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现复常 提振信心成关键
中评社北京12月31日电/据大公报报导,今年以来,受疫情多发频发、俄乌冲突、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中国经济运行波动起伏,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过去三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4.5%,低于潜在增长水平。加力促进经济恢复,推动经济增长回归正常轨道,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不仅十分紧迫,而且对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也尤为重要。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针对当前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的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加快恢复的重要思想,强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强调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强调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并在稳增长、扩内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稳定房地产市场等方面,释放出一系列明确积极的政策信号,增强了市场对经济回稳向好的预期和信心。
2023年,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中国经济有望明显回升,但经济整体好转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应该看到,长达三年的疫情反复冲击对经济运行影响深远,大量中小企业面临困境,企业和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受损,债务持续堆积、杠杆率继续攀升,企业投资风险偏好下降,家庭消费更趋谨慎,各类潜在风险逐步暴露。我们既要增强信心,也要对经济修复的复杂性有足够估计,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仍需付出更大努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经济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无论是扩大国内需求、还是优化供给结构,都有以改善预期、提振信心为前提。需求端,恢复和扩大居民消费,需要改善消费者预期,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需要提振市场主体投资热情;供给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需要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祗有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扩张性宏观政策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要紧紧抓住当前改善预期、提振信心的窗口期,提振企业家信心,提振消费者信心,采取对增强市场信心有关键性作用的务实行动,让过去三年积蓄的发展动力迸发出来,让社会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