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台教育交流周 共促融合育青年
中评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 陈思远)“2025京台教育交流周·职业教育专场”活动于7月15日下午在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贾家花园校区举办。京台两地相关学校、两岸职教专家及企业代表齐聚,聚焦职业教育创新路径,以深化融合发展为目标,为两岸青年技能成才注入时代动力。
活动伊始,丰台区委常委李宗荣发表致辞。他强调,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大使命。李宗荣表示,丰台依托优质职教资源,在深耕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落实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计划,并连续三年打造京台职业教育论坛,推动两地职业教育深度交流与融合发展。他希望各方能携手将论坛打造成京台职业教育交流和青年创业的优质品牌,鼓励两岸青年勇担时代重任,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北京市台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两岸交流工作委员会主委林天良,与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福海先后致辞。林天良指出,工业4.0时代产业格局重塑,职业教育需加速数字化转型,且实践是培养产业人才的关键——从台积电尖端芯片技术到餐饮技艺,都需反复训练,精益求精。他建议:地方台商协会推动校企协同,搭建实习平台,推动学用合一;在技术培训中融入协作精神与人文关怀,培养“匠人匠心”;京台共建技能实训中心,开发共认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促进两岸人才流动。王福海则对京台职业教育提出三点合作倡议:一是共筑平台深化融合,推进双师型教师互动、实训资源共享,探索职教标准对接与技能认证互通;二是聚焦青年共育未来,创新交流形式,拓展合作项目,为两岸青年搭建更大舞台;三是服务大局共担使命,对接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让合作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民族复兴。
随后,超星职教研究院副院长杨彦琦、中华国际技职教育交流发展学会理事长吴茹慧分别以《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数字赋能台湾技职人才培养》为题发表演讲。杨彦琦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课程建设等维度,阐述数字化与AI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及两岸职教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呼吁以技术助力职教创新,赋能两岸学生培养。吴茹慧聚焦数字科技与AI浪潮,剖析台湾技职教育转型路径——从工具应用走向系统再造,教育现场正在以数字科技为杠杆重构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AI已成为台湾技职教育的“智慧伙伴”,已深度融入“助管、助学、助教、助研”全流程。她强调,技职教育数位化是培养下一代的必要条件,期待两岸以数位为桥,深化技职教育交流。
在交流发言环节,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王家飞、台湾中华医事科技大学副校长洪明权、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薛凤彩就京台职业教育的实践与创新,分别作《非遗传统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学校实践创新创意经验分享》《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主题发言。王家飞聚焦非遗传承与职教融合,强调需让传统技艺扎根现代生活,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国礼设计等项目,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洪明权分享了台湾中华医事科技大学通过邀请专家演讲、举办校内竞赛、辅导专利研习与申请及各类奖励机制,从而推动了创新创业实践。薛凤彩则结合北京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当前高精尖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已超20万,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间仍存在匹配度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两岸学生随后也展示了技能成果。台湾的卓同学分享了室内设计作品,北京六位同学呈现亲手设计制作的绿色能源车辆,获与会者好评和赞赏。京台青年实习就业基地代表马强则分享了他在丰台创业成长的经历,并对北京10号线青创村创业实习做出推荐,介绍了青创村具备的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资源。
论坛期间,北京市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与台湾职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协会、中华国际技职教育交流发展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第四届“青创谷”京台青年创业技能大赛同步启动并发布赛项。
活动最后,与会者共同体验国家级非遗剪纸与扎染技艺,为此次论坛画上圆满句号。
中评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 陈思远)“2025京台教育交流周·职业教育专场”活动于7月15日下午在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贾家花园校区举办。京台两地相关学校、两岸职教专家及企业代表齐聚,聚焦职业教育创新路径,以深化融合发展为目标,为两岸青年技能成才注入时代动力。
活动伊始,丰台区委常委李宗荣发表致辞。他强调,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大使命。李宗荣表示,丰台依托优质职教资源,在深耕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落实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计划,并连续三年打造京台职业教育论坛,推动两地职业教育深度交流与融合发展。他希望各方能携手将论坛打造成京台职业教育交流和青年创业的优质品牌,鼓励两岸青年勇担时代重任,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北京市台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两岸交流工作委员会主委林天良,与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福海先后致辞。林天良指出,工业4.0时代产业格局重塑,职业教育需加速数字化转型,且实践是培养产业人才的关键——从台积电尖端芯片技术到餐饮技艺,都需反复训练,精益求精。他建议:地方台商协会推动校企协同,搭建实习平台,推动学用合一;在技术培训中融入协作精神与人文关怀,培养“匠人匠心”;京台共建技能实训中心,开发共认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促进两岸人才流动。王福海则对京台职业教育提出三点合作倡议:一是共筑平台深化融合,推进双师型教师互动、实训资源共享,探索职教标准对接与技能认证互通;二是聚焦青年共育未来,创新交流形式,拓展合作项目,为两岸青年搭建更大舞台;三是服务大局共担使命,对接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让合作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民族复兴。
随后,超星职教研究院副院长杨彦琦、中华国际技职教育交流发展学会理事长吴茹慧分别以《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数字赋能台湾技职人才培养》为题发表演讲。杨彦琦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课程建设等维度,阐述数字化与AI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及两岸职教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呼吁以技术助力职教创新,赋能两岸学生培养。吴茹慧聚焦数字科技与AI浪潮,剖析台湾技职教育转型路径——从工具应用走向系统再造,教育现场正在以数字科技为杠杆重构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AI已成为台湾技职教育的“智慧伙伴”,已深度融入“助管、助学、助教、助研”全流程。她强调,技职教育数位化是培养下一代的必要条件,期待两岸以数位为桥,深化技职教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