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周:偏离“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兵凶战危
中评社香港8月8日电(记者 郭至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纪念‘九二共识’三十周年”思想者论坛6月27日下午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办。6位与会学者从“九二共识”的历史由来、重要意义、延续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表示,今年是“九二共识”达成30年,回顾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九二共识”引起了罕见而巨大的关注,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九二共识”达成30年的今天,非常有必要来回顾30年来“九二共识”的起起落落,风风雨雨,总结经验和教训,寻找两岸关系发展的出路,为今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杨毅周说,首先,不管我们走多远,都要回头到起点,看看我们当时是怎么开始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也就是说,要看看“九二共识”的初心是什么?
“九二共识”产生的背景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未两岸开始了交流交往。随着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增多,衍生了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两岸同胞的福祉,给两岸交流交往带来威胁。因此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两岸当局也就必须通过接触协商来解决。然而,由于两岸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两岸互不承认,相互敌对,两岸当局实际上没有接触,也无法接触。在接触协商的过程中,两岸当局是一定要接触的。这样,一个问题产生了出来:在敌对状态下,两岸之间公权力的接触协商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两岸公权力之间如何定位?如何相互定位?两岸的协商是什么样的协商?也就是要确定两岸事务性会谈的性质是国内关系,而非国际关系。我们必须确定,两岸之间的交往产生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个问题所进行的协商谈判,是国内问题,不是国际问题。是国内关系,不是国际关系。
双方为此进行了谈判,并形成了共识:一项事实的确认和一项承诺的表达。一项事实的确认是: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都坚持一中原则。一项承诺的陈述是:两岸都共同谋求国家统一。共识是很清楚,也很明白。双方函电往来白纸黑字,也是双方确认了的。但这项共识的表达方式却非常独特:以双方认可的内容,进行了各自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方式为以后对这项共识的承认留下了各说各说的空间,甚至成为争议的焦点。岛内的一些政治势力就是利用这种表达方式来否定“九二共识”的存在。对此,在“九二共识”达成的30周年之际,我们就有必要把“九二共识”再讲清楚,再说明白。
一是来之不易。海峡两岸处于敌对状态、军事对峙几十年,互不承认,相互对立,但却在开放交流之后,能够以一定的形式达成政治共识,取得互信和谅解,并发挥作用,实属不易,应该好好珍惜。“九二共识”,能够形成共识,既体现了两岸中国人的宽大的包容胸怀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更体现了两岸之间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的认知是一致的,民族认同是一致的。这是“九二共识”能够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础。在当时的情况下,台湾有“国家统一委员会”、“国家统一纲领”,对“一个中国”也做出了“国统纲领”意义的定义。其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追求国家统一”也是必不可少的应有之义。“九二共识”的关键在于当时的台湾当局对一个中国的定义是很清楚的,对于一个中国的表述也是很清楚的,对于追求中国统一也是很清楚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岸才有可能达成共识。因此,这个共识真实存在,并发挥著作用。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九二共识”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是有效的,也是对两岸都有利的。对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有利的。
二是争议何来?“九二共识”形成之后,两岸的协商谈判顺利进行,签署了许多协议,取得了重要成果。而之后台湾当局否认“九二共识”,使“九二共识”成为两岸争议的焦点,从根本上来说是之后的李登辉对“九二共识”作了“两国论”的解释偏离了一个中国原则,以及民进党当局对一个中国的否定引起的。
而之后的民进党台湾当局(包括陈水扁和蔡英文)在国家主权认知、国家认同的倒退,对国家主权的认知、国家认同与以前的国民党当局有很大的不同,由此才引起不承认“九二共识”或认为“九二共识”不存在。因为民进党具有“台独”党纲,这个党纲一直存在,并没有冻结。之后的台湾前途决议议虽然解决所谓的“中华民国”的国号问题,但对于这个“国”究竟是什么“国”?将来这个“国”将向何处去,却与国民党、因此也与对岸的大陆,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看法和想像。其中,2016年陈水扁终止了“国统会”、“国统纲领”后,其结果就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定义也被终止,两岸在对一个中国原则有着完全对立的认知,或者说已经没有共识。由此引发了“九二共识”的争议。当然背后更复杂的因素,实际上是存在着李登辉与大陆方面、民进党与大陆方面存在着互信的缺失、沟通的缺失,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导致今天“九二共识”成为争议的问题。由于两岸互信的不足,“九二共识”成为争议,争议又导致互信的进一步恶化。
“九二共识”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指的是什么?作为一个概念,或名词,在语义学上的指称其实是很明确的,那就是首先指的是两岸双方对大陆与台湾这两个地区合在一起的土地、主权形成完整的一个国家领土是有共识的,逻辑上自然就是指主权没有分裂、为同一个国家的领土的共识。但这个主权的代表权双方是有争议的,甚至是对立的。其次是指双方对如何解决这个主权代表权的争议是有共识的,那就是最终要解决主权代表权的问题是以两岸统一的方式进行,但究竟谁来代表,如何代表是有争议的。也就是双方对中国领土的认知和统一的态度是有共识的,但对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有争议的。因此也就使得在表述的文字上把共识做了“各自的表述”。双方也同意对各自表述的内容的认可。
“九二共识”的形成,表明了当时海峡两岸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抛弃意识形态的偏见成见,放弃两岸历史的恩恩怨怨,共同承担起为同胞为民族谋利益的责任。双方虽然没有达成共同档签字,但却不影响双方的共识。当时达成共识其实是双方都做了妥协,达成的共识都是当时双方可以接受,而且也不违背双方各自的法律规定,也不违背当时双方的政治立场。达成共识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之间什么事都可以商量,什么问题都能想办法解决。两岸最高领导人也都可以坐下来交流会谈。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和平稳定局面和平发展的趋势都可以保持。
四是平等协商。“九二共识”30年的历史表明,两岸之间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异,但还是可以做到平等协商、友好协商。两岸之间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平等的协商,来得到逐步的解决。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之间没有谁吃掉谁、谁矮化谁、谁伤害谁的问题。有什么问题,两岸都可以通过平等的、理性的协商来解决。
六是定海神针。“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的30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也因此被称为“定海神针”。正是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顺利地签订了二十多项协议,甚至达成ECFA,使两岸关系能够进入和平发展的黄金期,为两岸同胞带来和平安宁,也带来了和平的红利,为两岸关系带来和平的前景。但是,一旦脱离“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进入了动荡不安、相互对抗对立的局面。可以说,30年来两岸关系的事实证明,只要遵循“九二共识”的基本精神,两岸关系就能顺利,台海和平就能保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能持续下去。一旦偏离了“九二共识”的基本精神,两岸就丧失了互信的基础,两岸关系一定会出现波折,甚至出现兵凶战危的局面。在相互对立对抗中,两岸之间只能是恶性循环,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地动山摇的情景,和平的局面随时都有可能被破坏,两岸关系就看不到和平的未来。
杨毅周强调,事实证明,“九二共识”不仅存在,而且有效。至今为止,我们还在享受着共同遵循“九二共识”给我们带来的红利,也正在被不承认“九二共识”带来的苦涩和不安所折磨。不承认“九二共识”,对两岸双方都没有好处,最终的结果对台湾来说只能是灾难性的。
中评社香港8月8日电(记者 郭至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纪念‘九二共识’三十周年”思想者论坛6月27日下午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办。6位与会学者从“九二共识”的历史由来、重要意义、延续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表示,今年是“九二共识”达成30年,回顾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九二共识”引起了罕见而巨大的关注,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九二共识”达成30年的今天,非常有必要来回顾30年来“九二共识”的起起落落,风风雨雨,总结经验和教训,寻找两岸关系发展的出路,为今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杨毅周说,首先,不管我们走多远,都要回头到起点,看看我们当时是怎么开始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也就是说,要看看“九二共识”的初心是什么?
“九二共识”产生的背景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未两岸开始了交流交往。随着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增多,衍生了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两岸同胞的福祉,给两岸交流交往带来威胁。因此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两岸当局也就必须通过接触协商来解决。然而,由于两岸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两岸互不承认,相互敌对,两岸当局实际上没有接触,也无法接触。在接触协商的过程中,两岸当局是一定要接触的。这样,一个问题产生了出来:在敌对状态下,两岸之间公权力的接触协商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两岸公权力之间如何定位?如何相互定位?两岸的协商是什么样的协商?也就是要确定两岸事务性会谈的性质是国内关系,而非国际关系。我们必须确定,两岸之间的交往产生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个问题所进行的协商谈判,是国内问题,不是国际问题。是国内关系,不是国际关系。
双方为此进行了谈判,并形成了共识:一项事实的确认和一项承诺的表达。一项事实的确认是: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都坚持一中原则。一项承诺的陈述是:两岸都共同谋求国家统一。共识是很清楚,也很明白。双方函电往来白纸黑字,也是双方确认了的。但这项共识的表达方式却非常独特:以双方认可的内容,进行了各自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方式为以后对这项共识的承认留下了各说各说的空间,甚至成为争议的焦点。岛内的一些政治势力就是利用这种表达方式来否定“九二共识”的存在。对此,在“九二共识”达成的30周年之际,我们就有必要把“九二共识”再讲清楚,再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