大的优势,若香港的高校到内地、大湾区办学,就形成了巨大的“互补”,周围的创业机会也多了。所以若日后能设计好“双城”(香港和深圳)的功能定位,利用好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做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强强合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香港科技工作者,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的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提出香港北部要建设科创中心,有4个平台,与深圳、广州等合作,第一个平台就是深圳跟香港交界的河套,要建成高新区,第二个是深圳的前海,鼓励香港的青年人在那里创业,第三个更大规模的是在广州的南沙,第四个是在澳门跟珠海之间的横琴。从政策、平台,从物质资源到精神支持,给香港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历史上难得的、最好的机遇。香港科技工作者应该分秒必争,把过去错过的时间弥补过来。香港开埠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在创新科技的发展有这样好的条件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