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深深怀念为两岸挂灯搭桥的郭伟峰社长

7月15日,中国评论通讯社创社社长郭伟峰先生的海葬仪式在香港东龙洲以东海域举行。

  中评社香港7月16日电(作者张亚中)挚友郭伟峰社长,已于昨日于香港进行海葬,静静地告别这个世界。他选择以大海为归处,正是他一生潇洒的写照,也象征他一生宽广的胸襟与深远的思维。我站在台湾这端,遥望天空,心中浮现我们过往种种点滴。他走得太突然,太令人不舍。我知道,这不是一段情谊的终结,而是一场精神的延续。他燃起的温暖,值得我一生珍惜;他为两岸搭建的道路,正等着我们接续守护。

  5月29日中午,接到香港朋友传来噩耗,郭伟峰社长——这位为两岸默默燃烧数十载的媒体人、思想家,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一刻,仿佛晴天霹雳,心头一震,久久难以平复。哲人已逝,但他一生为两岸挂灯搭桥,那光与路,却将长照后人。

  我与伟峰兄结识至今已逾二十载。最初,他是我敬仰的记者与评论人,后来,成为理念契合、情怀相通的挚交知己。他不只是新闻工作者,更是跨越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建构者。为了两岸和平,他甘愿化身一盏烛火,在风雨中持续照亮前路;为了民族未来,他化笔为灯,搭建思想的桥梁。他的生命,是一种宁静而执着的燃烧。

  2009年起,我推动多场海内外两岸高端对话,包括大陆、台北、东京、雪梨等十几个地点,《中评社》皆为共同主办伙伴,而伟峰兄总是亲自参与,倾力协助。他动员的不只是资源,更是情怀。他说:“要让世界知道,还是有人在为两岸和平努力,还有和平思想值得被听见。”

  我至今书架上,仍珍藏着《北京会谈》《台北会谈》两本中评社为我们出版的纪录文集,里头每一页都是两岸学术菁英为和平发展奋力发声的见证。今日重翻,见封面伟峰兄的照片,抚之不语,哀伤潸然。

  他是才子,思想深邃、文笔感人。他是第一个来台湾采访的大陆记者,更是肩负历史嘱托的行者。据我瞭解,早在1990年代末,他便与一群理想者,肩负汪道涵先生的嘱托来港开疆拓土,创建《中国评论》,以“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求共识”为理念,成就今日中评社、智库双轨。凡关心两岸者,莫不每日关注其评论,这是因为报导正确、客观、丰富。这不正是伟峰兄论事的精神吗?   伟峰兄对我思想的传播,无人能出其右。2008年,《中国评论》率先刊载我关于〈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一文。他是这么说的:“记得是在2008年9月,我们得到了张亚中教授的<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一文,我认真阅读了,深为该文的宏大意涵及深邃思想触动,更为文中透发的民族气节及大中国情结所感动。于是,我亲自召开编辑部会议,决定在《中国评论》月刊10月号刊载这篇大作,并决定以此为起点,加强与张亚中教授的合作,向两岸系统推介他的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统合思考”。从此以后的四年间,我月月撰文,他悉心刊载,最终编成五十万字的《论统合》一书,为两岸和平发展提供思想架构。从此两岸和平发展期的“一中三宪、两岸统合”思想体系,正式形成。没有伟峰兄的全力支持与鼓励,这是绝对做不到的。他不仅是一位媒体人,更是和合思想的推动者,我个人理念的灵魂支撑者。

  近年我投身台湾政治实践,伟峰兄从不旁观,始终支持。他清楚我不是为名为利,只愿理念落地、和平可行。中评社始终报导我的行动,支持我的理念,这份友情,早已超越同道,已是精神同行。

  最后一次与伟峰兄相见,是去年在香港。他与罗祥喜兄一同前来旅馆探望我与谢大宁教授,仍是那样亲切熟络、话语盈室,仿佛岁月从未改变什么。我向他提及今年将再次参与中国国民党的主席选举,并坦言,若能有机缘胜出,定会第一时间推动国共政治对话,并以国共和平备忘录为基础,为两岸和合创造契机。伟峰兄听后,全是喜悦,并给予我真诚的鼓励与祝福。

  当时谁也未曾料到,那样的一席长谈、一次握手拥抱,竟成了我们今生最后的见面。如今回想起他离去前的笑容与目光,愈显珍贵,愈令人心碎。

  今日斯人远去,心中之痛,无法言表。我不忍将悲伤藏起,也不愿对他沉默。我只想对伟峰兄说:您点燃的那盏灯,我们会让它更亮;您搭起的那座桥,我们会接续延伸。

  愿您安息于另一个极乐的彼岸,遥望此岸的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心中想着伟峰兄,写下我的不舍与感念:

  《水调歌头.悼郭伟峰吾兄》

  谁将一灯长挂,照两岸万重山?
  谁将一桥力搭,盼中华牵手欢?
  廿载相知如昨,旧雨几回对坐,长话两岸未来。
  兄远去人如在,声尽笔墨不乾。

  风又起,桥未稳,路犹弯。
  屡扶我志,勉我筑梦勿怅然。
  每念伟峰兄长,淡泊坚持如铁,至诚总是天然。
  人去灯未灭,照我续前攀。

  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敬悼

7月15日,中国评论通讯社创社社长郭伟峰先生的海葬仪式在香港东龙洲以东海域举行。

  中评社香港7月16日电(作者张亚中)挚友郭伟峰社长,已于昨日于香港进行海葬,静静地告别这个世界。他选择以大海为归处,正是他一生潇洒的写照,也象征他一生宽广的胸襟与深远的思维。我站在台湾这端,遥望天空,心中浮现我们过往种种点滴。他走得太突然,太令人不舍。我知道,这不是一段情谊的终结,而是一场精神的延续。他燃起的温暖,值得我一生珍惜;他为两岸搭建的道路,正等着我们接续守护。

  5月29日中午,接到香港朋友传来噩耗,郭伟峰社长——这位为两岸默默燃烧数十载的媒体人、思想家,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一刻,仿佛晴天霹雳,心头一震,久久难以平复。哲人已逝,但他一生为两岸挂灯搭桥,那光与路,却将长照后人。

  我与伟峰兄结识至今已逾二十载。最初,他是我敬仰的记者与评论人,后来,成为理念契合、情怀相通的挚交知己。他不只是新闻工作者,更是跨越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建构者。为了两岸和平,他甘愿化身一盏烛火,在风雨中持续照亮前路;为了民族未来,他化笔为灯,搭建思想的桥梁。他的生命,是一种宁静而执着的燃烧。

  2009年起,我推动多场海内外两岸高端对话,包括大陆、台北、东京、雪梨等十几个地点,《中评社》皆为共同主办伙伴,而伟峰兄总是亲自参与,倾力协助。他动员的不只是资源,更是情怀。他说:“要让世界知道,还是有人在为两岸和平努力,还有和平思想值得被听见。”

  我至今书架上,仍珍藏着《北京会谈》《台北会谈》两本中评社为我们出版的纪录文集,里头每一页都是两岸学术菁英为和平发展奋力发声的见证。今日重翻,见封面伟峰兄的照片,抚之不语,哀伤潸然。

  他是才子,思想深邃、文笔感人。他是第一个来台湾采访的大陆记者,更是肩负历史嘱托的行者。据我瞭解,早在1990年代末,他便与一群理想者,肩负汪道涵先生的嘱托来港开疆拓土,创建《中国评论》,以“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求共识”为理念,成就今日中评社、智库双轨。凡关心两岸者,莫不每日关注其评论,这是因为报导正确、客观、丰富。这不正是伟峰兄论事的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