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新格局下两岸共同市场应有五大内涵
中评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张爽梁帆)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李月在首届两岸共同市场海河论坛上发表观点,她认为,实现两岸合作模式的创新,推动两岸经济合作融入大陆新发展格局,需要通过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来实现。新格局下两岸共同市场应有增进要素流动、打破内部壁垒、进一步落实同等待遇、逐步提升政策协调、注重数字经济的合五大内涵。
李月指出,新格局下两岸共同市场应有以下内涵:
一是增进要素流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合作模式,首先需要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的充分流动,这是完善原有国内产业链的基础。
二是打破内部壁垒。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除了要以两岸资源的充分流动为基础外,还需要各省市壁垒的破除,才能够有利于要素的流动、提升创新力。
三是进一步落实同等待遇。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之一在于人才的运用,进一步落实同等待遇是吸引台湾优秀人才落地祖国大陆各区域的有力保障。
四是逐步提升政策协调。在当前的两岸关系下,虽然宏观政策协调受挫,但是在微观企业层面,和中观产业部分,两岸可以尽可能地加强协调合作,推动产业融合的深化。
五是注重数字经济的合作。数字作为未来影响经济增长的新要素,必将影响未来的供应链、产业链的发展,衍生出一系列新业态,也是未来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李月结合双循环的新格局,在两岸共同市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制度安排:
(一)创新机制推动要素流动
逐渐消除两岸之间的要素流动障碍是促进两岸交流、深化两岸合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在新形势下,推进两岸要素流动应在两岸共同市场的框架下,结合当前大陆着力打造双循环的新格局,提出新机制、新举措。要以大陆广袤的市场与充足的资本为驱动力,吸引台湾优质资源融入大陆新格局。
内循环的最大障碍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市场分割与要素流动成本过高。使得一些企业,包括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不愿意进入大陆市场,而舍近求远转向国外市场。事实上,这些企业既然能很好地融入国际产业链,也可以嵌入国内大循环,打通由外循环到内循环的道路,关键就在于降低国内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壁垒。这也是“十四五”期间大陆工作的重点。因此,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可着重选取外循环表现优异的台商,帮助其打破进入内循环的壁垒,发挥在内循环系统中的外溢作用。
(三)继续落实同等待遇
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人才的因素尤为重要。两岸共同市场也必将重视人才与劳动力的流动与融合,为两岸人才的深度合作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可考虑在共同市场的框架下,特别设置人才融合发展机构,进一步丰富、完善台湾同胞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同等待遇,在新格局的框架下发挥重要作用。
(四)注重数字要素合作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文件中,两岸共同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因此促进数据要素的流动是共同市场制度安排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要求。促进数字贸易发展,首先两岸应在数字贸易的规则和协定统一标准,具体要在数据安全、数据保护、数据自由流动三个方面实现规制融合。其次,是要搭建两岸跨境数据流动平台,实现数据要素流动自由化和数据共享与协同治理。最后,两岸可以通过数字产业领域合作攻关核心数字技术,凭借数字产业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五)合力打造消费中心城市
扩大内需,是内循环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也是我们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重要一环。其中,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大陆为此提出的重要举措。台湾地区在消费的环境打造、完善消费供给体系、探索新的消费提升机制方面都有着优势与经验。可以由大陆的区域层面入手,各省市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构建立体网络式的消费市场。
中评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张爽梁帆)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李月在首届两岸共同市场海河论坛上发表观点,她认为,实现两岸合作模式的创新,推动两岸经济合作融入大陆新发展格局,需要通过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来实现。新格局下两岸共同市场应有增进要素流动、打破内部壁垒、进一步落实同等待遇、逐步提升政策协调、注重数字经济的合五大内涵。
李月指出,新格局下两岸共同市场应有以下内涵:
一是增进要素流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合作模式,首先需要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的充分流动,这是完善原有国内产业链的基础。
二是打破内部壁垒。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除了要以两岸资源的充分流动为基础外,还需要各省市壁垒的破除,才能够有利于要素的流动、提升创新力。
三是进一步落实同等待遇。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之一在于人才的运用,进一步落实同等待遇是吸引台湾优秀人才落地祖国大陆各区域的有力保障。
四是逐步提升政策协调。在当前的两岸关系下,虽然宏观政策协调受挫,但是在微观企业层面,和中观产业部分,两岸可以尽可能地加强协调合作,推动产业融合的深化。
五是注重数字经济的合作。数字作为未来影响经济增长的新要素,必将影响未来的供应链、产业链的发展,衍生出一系列新业态,也是未来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李月结合双循环的新格局,在两岸共同市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制度安排:
(一)创新机制推动要素流动
逐渐消除两岸之间的要素流动障碍是促进两岸交流、深化两岸合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在新形势下,推进两岸要素流动应在两岸共同市场的框架下,结合当前大陆着力打造双循环的新格局,提出新机制、新举措。要以大陆广袤的市场与充足的资本为驱动力,吸引台湾优质资源融入大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