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至君:香港由治及兴与青年国际观的塑造
中评社香港8月10日电(记者 尹子)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举办的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7月28日在中评社香港总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论坛以“香港由治及兴与青年使命”为主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中评智库研究员郭至君以香港青年国际观如何塑造为题目进行了发言。
首先,郭至君认为,香港青年需要系统瞭解中国的国际观和世界观,准确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现在最为核心的国际观、世界观应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跳出修昔底德陷阱,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等等。习近平主席今年在亚洲博鳌论坛上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就是他多年来在国际场合上反覆强调的维护世界和平一系列理念主张的集大成者,再结合他曾经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文明观、正确义利观等新型理念,我们看到,中国国际观、世界观的理论创新在不断实践、不断精进,可惜的是,这个发展在香港知者不多,香港青年对此更是缺乏认识。
我们知道,香港曾经长期被英国进行殖民统治,这使得一些港人思维中有着深刻的西方资本主义的逻辑思维和意识形态,这些时代烙印在香港回归后的社会、学校乃至家庭教育中都未曾很好的消除,但今日的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巨大的变化导致很多香港青年根本不瞭解中国内地经过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成果,也更不可能理解中国新时代的国际观、世界观。长此以往,当遇到问题时,他们就很容易下意识地用西方思维去解读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戴着有色眼镜看内地,产生严重的误解,进而产生抗拒心理。这样的后果,不仅对青年未来的发展不利,对“爱国者治港”的落实延续也是不利的。
很多香港青年都有去西方国家留学进修的经历,但大家应该始终明瞭的一点是,香港是中国的香港,这毋庸置疑也不可置疑。郭至君呼吁,香港青年应该跳出被西方国际观、世界观所绑架的思维框架,更多地瞭解中国的国际观、世界观,对国家的外交政策也应该有准确的理解,这是香港进入由治及兴关键阶段时,青年们需要补强的必修课。
第二,郭至君指出,香港青年应对国际事务有清晰的自身立场,不要被西方舆论带跑带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势力都把香港看成图谋政治私利的“宝地”,利用他们长期在香港培植的代理人与话语权,打着“民主”和“自由”的旗号粗暴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主权,甚至不断给予香港本土激进势力予资金、策略的支援。一些反中乱港分子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则配合外部势力,阻挠特区政府施政、抗拒中央管治、散布“港独”谬论甚至谋求夺取特区的管治权。这无疑给香港的繁荣稳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危害。
我们也看到,在此前修例风波中,街头“黑衣人”多为青年,但稍微瞭解一下就发现,很多街头喊口号的人连所谓的诉求具体内容都无法言明,只是单纯地相信西方一些国家的舆论操作,认为自己是民主抗争的勇士,失去了辨识是非的能力,成为社会运动的推手,将自己未来光明灿烂的大好前途付之一炬,甚是可惜。因此郭至君建议,将来应该在香港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增加对中国的国际观、世界观和外交政策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多组织香港学生去中国的政治中心——首都北京进行相关深入的学习交流,使得香港青年们可以切身树立作为中国人的正确对外立场。
随着中国的发不断展,西方畏惧之心日涨,攻击言论越来越多。我们正身处大变局之中,所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在后真相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不可低估假像和民粹主义误导、带偏青年认知的可怕威力。但郭至君认为,越是这样,香港青年们则越应该去瞭解真相,全面深入学习与掌握中国的国际观、世界观,正本清源。祗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自信、有能力应对西方关于香港、关于中国的抹黑,才能团结起来真正维护香港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时至今日,香港仍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自由开放的体制;与国际接轨的法治;“两文三语”的大环境;背靠内地、面向国际的独特地理位置……这些都是无可取代的优势。作为中国实践“一国两制”的一个城市,香港既有独具一格的国际特色,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整体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一如既往推进香港的四个传统中心持续发展并首次加入提升、建设和发展四个新兴中心,而我们看到,这八个中心都离不开香港独特的桥梁角色。香港青年应该看到,在国际大循环方面,香港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年也能从此寻找到非常多的机会。因此,郭至君认为,香港青年更应瞭解与顺应中国的对外大格局,找准香港的国际新定位,在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往、交流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推动力,这于港有利,于国有助。
对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习近平主席曾给出明晰的定位:“今日之中国”也是“世界之中国”,并承诺,“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各国利益高度融合,单边主义和单一民族主义尽管可以猖獗一时,但都不会长久,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全球合作是必然也是大势所趋。所以,香港青年应充分知晓,香港是具有无限潜力的国际都市,而香港的繁荣稳定始终离不开国家的外交大格局,因此,香港应抓住历史机遇,与国家同行,向前迈进,走入内地,也走向世界。
习主席也在这次讲话中鼓励每一个香港青年都投身到建设美好香港的行列中来,用火热的青春书写精彩的人生。因此,郭至君建议香港青年要有意培养自己更多的“大中国”观念,提升看问题的高度和远度,能在处理问题以及给自己的人生做规划时具备更成熟的国际观和世界观,真正为香港的发展贡献良策。
中评社香港8月10日电(记者 尹子)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举办的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7月28日在中评社香港总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论坛以“香港由治及兴与青年使命”为主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中评智库研究员郭至君以香港青年国际观如何塑造为题目进行了发言。
首先,郭至君认为,香港青年需要系统瞭解中国的国际观和世界观,准确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现在最为核心的国际观、世界观应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跳出修昔底德陷阱,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等等。习近平主席今年在亚洲博鳌论坛上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就是他多年来在国际场合上反覆强调的维护世界和平一系列理念主张的集大成者,再结合他曾经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文明观、正确义利观等新型理念,我们看到,中国国际观、世界观的理论创新在不断实践、不断精进,可惜的是,这个发展在香港知者不多,香港青年对此更是缺乏认识。
我们知道,香港曾经长期被英国进行殖民统治,这使得一些港人思维中有着深刻的西方资本主义的逻辑思维和意识形态,这些时代烙印在香港回归后的社会、学校乃至家庭教育中都未曾很好的消除,但今日的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巨大的变化导致很多香港青年根本不瞭解中国内地经过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成果,也更不可能理解中国新时代的国际观、世界观。长此以往,当遇到问题时,他们就很容易下意识地用西方思维去解读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戴着有色眼镜看内地,产生严重的误解,进而产生抗拒心理。这样的后果,不仅对青年未来的发展不利,对“爱国者治港”的落实延续也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