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畅:青年要为香港由治及兴贡献智慧力量
中评社香港8月8日电(记者陆文煜)7月28日,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举办的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中评社香港总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论坛以“香港由治及兴与青年使命”为主题。全国青联委员、清华大学政治学博士、香港研究协会研究总监苏畅出席论坛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重点提出了“四个必须”和“四点希望”,对于解决香港一直以来的“深层次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香港要实现由治及兴,特区政府今后必须回应提高治理水准、保持香港独特优势和增强发展动能、切实排解民生忧难以及维护和谐稳定这四大问题。同时,苏畅也指出,目前香港面临本地人才外流、国际人才吸引力不足、青年人才上流难等问题,这其实是“人才空巢化”的现象,涉及人才的“培养”与“去留”这两个核心问题,可以分别从本地、内地、国际三个维度来讨论。
苏畅提到,习近平主席在香港疫情仍不稳定的情况下,仍愿意亲临香港,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香港和香港同胞的关爱,正如他所说“我的心、中央政府的心和香港同胞在一起”。习主席这次访港,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首次离开内地,可见他对于香港的重视程度。
苏畅观察,本次“七一讲话”属于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在他所有涉及香港的专题讲话稿当中,第一次特别提及“香港青年”,而且是作为单独的一段篇幅来进行论述。这是在过去的涉港专题讲话中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香港青年的高度重视。对他来说,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香港青年,或是作为代表广大香港青年的全国青联委员,我都感到非常激动和鼓舞。
目前,香港正处于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作为香港青年,这段时间也在不断思考如何为香港由治及兴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苏畅指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重点提出了“四个必须”和“四点希望”。对于解决香港一直以来的“深层次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苏畅认为,香港要实现由治及兴,特区政府今后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切实回应四个核心问题:
第一,提高治理水准,将“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改革政府管治体系,加快管治人才培养的步伐,提升管治团队和公务员团队的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做好香港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配合国家发展战略,跟上国家发展步伐。当中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治理思维,将“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保持香港独特优势、增强发展动能。香港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在推进大湾区建设中,重点是要加强与深圳的合作;同时,要加快落实“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将“北部都会区”打造成“大湾区国际创科中心”的核心区。这是增强香港发展动能的重要战略,必须深入研究、加快落实。
第三,切实排解民生忧难。首先,必须瞭解民生及民情,才能对症下药。因此,特区政府需要与智库紧密合作,加强民意调查及政策研究工作。智库应该为政府施政出谋献策、保驾护航。其次,新一届政府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大胆改革、果断施策,破除各种利益固化的影响,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每一位市民,让市民都能够安居乐业。
第四,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首先,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谋发展。以为自己为例子,作为一名从事智库研究工作的年轻人,我认为一方面可以在维护爱国爱港核心价值、“一国两制”主流价值等方面加强研究,提出具针对性的政策倡议供政府参考,共同营造包容共济、求同存异、自强不息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可透过举办各类研讨会或交流会,团结不同政治光谱的市民尤其青年人,在“一国两制”主流价值下,共同探讨香港长远可持续发展方向,增强市民尤其青年人的国家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修补社会撕裂,提升社会凝聚力。
苏畅特别指出,内地在港人才情况非常值得关注。这个“港漂”群体一向存在,随着内地与香港关系更加紧密,该群体的数量和质量都日渐增加,更多的高学历、高技术能力的内地人才来到香港,他也认识不少相关背景的好朋友,他们对于香港本地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扮演着改善和促进内地与香港关系的关键角色。
然而,由于政策上的差别对待,“港漂”基本上无法加入香港的公务员体系,被排除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行列以外。同时,“港漂”取得居留权的比例非常低,以至于他们在香港买楼定居的成本尤其高昂。这些政策上的不便,久而久之,会让“港漂”对香港存在群体落差感和疏离感。长此下去,不仅无助于香港本地发展,也不利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苏畅提到,要增强香港对国际和内地人才的吸引力,须逐步解决上述这些政策漏洞,逐步放开这些人才政策门槛,加强内地高质量人才对“来港”和“留港”的信心。至于在国际方面,新一届政府可以在目前的移民签证制度上稍作改革,例如增加面向国际名校毕业生的高潜力人才签证名额。
苏畅表示,由此可见,“内地港生”可以作为本地人才培养的出路之一,甚至有助于缓解“本地人才外流”的问题。事实上,“内地港生”的身份具有很好的联系和沟通作用,可以促进香港青年和内地同胞彼此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于改善内地与香港关系的作用巨大。他们在香港的成长背景和社会网络,加上内地的求学经历与见识阅历,可以为香港的良政善治,以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重要的动力和能量,再适逢香港开启“爱国者治港”新篇章的大好时机。苏畅深信,在未来“内地港生”大有可为。
中评社香港8月8日电(记者陆文煜)7月28日,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举办的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中评社香港总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论坛以“香港由治及兴与青年使命”为主题。全国青联委员、清华大学政治学博士、香港研究协会研究总监苏畅出席论坛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重点提出了“四个必须”和“四点希望”,对于解决香港一直以来的“深层次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香港要实现由治及兴,特区政府今后必须回应提高治理水准、保持香港独特优势和增强发展动能、切实排解民生忧难以及维护和谐稳定这四大问题。同时,苏畅也指出,目前香港面临本地人才外流、国际人才吸引力不足、青年人才上流难等问题,这其实是“人才空巢化”的现象,涉及人才的“培养”与“去留”这两个核心问题,可以分别从本地、内地、国际三个维度来讨论。
苏畅提到,习近平主席在香港疫情仍不稳定的情况下,仍愿意亲临香港,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香港和香港同胞的关爱,正如他所说“我的心、中央政府的心和香港同胞在一起”。习主席这次访港,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首次离开内地,可见他对于香港的重视程度。
苏畅观察,本次“七一讲话”属于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在他所有涉及香港的专题讲话稿当中,第一次特别提及“香港青年”,而且是作为单独的一段篇幅来进行论述。这是在过去的涉港专题讲话中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香港青年的高度重视。对他来说,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香港青年,或是作为代表广大香港青年的全国青联委员,我都感到非常激动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