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沐:“四大计划”解决香港青年住房问题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8月9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7月28日举办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论坛以“香港由治及兴与青年使命”为主题,多位香港各界青年菁英代表共同探讨了香港由治及兴过程中的青年使命与作为,为香港实现由治及兴积极建言献策并达成“壬寅夏香港青年共识”。会上,中评智库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表示,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进取姿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着力解决青年住房和置业问题,努力把习近平主席对香港青年的殷切期待落到实处、看见实效,增强香港青年的获得港、幸福感。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香港青年需领会“四个必须”的重要内涵

  束沐表示,连日来,香港社会掀起了学习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的热潮,特区政府、立法机关、各界团体、地区组织、同乡社团等纷纷结合各自工作以及实际,对学习领会“四个必须”与贯彻落实“四点希望”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充分展现了“爱国者治港”的良政善治新气象。他首先分享了对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四个必须”的个人学习体会:

  第一,赓续爱国爱港红色基因是香港青年的初心使命。束沐说,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香港处于中西方战略与意识形态尖锐斗争的最前线,但也要担负起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任务。香港是祖国的南大门,是国家“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枢纽,香港青年要做得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首先要把坚持“一国两制”、遵守宪法和基本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内化于心、贯彻于行。香港青年一代唯有坚定和传承爱国爱港信仰,做绝对忠诚、毫无杂质的爱国者,“一国”在香港就可以守得更牢,“两制”空间才可以开得越大。

7月28日,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举办的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中评社香港总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来源:线上视频截图)

  第二,保持香港独特地位优势是香港青年的历史重任。束沐认为,“四个必须”是中央重大政治要求,必须要提升到政治高度和全域角度来贯彻领会。其中,前三点主要聚焦政权和法制建设层面,随着国安法的落实、选举制度的完善和新一届政府的履职,前三点已经具备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目前第四点“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还需巩固和加强。习主席提到的“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包括: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自由开放的营商环境;普通法制度;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等。上述几项既不会变,也不许变,更需要不断进步和完善,而这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就落在新一代香港青年身上。

  第三,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是香港青年的时代机遇。他认为,今年七一重要讲话回顾了香港同胞投身民族救亡图存、参与革命建设、推动改革开放、融入国家发展的波澜壮阔历史,历代香港有为青年正是参与其中的时代弄潮儿。习主席指出,中央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香港必将作出重大贡献。青年兴则香港兴、香港好则国家更好。要深刻总结回归25年来香港在培养青年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足,鼓励更多香港青年将投身民族复兴视为己任,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民族的梦想紧紧连在一起。

  习主席七一讲话两次提及香港住房问题 需辩证全面理解认识

  “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提出“四点希望”,这是中央领导人对香港发展的重要期许,也是中央对香港全面管治权的体现,理应成为特区政府施政、立法机关问政、社会各界论政的总纲。”束沐认为,习主席两次提及香港住房问题,包括“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以及“要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后者直接与青年置业问题相关,需要引起香港全社会高度重视。对此,束沐提出三点观察:   第一,习主席盼望港人“房子住得更宽敞”、瞭解港青“置业面临实际困难”,反映出破解香港住房问题具有政治性、急迫性。他表示,回归以来历任中央领导人多次关心香港住房、土地问题,但像习主席这样如此细致入微地体察民情、见微知着、直戳要害尚属首次,生动体现了习主席人民领袖的爱民情怀和治国理念。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解决香港住房问题刻不容缓,必须要在短期内看到“治标”的成效、找到“治本”的路径。因此,无论是在政权机关的爱国者,还是在各行各业的爱国者,都要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把住房问题当做改善和发展经济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检验爱国者成色、能力的政治考核。

  第二,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全面把握香港住房问题的特殊性,需辩证地认识到“阶层向上流动”才是香港住房问题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他分析:首先,化解香港住房领域的矛盾必须要以现行香港资本主义制度和普通法体系为基础,通过特区政府行使高度自治权予以积极稳妥处理,这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也是“四个必须”的明确要求,不应本末倒置;其次,看待香港住房领域的矛盾必须要坚持辩证法,既要找主要矛盾又要找矛盾的主要方面,“帮托底”和“助上车”两手抓,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向上流动、打破贫富阶层固化,实现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决不能陷入“福利主义”误区,通过一味扩张公营房屋来表面化理解和解决住房问题,不仅令政府承担巨额建设与维护开支,也变相形成“贫民窟”和“懒人阶层”,反而加剧社会问题、埋下动乱隐患。

  第三,尽管多年来香港在破解住房问题上裹足不前,但需认识到香港仍拥有积极稳妥推进住房问题解决的制度优势,应充分发挥。他表示,长期以来香港实行了公私营产权相结合的福利性住房制度,特别是“居者有其屋”计划,实践证明这套制度是灵活有效的,也是可以调动各方面资源积极性的,今后应以此为基础加以改革、完善、创新;香港地产金融服务业高度发达透明,信用机制健全,这为下一步做好土地、住房制度的改革完善奠定了坚实的法律框架和制度保障,有助于让真正有需要、有要求的群体分享住房改革红利;香港拥有广泛而具有活力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以及慈善基金会,可以在政府部门、私营企业和市民社会之间扮演桥梁角色,在“爱国者治港”背景下更应力促私营企业在解决住房问题上善尽社会责任,特区政府需提供适当的政策鼓励和诱因激励。   以习主席“香港青年四业观”为指导 创新青年置业制度促进向上流动

  束沐认为,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学业、就业、创业、置业”的香港青年“四业观”,特别是把“置业”与学业、就业和创业放到同样位置。“成家才能立业,安居才能乐业,如果说学业是就业、创业的基础,那么置业就是就业、创业的保障。”他说,我们应该深入领会其中的政治内涵和政策指导意义,将“四业”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和研究有助于香港青年成长发展的政策安排。鉴于香港住房问题的敏感性、迫切性以及社会大众的能见度、有感度,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在短期内拟定青年置业政策礼包,并在本届政府任内落地生效,进而以置业带动香港青年就业、创业,让越来越多的本地青年以及全球青年人才凭藉真才实干在香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拼搏扎根,实现人生梦想,提升香港竞争力。

  第一,公私协作,推行青年居屋试点。近年来一些本地企业提出诸如“私人资助房屋项目”等倡议,为积极解决青年人“上车难”问题进行有益探索。为了探索更据普遍性、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他建议特区政府推出“本地青年居屋计划”,这里的“青年居屋”并非指专供青年集中居住的屋苑,而是指在未来的土地拍卖流程中,增设“15%青年居屋豁免地价指标”,即新落成的私人住宅专案15%的伙数(以中小型单位为主)按照申请居屋的入息标准向25至45岁本地永久性居民放售。合资格购房者以市价约六折购买私人住宅中的“青年居屋单位”,五年后可以转售其他合资格青年购房者或者补地价售予自由市场购房者。与此同时,因应旧区重建专案由于占地面积小而产生“纳米单位”的必然趋势,类似发展项目可将青年居屋豁免地价指标增至50%,帮助更多年轻人以较低价格上车。上述政策安排也可以考虑回溯至已经完成土地拍卖程式的待开发专案,由私人企业向政府提交申请并补回15%地价后增设青年居屋单位。

  第二,完善税制,吸引外来青才筑巢。随着国际形势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青年人才外流、外来人才难扎根已经成为威胁香港竞争力的重大问题,住房或置业问题无疑是关键。特别是外来青年人才(包括以非本地生留港就业、一般就业计划、内地专才、优才计划)在香港普遍从事高收入、高阶层和高端产业的工作,留住和吸引外来青年人才不仅可以为香港带来税收、消费等红利,更可以在香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中国的人才高地,助力香港国际金融、创科中心建设。他建议政府推出“外来青年人才筑巢计划”,上文提及四类年龄在25岁至45岁的非永久性居民,只要在香港连续居住和工作满三年(以入息、强积金和缴税记录为准)且人均月收入在3.3万港元以上者(高于居屋入息上限)视为合资格外来青年人才,可以暂时豁免15%从价印花税与15%买家印花税购买私人住宅,若在取得永久居民身份前或在持有五年内转售,须在交易时被政府追缴合计30%的两项印花税。上述安排既有利于吸引和挽留更多外来青年人才,也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堵住外来资本炒卖空间。

  第三,活化旧区,打造青年众创空间。青年置业问题不仅限于居住需求,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创业开公司,中环、尖沙咀等CBD地区以及数码港、科学园等科创园区的高昂租金,已经成为青年创业的负担。近年来,香港政府先后推出“起动九龙东”、“跃动港岛南”等旧区活化计划,将工业旧区打造为宜商宜业、宜居宜游的活力新区,除此之外,荃湾、柴湾、葵涌、大埔等地,仍然聚集着大量闲置或未善加利用的老旧工业大厦。他建议政府推出“青年众创空间计划”,一方面政府通过补贴、减免补地价金额等方式鼓励私营企业对全港各区工业大厦进行重建或活化再利用,改造一批为专供香港青年人才的众创空间,另一方面经过活化或重建为众创空间的工厦,合资格青年创新企业可享受80%按揭予以购买,通过降低工商置业门槛,来降低香港青年人才的创业门槛,形成青年科创人才的聚集效应。   第四,融通两地,支持湾区港青安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发展,内地有关方面多措并举、香港政府和企业界大力支持,港青在大湾区获得了税务优惠、人才补贴、住房福利、创业场地扶持等多项政策红利。在此基础上,他建议两地政府、金融机构展开更加密切的协调合作,共同推出“港青湾区安居计划”,25至45岁的香港居民在购买内地商品住房时可以更加便利地通过香港本地银行申请按揭,或享有申请香港按揭保险的同等待遇,这样香港青年有机会以低成数首付以及较低利率在湾区“上车”。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8月9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7月28日举办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论坛以“香港由治及兴与青年使命”为主题,多位香港各界青年菁英代表共同探讨了香港由治及兴过程中的青年使命与作为,为香港实现由治及兴积极建言献策并达成“壬寅夏香港青年共识”。会上,中评智库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表示,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进取姿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着力解决青年住房和置业问题,努力把习近平主席对香港青年的殷切期待落到实处、看见实效,增强香港青年的获得港、幸福感。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香港青年需领会“四个必须”的重要内涵

  束沐表示,连日来,香港社会掀起了学习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的热潮,特区政府、立法机关、各界团体、地区组织、同乡社团等纷纷结合各自工作以及实际,对学习领会“四个必须”与贯彻落实“四点希望”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充分展现了“爱国者治港”的良政善治新气象。他首先分享了对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四个必须”的个人学习体会:

  第一,赓续爱国爱港红色基因是香港青年的初心使命。束沐说,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香港处于中西方战略与意识形态尖锐斗争的最前线,但也要担负起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任务。香港是祖国的南大门,是国家“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枢纽,香港青年要做得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首先要把坚持“一国两制”、遵守宪法和基本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内化于心、贯彻于行。香港青年一代唯有坚定和传承爱国爱港信仰,做绝对忠诚、毫无杂质的爱国者,“一国”在香港就可以守得更牢,“两制”空间才可以开得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