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岭: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核心概念
中评社香港8月3日电(记者 郭至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纪念‘九二共识’三十周年”思想者论坛6月27日下午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办。6位与会学者从“九二共识”的历史由来、重要意义、延续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所所长、教授朱松岭表示,今年是“九二共识”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两岸关系跌宕起伏,但是其中的脉络极为清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两岸双方寻找到了都能接受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桥梁,为双方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展开各自的论述,形成各自的政策体系,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朱松岭回顾了“九二共识”如何应运而生,他认为,这个词成为两岸政治舞台上的标志性符号有其复杂的历史经纬。“九二共识”成为三十年来两岸关系的核心概念,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九二共识”历史事实的出现;第二个阶段是“九二共识”这个耳熟能详的著名概念的出现;第三个阶段是“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史上大放异彩的阶段。
第一阶段的复杂历史经纬是:国际方面,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希望和平演变中国,打“台湾牌”的侧重点跟以前发生了变化,换言之,美国希望两岸接触,并通过两岸的接触,用所谓台湾的治理方式改变中国。两岸方面,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向世界释放了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的明确信号。这一阶段,大陆在两岸关系方面积极进取:1990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对台工作会议,这是1949年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性对台工作会议,会议通过的文件贯彻了中央对台工作的新判断、新对策,并呼吁“国共两党应当尽早接触谈判”。1991年下半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合并,形成对台工作的新平台。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正式成立,两岸接触对话的“白手套”组织已经成型。这都为两岸进一步接触,形成“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创造了条件。台湾方面,1990年10月7日台湾当局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1990年11月21日台湾方面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处理两岸事务性工作。1991年1月28日,台湾当局成立“大陆委员年”(简称“陆委会”),是岛内统筹处理海峡两岸事务的专责行政机关。1991年2月23日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其中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未来国家统一的近程、中程、远端安排均做了规划。
应该说,正是由于国际环境允许,两岸双方积极,才有了两岸两会的接触,才有了“九二共识”这一历史事实的出现。只是当时两岸双方互相否认对方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没有走统一化的路线,而是采取了“各自表达”的方式。两岸双方形成的共识和表达方式,在当时是如同太阳东升西落一样不用辩驳的常识,不能因为今天时空环境发生了变化,就通过否认共识形式来否认共识内容的客观存在。
李登辉是对“九二共识”这个概念不满,民进党则是认为祗有“九二会谈”或香港会谈,没有“九二共识”。这两种态度都是值得商榷的,民进党的态度更是别有用心。“九二共识”跟“九二会谈”都有历史事实,但是二者并不完全相同。“九二会谈”是指两岸双方通过两会在香港有会谈这个事实,这是客观的,不容否认,目前两岸双方及包括民进党在内的各政党均对此事实没有任何的否认态度。“九二共识”也是客观的历史事实,是指两岸双方对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未来共同努力实现国家统一这两点核心意涵有共识,这是在两岸双方提出的八套方案中白纸黑字载明瞭的,也是不容否认的。民进党不认可的不是“九二会谈”,而是“九二共识”,他们认为祗有会谈,没有共识。原因在于,共识得有表达的载体,当时并没有两岸双方签字盖章确认的“共识”,因此不予承认。但是,这种共识是中国传统的组成部分,是被中国历史认可的方式,就如同“贞观之治”等历史一样,早就有“贞观之治”的事实存在,名词则是后来总结出来的。不能因为否认后来总结出来的概念,就否认概念所涵盖的历史事实。
朱松岭指出,第三阶段的复杂历史经纬是:国际方面,在小布什执政期间,由于“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政府重新将中国视为战略合作者,更由于陈水扁在任时成为“麻烦制造者”,美国开始从对岛内政党不偏不倚的态度改为期待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两岸方面,大陆高度关注第一次上台执政的民进党的言行,关注民进党籍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的言行,这一阶段,大陆在打击和遏制“台独”方面绝不手软,在谋求两岸共同反独方面也有着合理的期待,因此,两岸以反对和遏制“台独”为共同目标的力量走到一起成为历史的必然。台湾方面,由于陈水扁当局不断操弄“法理台独”,不但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更引起岛内泛蓝政党和民众的强烈不满,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均纷纷抛出议题,希望登陆缓和紧张局势,谋求两岸和平。国共两党领导人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实现了破冰之旅,达成了国共五点共同愿景,赢得了两岸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此后,亲民党、新党领导人纷纷来访,两岸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党实现了良性互动,两岸紧张的局势得到缓和,岛内“急独”的环境得到改善,在这一势头推动下,2008年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当选执政。马英九上台后,明确了台湾当局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双方互动的共同政治基础,由此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八年荣景。八年间,两岸实现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达成了23项协议,创建了一系列两岸民间、官方交流交往的平台,实现了两岸主管部门的制度性互动,最终达到了两岸领导人会面的交流巅峰。期间,2012年马英九连任的选举年,“九二共识”更是成为当时岛内选举的最大正能量,其在影响力上发挥到历史的最高峰。
总之,无论如何,三十年来“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的舞台上独领风骚是不争的事实。也正是因为“九二共识”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才会有完全不同的两种力量对“九二共识”施加影响,并在其走势和未来在两岸关系上发挥的作用持完全相反的态度。这样的概念,在两岸关系史上只怕也不多见。
首先,这是两岸双方关怀民生、希望解决因两岸政治对立而产生的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务性问题所产生的必然结果。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台湾同胞书》发表之后,大陆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三通”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两岸交流也就成为挡不住的潮流。在两岸交流互动中,自然就产生因接触而出现的相关事务的处理。为此,两岸双方本着民生关怀的初衷,分别在1986年5月17-20日,由中国民航与台湾“中华航空公司”,就处理王锡爵驾机来大陆台“华航”B198号货机返台事宜进行会谈;1990年9月10日,由中国红十字总会与台湾红十字组织就解决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和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的遣返问题进行会谈并达成“金门协定”;1991年11月3日—7日,由国台办副主任唐树备以个人名义与海基会副董事长陈长文,就两岸合作打击台湾海峡海上走私、抢劫犯罪活动的程度性问题进行会谈;1992年3月,由海协部主任与海基会处长,就两岸公证书使用和两岸挂号函件遗失查询及补偿业务问题进行会谈。之后,才有了1992年10月27日—29日,海协部主任与海基会处长,就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进行会谈。此后不久,通过函电联系,双方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从上述例子可见,两岸双方对解决接触过程中产生的民生问题是极为重视的。在当时,因为双方隔绝多年,通过各种方式从海峡这边奔赴那边,或者从海峡那边奔赴这边而产生的问题尤其是法律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两岸双方确实也有非常积极的意愿想方设法解决,这就必然会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既不涉及两岸双方根本无解的问题,又能形成共识,使得两岸因接触产生的民生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由此,“九二共识”历史事实的产生就不难理解了。而在两岸双方的力量意识到需要携手共同反对“台独”,共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时,已经形成的“九二共识”一词就自然成为两岸沟通的桥梁。说到底,仍然是两岸双方的正能量心系苍生、追求和平的愿力的必然。
第三,这是两岸双方抓住历史机遇,真心实意希望用和平方式推动解决政治对立而产生的政治智慧。“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是两岸双方携手实现的,但是“九二共识”这个概念是台湾方面总结出来的。尽管如此,但是当时的大陆方面为了携手岛内政治力量共同遏制“台独”,共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为了表达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诚意和决心,毅然决然地接纳了“九二共识”这一概念,并开创出两岸关系中绝无仅有的和平发展局面。据瞭解,台湾岛内的朋友对大陆能够接受“九二共识”这个概念很意外,对于“九二共识”能够发挥如此大的作用更是完全没有预料到。可见,只要真心实意地希望解决问题,总能通过中华民族的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九二共识”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展现出宏大的气魄、和平统一的决心和诚心,这一做法,也给岛内的政党、政治人物率先垂范,作出了表率。
也正是因为“九二共识”的效能不断扩大,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不断加深,它也就成为岛内“台独”势力尤其是民进党急欲抹黑和毁掉的政治符号。在2012年的马英九连任之后,民进党内就全面开始了针对“九二共识”的选举策略制定和实施,“太阳花学运”之后,民进党更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抹黑“九二共识”。他们甚至用将“九二共识”等同于“一国两制”的宣传方式,将“九二共识”在岛内“恐怖化”“污名化”,并利用选举胜利后掌握的宣传机器将“九二共识”打入另册,甚至最终使得国民党也拿香跟拜,调整对“九二共识”的态度乃至政治判断,最终导致了国民党在“九二共识”表态上的机会主义沉渣泛起。至今,国民党内有关政治人物对“九二共识”采取虚无主义的表态是更为令人心寒,甚至引起了岛内蓝营支持群众的强烈不满。这就充分说明,“九二共识”在岛内依然有市场,有支持者。
朱松岭最后表示,我们今天通过各种纪念“九二共识”三十周年的活动,更是有必要坚持“九二共识”中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追求统一的内涵,坚持心怀苍生的求同存异精神,为遏制“台独”,推动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中评社香港8月3日电(记者 郭至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纪念‘九二共识’三十周年”思想者论坛6月27日下午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办。6位与会学者从“九二共识”的历史由来、重要意义、延续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所所长、教授朱松岭表示,今年是“九二共识”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两岸关系跌宕起伏,但是其中的脉络极为清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两岸双方寻找到了都能接受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桥梁,为双方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展开各自的论述,形成各自的政策体系,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朱松岭回顾了“九二共识”如何应运而生,他认为,这个词成为两岸政治舞台上的标志性符号有其复杂的历史经纬。“九二共识”成为三十年来两岸关系的核心概念,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九二共识”历史事实的出现;第二个阶段是“九二共识”这个耳熟能详的著名概念的出现;第三个阶段是“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史上大放异彩的阶段。
第一阶段的复杂历史经纬是:国际方面,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希望和平演变中国,打“台湾牌”的侧重点跟以前发生了变化,换言之,美国希望两岸接触,并通过两岸的接触,用所谓台湾的治理方式改变中国。两岸方面,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向世界释放了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的明确信号。这一阶段,大陆在两岸关系方面积极进取:1990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对台工作会议,这是1949年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性对台工作会议,会议通过的文件贯彻了中央对台工作的新判断、新对策,并呼吁“国共两党应当尽早接触谈判”。1991年下半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合并,形成对台工作的新平台。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正式成立,两岸接触对话的“白手套”组织已经成型。这都为两岸进一步接触,形成“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创造了条件。台湾方面,1990年10月7日台湾当局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1990年11月21日台湾方面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处理两岸事务性工作。1991年1月28日,台湾当局成立“大陆委员年”(简称“陆委会”),是岛内统筹处理海峡两岸事务的专责行政机关。1991年2月23日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其中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未来国家统一的近程、中程、远端安排均做了规划。
应该说,正是由于国际环境允许,两岸双方积极,才有了两岸两会的接触,才有了“九二共识”这一历史事实的出现。只是当时两岸双方互相否认对方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没有走统一化的路线,而是采取了“各自表达”的方式。两岸双方形成的共识和表达方式,在当时是如同太阳东升西落一样不用辩驳的常识,不能因为今天时空环境发生了变化,就通过否认共识形式来否认共识内容的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