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31期内容介绍

第331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7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7月19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31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7月出刊),共刊发18篇文章,涵盖两岸、港澳、美国、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寻找台湾问题解方,刊发了《台海话家常——解决台湾问题的六个维度》《智统台湾:智能化时代台海解决方案》和《营造国家统一外部环境的历史借鉴与哲学思考》三篇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溯源发表《台海话家常——解决台湾问题的六个维度》一文。文章指出,台湾问题成为当今中国问题的枢纽,也是两岸同胞思虑的焦点。如何解决这个纠结,本文以话家常的方式,从六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台海自古是一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信念坚定不移、两岸统一的趋势不可逆转、两岸同胞渴盼和平统一的愿景难以漠视、台湾政要应该为和平统一尽责、不能忘记历史给今人的宝贵启示。客观分析了“台独”没有出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为了两岸同胞的福祉,切切不可错过和平统一的良机。

  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台海研究》主编、研究员倪永杰发表《智统台湾:智能化时代台海解决方案》一文。文章提出 “智统台湾”主张,其核心观点如下:以最低代价、最快时间、最高质量、最文明方式实现国家完全统一,谱喜剧,避悲剧,成就民族复兴。演练“智合”“智战”“智斗”三大路径。推动“智合”,培育两岸融合发展的“智合能”。实施“智战”,构建反分裂反干涉“智威慑”。开展“智斗”,编织斗智斗勇的统一“智胜网”。“智统台湾”的能量变化、演进态势可以用“智统=智合能×智威慑×智胜网”的方程式来表达。本文采取定量分析方法,收集整理5项“智合能”指标数据、5项“智威慑”指标数据及7项“智胜网”指标数据共17项数据指标,建立智统台湾的能量模型体系,三者相互加乘、辩证倍增,智统能级越高,实现智统的可能性越高,反之亦然。   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阎德学发表《营造国家统一外部环境的历史借鉴与哲学思考》一文。文章指出,纵观世界历史,国家统一始终是民族繁荣和文明进步的关键标志。掌握主动权,构建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外部环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核心要素。这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福祉,更需要基于深刻的历史洞察和哲学思考去积极塑造。在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中,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和遏制外部势力的干涉,并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作为一道底线。同时,深入研究近现代世界史上国家崛起与受霸权国遏制的国家统一案例,并将中国的“大一统”“无为无不治”等实践哲学融入当前全球治理的实践中,主动塑造一个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期的外部环境,这应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使命。

  本期“理论”栏目刊发了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朱磊,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夏佳慧联合发表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建构》一文。文章指出,工业革命和欧洲文明崛起的背景下诞生了西方经济学,数字革命和中华文明复兴的背景下催生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在“集体人”假设的前提基础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建构探索了理论前提、理论内核、理论意义、理论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等方面的创新内涵与发展逻辑。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建构与不断完善,让经济学理论实现由“物”向“人”、由“财富”向“精神”的扩展,是对既有西方经济学的视角更新与理论延伸,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理论映照,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新理念、新范式和新路径。

  本期“台湾”栏目刊发了《试析近年来台湾当局的对美游说》和《国际人权公约在台湾的“内法化”及其实践》两篇文章。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统战研究基地研究员张建,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生白子奇联合发表《试析近年来台湾当局的对美游说》一文。文章指出,台湾当局对美游说活动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台海政策。赖清德上台后,台湾当局面临着巨大的游说压力,一方面美国不信任赖清德处理好两岸关系的能力,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坚持“美国优先”的大旗下充满着战略焦虑。面对“疑赖论”和“疑美论”的游说环境,台湾民进党当局进一步加强了对美游说活动,以期望影响美国对台政策以获得美国对民进党当局的支持。通过美国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美国国会纪念“与台湾关系法”“立法”45周年以及台湾当局介入美国大选炒作台湾问题三个代表性案例,可以看出赖清德当局对美游说体现为官方民间相互配合的游说网络、依靠相关重要代理人进行游说、建构危机叙事增强游说效果的特征。在特朗普2.0时代,需要客观分析台湾当局对美游说的影响空间,特别关注台湾当局游说策略与手段的更新。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法律研究所教授季烨,和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生林薇联合发表《国际人权公约在台湾的“内法化”及其实践》一文。文章指出,台湾当局无权缔结主权国家才能缔结的国际人权两大公约,但持续推动两公约“内法化”,建构其顺应国际人权体系的形象。自2000年起,台湾当局陆续在“总统府”“行政院”和“监察院”设立了相关组织,但其正当性备受质疑,实际效果也饱受争议。台湾当局的人权自行报告制度为其拓展“国际空间”提供了可乘之机。“大法官”对两公约的引用体现了两公约在台实践的有效性,也展示了台湾当局在国际公约与内部规定之间的平衡术。然而,在两岸关系领域,台湾当局常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忽视甚至侵犯人权。在民进党当局不断渲染“反中拒统”的氛围下,台司法机关也倾向于无视两公约的规定,回避对台湾当局歧视大陆居民的措施进行实质审查。这凸显了台湾当局在人权保障方面的“双重标准”,也表明了其将人权两公约“内法化”的虚伪性。

  本期“两岸”栏目刊发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与愿景》和《社会力量促融:基层涉台公共服务的空间治理逻辑》两篇文章。

  浙江中华文化学院讲师李文艺,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肖文联合发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与愿景》一文。文章指出,融合发展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从两岸各领域融合到促进同胞心灵契合,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增进同胞认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省域现代化先行示范区,浙台两地有较强互补性,浙江的发展和治理效能对台湾同胞具有吸引力。浙江发挥优势,在促进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通过循迹溯源和浙江实践的多个案例,为进一步增进同胞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方案,打造融合发展的浙江样本。

  在《社会力量促融:基层涉台公共服务的空间治理逻辑》一文中,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瀛寰智略研究院执行主任王晓笛指出,基层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微观治理单元。本文以厦门市思明区台胞驿站为案例,探讨基层涉台公共服务空间治理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以公共部门引领、第三部门协作、私人部门深度参与的引领型多中心治理结构是实现基层涉台空间治理的结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共享、功能融合和共同生产三种机制,使私有空间在空间、功能与参与三个维度实现了公共性生产,从而有效促进了基层台胞的社会融合。本文从空间治理视角对现有涉台治理理论进行延伸,亦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基层实践提供可借鉴经验。   本期“文化”栏目刊发了《闽南宗祠文化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和《民进党当局“文化台独”的动向、手法及影响》两篇文章。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信练,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涂志伟,和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鄢姿联合发表《闽南宗祠文化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一文。文章指出,两岸融合发展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条件,促进两岸融合发展需要构筑两岸共有的精神家园。闽南宗祠文化是两岸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两岸闽南族群中影响深远,能够凝聚思想感情、促进交往交流、抵御文化侵袭,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当前,闽南宗祠文化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也面临宗祠文化保护不力、宗族意识淡薄、两岸文化交流受阻等挑战,因此亟待采取积极保护闽南宗祠文化、塑造共同价值观念、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创造良好社会条件等举措。探索通过闽南宗祠文化交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为重要。

  莆田学院妈祖文化数智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柯力,和加拿大劳伦森大学研究生尚博雅在《民进党当局“文化台独”的动向、手法及影响》一文中指出,赖清德上台后,民进党当局推进“文化台独”的动作不断加剧,尤其是在“台独”史观、“台语正名”以及构建“多元族群观”等方面不遗余力,企图在台湾社会进一步扩大“台独”意识形态的民意基础。同时,赖清德当局“文化台独”的手法也不断翻新,表现在操弄概念,隐蔽式渗透,甚至操作绿营民粹氛围来切割两岸的历史文化连接。民进党当局操作“文化台独”注定不会成功,但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不仅在台湾内部制造了更大的认同混乱,而且会加剧两岸的对立对抗情绪,甚至在国际社会混淆视听,企图形塑“两岸互不隶属”的认知。对此要予以高度警惕。

  本期“美国”栏目刊发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薇薇,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萌联合发表的《美国政治中科技右翼的崛起及影响》一文。文章指出,以埃隆·马斯克为代表的一批硅谷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在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一改支持民主党的传统立场,大举押注特朗普,并在特朗普赢得总统大选后获得空前的政治影响力,其中一些人直接进入政府,主管重要事务。他们被称为科技右翼。这群人主要来自人工智能、加密货币、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新兴和前沿技术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重要引领力量。他们信奉技术至上主义、推崇精英政治和技术治国,强烈主张动用美国国家权力维护和扩展自身利益。他们与美国最高国家权力的结合,不仅有望重构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生态,也将对全球科技和政治经济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本期“东亚”栏目刊发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邱宇鹏的《石破茂政府在中美博弈中的战略选择与涉台政策分析》一文。文章指出,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日本石破茂政府试图突破传统“次级盟国”角色,通过对美争取与对华协调,寻求更大的战略自主空间。在对美关系上,石破茂试图在加强同盟合作的基础上,力倡日美安全关系平等化,提出驻军关岛和共享核武等敏感构想。在对华政策方面,日本实施竞争与对话并行的“双轨策略”,一方面强化安全防范和区域制衡,另一方面保持经贸对话与外交接触。在涉台立场上,延续前几届政府的准官方往来姿态但仍不敢突破一中原则,在关键问题上保持谨慎。然而,国内政治弱势及美国关税政策压力等问题,使其战略自主努力面临严重掣肘,这种内外矛盾的互动势必深刻影响亚太地缘政治局势。

  本期“港澳”栏目刊发了《国际调解院调适中美贸易摩擦的功能定位与实施策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应对欧美数据域外管辖权扩张的法治逻辑》两篇文章。

  广东工业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与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宝欣,和广东工业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科研助理刘立宏联合发表《国际调解院调适中美贸易摩擦的功能定位与实施策略》一文。文章指出,伴随世界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近年来国际社会完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呼声日益强烈,对调解的关注和需求持续上升。国际调解院以“无诉讼”“以和为贵”为价值导向,为各国提供公平、灵活、友好的调解平台,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然而,国际调解院在调适中美贸易摩擦的过程中,或将面临机制信任度和参与度欠缺、调解程序合理性有待考证以及效能发挥难以保证的困境。因此,为充分发挥国际调解院调适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作用,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议通过强化组织信任度与认可度、提升程序的合理性以及健全效能发挥机制,推动国际调解工作落实落地。

  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与法治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工业大学数字经济与数据治理重点实验室分室“数据法治与大数据治理实验室”执行主任、广州数据法治研究中心副教授冯泽华,和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科研助理姚琳联合发表《粤港澳大湾区应对欧美数据域外管辖权扩张的法治逻辑》一文。文章指出,“数字湾区”建设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打造全球数字化水平最高的湾区,数据治理因而成为大湾区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抓手。欧美以“设立机构标准”“目标导向标准”以及“数据控制者标准”三种模式实现数据域外管辖权的单边扩张,制约“数字湾区”高质量发展。在中央支持下,粤港澳三地政府在立法中增设域外管辖条款,出台阻断与反制规范,采取数据本地化政策以应对欧美数据域外管辖权扩张行为,但大湾区数据治理模式尚未成型、域外数据执法权限不足、司法合力暂未形成等痛点依旧突出。对此,粤港澳大湾区可通过优化三地数据保护法律体系,构建统一的大湾区数据执法机构,积极倡导数据领域多边合作,切实提升应对欧美数据域外管辖权扩张的法治能力。   本期“经济”栏目刊发了《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应对建议》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建设供应链共同体的基础及前景》两篇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张明,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学生何加宁联合发表《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应对建议》一文。文章指出,202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取得了开门红,4、5月份的数据依然颇多亮点,但也存在一些隐忧。2025 年5月初,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稳市场稳预期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内容相当丰富,强度相当给力。但随着贸易摩擦可能导致出口增速与贸易顺差逐渐下滑,如何更加有效地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如何更加立竿见影地提振消费,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从目前来看,在2025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很可能会加大宏观政策的扩张力度以应对国内外宏观形势变化,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建设供应链共同体的基础及前景》一文中,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讲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万佳指出,周边供应链共同体是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周边各国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形成了紧密联结的供应链体系。中国与周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分别建立了供应链合作的具体机制,各有重点合作领域。在明晰合作现状的基础上,从中美大博弈、国内产业升级以及周边命运共同体三大因素揭示中国与周边国家供应链共同体发展的动力。中国建设周边供应共同体亦面临着美国发起多链并行、日韩加速供应链“去风险化”以及印度藉势抑华等多重挑战。长远来看,推动周边供应链共同体建设,起着增加合作存量、加深利益联结的关键作用。可以期待,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下,供应链共同体将是其中最大的一抹亮色。

  本期“论坛”栏目刊发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思想者论坛:三个80周年纪念与台湾问题》全文实录。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教授主持,评论员有: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原执行副会长王升,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巫永平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郑剑,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松岭。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和台湾光复80 周年,与会者表示,纪念这三个80周年,对于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和抗战史观、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澄清“台独”分裂势力歪曲历史、切割主权的错误论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期“动态”栏目刊发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新时代推进国家完全统一’丛书出版”一文。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5年7月号,总第331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同时,《中国评论》月刊还是当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核心学术期刊。月刊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第331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7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7月19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31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7月出刊),共刊发18篇文章,涵盖两岸、港澳、美国、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寻找台湾问题解方,刊发了《台海话家常——解决台湾问题的六个维度》《智统台湾:智能化时代台海解决方案》和《营造国家统一外部环境的历史借鉴与哲学思考》三篇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溯源发表《台海话家常——解决台湾问题的六个维度》一文。文章指出,台湾问题成为当今中国问题的枢纽,也是两岸同胞思虑的焦点。如何解决这个纠结,本文以话家常的方式,从六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台海自古是一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信念坚定不移、两岸统一的趋势不可逆转、两岸同胞渴盼和平统一的愿景难以漠视、台湾政要应该为和平统一尽责、不能忘记历史给今人的宝贵启示。客观分析了“台独”没有出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为了两岸同胞的福祉,切切不可错过和平统一的良机。

  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台海研究》主编、研究员倪永杰发表《智统台湾:智能化时代台海解决方案》一文。文章提出 “智统台湾”主张,其核心观点如下:以最低代价、最快时间、最高质量、最文明方式实现国家完全统一,谱喜剧,避悲剧,成就民族复兴。演练“智合”“智战”“智斗”三大路径。推动“智合”,培育两岸融合发展的“智合能”。实施“智战”,构建反分裂反干涉“智威慑”。开展“智斗”,编织斗智斗勇的统一“智胜网”。“智统台湾”的能量变化、演进态势可以用“智统=智合能×智威慑×智胜网”的方程式来表达。本文采取定量分析方法,收集整理5项“智合能”指标数据、5项“智威慑”指标数据及7项“智胜网”指标数据共17项数据指标,建立智统台湾的能量模型体系,三者相互加乘、辩证倍增,智统能级越高,实现智统的可能性越高,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