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深深怀念为两岸挂灯搭桥的郭伟峰社长
中评社香港7月16日电(作者张亚中)挚友郭伟峰社长,已于昨日于香港进行海葬,静静地告别这个世界。他选择以大海为归处,正是他一生潇洒的写照,也象征他一生宽广的胸襟与深远的思维。我站在台湾这端,遥望天空,心中浮现我们过往种种点滴。他走得太突然,太令人不舍。我知道,这不是一段情谊的终结,而是一场精神的延续。他燃起的温暖,值得我一生珍惜;他为两岸搭建的道路,正等着我们接续守护。
5月29日中午,接到香港朋友传来噩耗,郭伟峰社长——这位为两岸默默燃烧数十载的媒体人、思想家,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一刻,仿佛晴天霹雳,心头一震,久久难以平复。哲人已逝,但他一生为两岸挂灯搭桥,那光与路,却将长照后人。
我与伟峰兄结识至今已逾二十载。最初,他是我敬仰的记者与评论人,后来,成为理念契合、情怀相通的挚交知己。他不只是新闻工作者,更是跨越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建构者。为了两岸和平,他甘愿化身一盏烛火,在风雨中持续照亮前路;为了民族未来,他化笔为灯,搭建思想的桥梁。他的生命,是一种宁静而执着的燃烧。
2009年起,我推动多场海内外两岸高端对话,包括大陆、台北、东京、雪梨等十几个地点,《中评社》皆为共同主办伙伴,而伟峰兄总是亲自参与,倾力协助。他动员的不只是资源,更是情怀。他说:“要让世界知道,还是有人在为两岸和平努力,还有和平思想值得被听见。”
我至今书架上,仍珍藏着《北京会谈》《台北会谈》两本中评社为我们出版的纪录文集,里头每一页都是两岸学术菁英为和平发展奋力发声的见证。今日重翻,见封面伟峰兄的照片,抚之不语,哀伤潸然。
他是才子,思想深邃、文笔感人。他是第一个来台湾采访的大陆记者,更是肩负历史嘱托的行者。据我瞭解,早在1990年代末,他便与一群理想者,肩负汪道涵先生的嘱托来港开疆拓土,创建《中国评论》,以“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求共识”为理念,成就今日中评社、智库双轨。凡关心两岸者,莫不每日关注其评论,这是因为报导正确、客观、丰富。这不正是伟峰兄论事的精神吗?
近年我投身台湾政治实践,伟峰兄从不旁观,始终支持。他清楚我不是为名为利,只愿理念落地、和平可行。中评社始终报导我的行动,支持我的理念,这份友情,早已超越同道,已是精神同行。
最后一次与伟峰兄相见,是去年在香港。他与罗祥喜兄一同前来旅馆探望我与谢大宁教授,仍是那样亲切熟络、话语盈室,仿佛岁月从未改变什么。我向他提及今年将再次参与中国国民党的主席选举,并坦言,若能有机缘胜出,定会第一时间推动国共政治对话,并以国共和平备忘录为基础,为两岸和合创造契机。伟峰兄听后,全是喜悦,并给予我真诚的鼓励与祝福。
当时谁也未曾料到,那样的一席长谈、一次握手拥抱,竟成了我们今生最后的见面。如今回想起他离去前的笑容与目光,愈显珍贵,愈令人心碎。
今日斯人远去,心中之痛,无法言表。我不忍将悲伤藏起,也不愿对他沉默。我只想对伟峰兄说:您点燃的那盏灯,我们会让它更亮;您搭起的那座桥,我们会接续延伸。
愿您安息于另一个极乐的彼岸,遥望此岸的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心中想着伟峰兄,写下我的不舍与感念:
《水调歌头.悼郭伟峰吾兄》
谁将一灯长挂,照两岸万重山?
谁将一桥力搭,盼中华牵手欢?
廿载相知如昨,旧雨几回对坐,长话两岸未来。
兄远去人如在,声尽笔墨不乾。
风又起,桥未稳,路犹弯。
屡扶我志,勉我筑梦勿怅然。
每念伟峰兄长,淡泊坚持如铁,至诚总是天然。
人去灯未灭,照我续前攀。
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敬悼
中评社香港7月16日电(作者张亚中)挚友郭伟峰社长,已于昨日于香港进行海葬,静静地告别这个世界。他选择以大海为归处,正是他一生潇洒的写照,也象征他一生宽广的胸襟与深远的思维。我站在台湾这端,遥望天空,心中浮现我们过往种种点滴。他走得太突然,太令人不舍。我知道,这不是一段情谊的终结,而是一场精神的延续。他燃起的温暖,值得我一生珍惜;他为两岸搭建的道路,正等着我们接续守护。
5月29日中午,接到香港朋友传来噩耗,郭伟峰社长——这位为两岸默默燃烧数十载的媒体人、思想家,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一刻,仿佛晴天霹雳,心头一震,久久难以平复。哲人已逝,但他一生为两岸挂灯搭桥,那光与路,却将长照后人。
我与伟峰兄结识至今已逾二十载。最初,他是我敬仰的记者与评论人,后来,成为理念契合、情怀相通的挚交知己。他不只是新闻工作者,更是跨越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建构者。为了两岸和平,他甘愿化身一盏烛火,在风雨中持续照亮前路;为了民族未来,他化笔为灯,搭建思想的桥梁。他的生命,是一种宁静而执着的燃烧。
2009年起,我推动多场海内外两岸高端对话,包括大陆、台北、东京、雪梨等十几个地点,《中评社》皆为共同主办伙伴,而伟峰兄总是亲自参与,倾力协助。他动员的不只是资源,更是情怀。他说:“要让世界知道,还是有人在为两岸和平努力,还有和平思想值得被听见。”
我至今书架上,仍珍藏着《北京会谈》《台北会谈》两本中评社为我们出版的纪录文集,里头每一页都是两岸学术菁英为和平发展奋力发声的见证。今日重翻,见封面伟峰兄的照片,抚之不语,哀伤潸然。
他是才子,思想深邃、文笔感人。他是第一个来台湾采访的大陆记者,更是肩负历史嘱托的行者。据我瞭解,早在1990年代末,他便与一群理想者,肩负汪道涵先生的嘱托来港开疆拓土,创建《中国评论》,以“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求共识”为理念,成就今日中评社、智库双轨。凡关心两岸者,莫不每日关注其评论,这是因为报导正确、客观、丰富。这不正是伟峰兄论事的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