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大咖讲书:李风谈如何在港坚守
中评社香港7月29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主办的“中评大咖讲书”第六期学习活动6月15日下午举行,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中评智库高级研究员李风受邀担任主讲嘉宾。此次大咖讲书活动由中评社编委兼采访部主任林艶主持,中评社香港总部和北京总部的青年记者、编辑、分析师等参与学习。期间,李风围绕其最新著作《香江坚守》,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采访经验,以及作为爱国者、作为新闻人、作为奋斗者,对国家、香港及台湾的情怀与思考。李风表示,这本书正好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出版,希望能够达到一个目的:鼓励香港重振坚守精神、坚持精神和奋斗精神;希望香港与祖国的命运贴得更紧,相信香港这块土地会有更多的精彩。
在主讲环节,李风先谈了“情怀与理想”。李风认为,一个人要有理想,同时也要有情怀,情怀包括个人生活、奋斗、经历及成就,这些都要跟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才能有价值,有意义。
李风在谈自己的个人经历时形容:“倒是没有什么传奇,就是普普通通的在香港生活”。但自己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应该说在香港做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能够做的坚持、坚守,”一路走来既辛苦亦艰巨,但同时也充满快乐。“作为新闻人,在香江与大家并肩战斗,观察两岸及国际问题”。而谈到自己的理想及情怀,李风称,自己的理想就是实现祖国统一,香港繁荣稳定及维护国家安全及及领土完整。“这些都是跟我们的命运密切相关的。理想对于个人十分重要,有了理想才有人生目标。”李风说,“自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历了香港和澳门回归,接下来就想看到实现祖国统一,相信大家会有幸看到这一天,同时也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李风说,自己自1988年从福建日报作为特派员来到香港,在香港生活了整整35年。“从刚开始来香港,就带着一颗初心,想要为香港做点什么,因为香港是国家的一块土地。”李风说,自己当时的任务就是在香港联系爱国爱乡人士,与福建建立关系,起到桥梁作用。后来这些人士回到家乡旅游参观,李风亦做了很多报导,把他们的奋斗历史及个人事迹告诉给家乡人民。那时候也接触了香港的政府部门、海外高层、台湾同胞,都进行过采访。“当时年轻,非常努力工作,努力通过自己的新闻实践来促成福建与台湾的交流,同时也拉近了福建与香港的合作。”
李风分享的第二个感受,是“在香港有一批相当优秀的新闻传媒人,在香港土地上风云际会,很出色”。他说,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一批新闻人,都是有内地背景,同时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默默耕耘了几十年。他们是香港的一笔财富,因为这批人懂香港、懂国际又爱国,同时又对香港有责任感、有情怀。这批人在香港工作,增加香港与外界的交流,并且为香港繁荣稳定出谋划策,坚守立场,坚持真理,在香港这片舆论舞台上发光发热。
“我觉得这是为什么香港能够回归25年后还继续一路发展、一路繁荣稳定,我想也有我们的一份力。”李风说,“因为我们非常热爱香港,对香港的承担及责任感早已植入到心坎里,植入到血液中。而这种责任感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坚守,有很深的感情在里面。我们深刻瞭解到香港回归前的不易、回归后也不容易,才会排除万难来到香港工作发展,迎接挑战。而且至今,我们这批人还在香港。”
李风在主讲环节重点介绍了刚刚出版的著作《香江守望》的情况。
李风首先回忆说,1990年来港时,生活条件比原本居住的福州要差很多。“一到香港百愁莫展,要自己租房子、重新找工作,要自己承担起所有的一切,每天早上起来就要想着谋生,维持生计。”李风一家最初来港时住在劏房,当时孩子祗有几岁,一家人挤在祗有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有一个小小的卫生间,没有厨房。一个电饭煲不仅要煮饭,还要用来炒菜。
结果第一年春节,李风带着全家去拍家庭合影。照片洗出来发现相中的儿子还流着鼻血。“为什么呢?因为电饭煲炒菜没有油又太乾燥,吃了容易上火,小孩子还不适应。”李风笑说,“这张照片我现在还留着,很有意思。”
不过,艰苦的生活很快过去。
李风说,当时自己希望能找到一份可以运用所学专业的工作,既能支撑自己的生活,又能为国家做点事情。因为在福建日报做特派员的时候,在福建接触到很多香港知名人士,其中有位客家籍前辈在香港的报纸做顾问,李风一到港就先去拜访了他。“应该这么讲,广东出来的新闻界的朋友,还有福建老家的朋友,他们都很乐意给我介绍香港方方面面的朋友。”很快,经人介绍,李风到《天天日报》中国版做了编辑,内容包括全国和两岸的新闻。
后来,李风又经人介绍去了《香港经济日报》中国版,做中国部主任负责中国版新闻,并开始写“中国观察”的专栏。“我写了好多年中国观察,我的这个专栏就成为香港一个比较著名的专栏,外交界、财经界都有所关注。”
李风说:“因为我的不少新闻素材来源于新华社香港分社及有关部门,我们会进行互动,有时根据形势需要,对外有意透露一些重要资讯,可以公开同港英政府进行舆论斗争。在舆论界打好舆论仗,来争取民心。”
李风当时不仅在《经济日报》有专栏,在其他报纸也有专栏,全职工作的薪水不错、专栏工作因为名气大了,稿费也很高。“所以我在快乐工作的同时,经济收入也很高。”
李风说,从内地来香港,是从天上到地下的生活,需要自己重新奋斗、从零开始。因为自己努力、又承蒙几位贵人相助,“一下子转换得非常好”。李风列数了几位帮助过他的前辈以及他们的事迹,说:“他们这一代人就是我的榜样,他们本身也很传奇,同时又不为名不为利,但为我们国家、为香港的回归、为两岸的接触做贡献。”
李风说:“我们年轻的时候看到长辈都这么努力,很感动。所以虽然我们身处新闻界,但是我们觉得新闻就是我们的阵地,我们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来掌控我们的人生。所以我几十年走过来,觉得我到香港来是不后悔的,而且我觉得人生是很精彩的。在内地是另外一个人生,到香港之后,我觉得人生也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
李风强调,虽然起初在香港很辛苦,但后来通过努力、各方面都有了很好的转变,到最后有自己的一块小天空,又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我觉得自己的奋斗是很快乐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
李风由此谈到新书《香江坚守》。他说:我也给香港提出要有坚守、坚持的精神,还要有奋斗的精神。因为香港是一个移民社会,全球包括内地各种各样的人到了香港,在香港这块土地上奋斗,坚守在这里、发展自己事业。不管是商业还是从事其他的各行各业,都会有自己的天地。我觉得香港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能让你展示自己的能力。
李风介绍,《香江坚守》的内容主要是自己十几年来的文章,包括接受中评社的访问,以及其他观点、观察和评论文章,涉及香港问题、台海问题和国际问题,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记录时代”。“也有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采访经历。”李风说,“我在1992年底采访了习近平,当时习近平是福建省委常委。我是境外媒体介绍习近平的第一人、而且是最全面的介绍习近平在福州的战略思考、他的经济改革开放计划,同时我也介绍了他的人生、家庭、父亲和太太。所以我这篇文章发出之后,在香港引起了巨大反响,反应很好。大家都在关注中共的下一代,他们很期待瞭解中共下一代有能力的人是怎么样的。因为习仲勋在广东、在海外的影响大,应该说习仲勋对于广东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儿子习近平经历也非常丰富,从大队书记、县委书记到特区的副市长,再到贫困地区当地委书记,再到省会城市当书记。”
李风说,“习近平跟我说,他是一个脚印都没落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的,所以他对人民非常有感情。而且他很有抱负。这是当时采访给我留下的很深刻的印象。报导当时在财经界、外交界,甚至当时的香港政府(也就是港英政府)都引起关注,各界对中共的明日之星刮目相看。这个采访我觉得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目前为止采访的巅峰。”
李风回忆,他当时还对许多省部级人物做了一系列专访。“这个系列采访也为1990年代初香港瞭解内地政治、瞭解内地高层官员打开了一个视窗,同时在对外宣传上起到了好的作用。”
在台湾议题方面,李风回忆,自己采访过蒋纬国、陈立夫、梁肃戎;采访了新党的一批创办人,包括郁慕明、赵少康;还有其他一些政治人物,“有的编在书里,有的没有编进去”。另外,第一部分还包含李风在福建时的一些重要经历和给他带来重要影响的人士的故事。
第二部分是“两岸风云”。李风说:两岸风云是十几年来两岸之间发生的各种风风雨雨,我从新闻人的角度来观察这些事情并提出我的看法和建议。我把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摆在了第一篇——就是《“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几点初步构想与建议》,应该说这是目前为止内地或海外较少人去写的内容。
李风说,2019年习主席发表的关于“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构想在台湾引起很大反响,但始终未有多少学者来真正阐述“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或是提出具体的架构和措施。“我和台湾一个法学博士共同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台湾统一之后,一国两制的具体做法和措施,是很全面的思考”。
第三部分是“台海观察”,包括中美关系、中美台关系、日台关系、港台关系的方方面面。“包含这十几年我在台湾包括选举等重要时刻,也是有中评社记者在重要议题上对我的访问,以及我自己写的一些文章。这一部分主要是我的观察和评估。”
第四部分是“香江思考”,是关于香港的问题。编入书中的以近几年的文章为主。李风说,特别是在2014年非法“占中”之后,中评社也特别关注香港的反对派如何通过香港来与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勾连、搞乱香港。“书的这部分包含我们参加中评社的论坛,还有我自己观察到的一些台湾、香港的危险倾向,写了很多文章来披露这些事情。其实我们在舆论方面打头阵是很重要的,对香港对国家都是负责任的。”
第五部分“心情小诗”,李风说,这些是自己的“减压短诗”。“因为在香港拼搏奋斗的压力是很大的,所以有的时候会自我减压,自我放松,写些短诗来表达心情,尽量让自己放松。”
李风说,“这本书的出版我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中评社郭社长在前年就跟我讨论沟通这件事,老朋友一直很鼓励我,并推动这个事情。这本书正好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出版,我只希望能够达到一个目的:鼓励香港,鼓励香港重振坚守精神、坚持精神和奋斗精神。”
李风强调,香港一定要坚守,同时也要有更强的坚持精神,还要奋斗。香港的一切都是奋斗出来的,正是有香港人的前辈、祖辈的奋斗,才有香港现在的基业。“香港的繁荣稳定是靠奋斗出来的,也是靠坚守出来”。
李风表示,看到香港逐渐成长为“亚洲四小龙”、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成就越来越多,“一国两制”取得巨大成功。“我希望香港能够有更多的精神力量,也希望新一届政府、新特首李家超的团队上任之后,能在精神力量方面使香港与祖国的命运贴得更紧一点,香港的精神力量发挥得更好一点。”李风说,相信香港这块土地会有更多的精彩,会有越来越好的未来,东方之珠会展现出更加精彩的光芒。
《大咖讲书》是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推出的一个新品牌活动,拟邀请各界精英作者解读他们的著作并就相关领域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打开深入认识香港的另一扇窗户。相关的内容将通过中评网及新媒体平台进行刊发。
中评社香港7月29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主办的“中评大咖讲书”第六期学习活动6月15日下午举行,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中评智库高级研究员李风受邀担任主讲嘉宾。此次大咖讲书活动由中评社编委兼采访部主任林艶主持,中评社香港总部和北京总部的青年记者、编辑、分析师等参与学习。期间,李风围绕其最新著作《香江坚守》,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采访经验,以及作为爱国者、作为新闻人、作为奋斗者,对国家、香港及台湾的情怀与思考。李风表示,这本书正好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出版,希望能够达到一个目的:鼓励香港重振坚守精神、坚持精神和奋斗精神;希望香港与祖国的命运贴得更紧,相信香港这块土地会有更多的精彩。
在主讲环节,李风先谈了“情怀与理想”。李风认为,一个人要有理想,同时也要有情怀,情怀包括个人生活、奋斗、经历及成就,这些都要跟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才能有价值,有意义。
李风在谈自己的个人经历时形容:“倒是没有什么传奇,就是普普通通的在香港生活”。但自己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应该说在香港做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能够做的坚持、坚守,”一路走来既辛苦亦艰巨,但同时也充满快乐。“作为新闻人,在香江与大家并肩战斗,观察两岸及国际问题”。而谈到自己的理想及情怀,李风称,自己的理想就是实现祖国统一,香港繁荣稳定及维护国家安全及及领土完整。“这些都是跟我们的命运密切相关的。理想对于个人十分重要,有了理想才有人生目标。”李风说,“自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历了香港和澳门回归,接下来就想看到实现祖国统一,相信大家会有幸看到这一天,同时也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李风说,自己自1988年从福建日报作为特派员来到香港,在香港生活了整整35年。“从刚开始来香港,就带着一颗初心,想要为香港做点什么,因为香港是国家的一块土地。”李风说,自己当时的任务就是在香港联系爱国爱乡人士,与福建建立关系,起到桥梁作用。后来这些人士回到家乡旅游参观,李风亦做了很多报导,把他们的奋斗历史及个人事迹告诉给家乡人民。那时候也接触了香港的政府部门、海外高层、台湾同胞,都进行过采访。“当时年轻,非常努力工作,努力通过自己的新闻实践来促成福建与台湾的交流,同时也拉近了福建与香港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