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分工合作 共创经贸荣景

  中评社╱题:“两岸分工合作 共创经贸荣景” 作者:高孔廉(台湾),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前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教授

  【摘要】两岸经贸基本上是依市场法则运作,虽然结构已由过去的互补走向近年的竞合,但本质上还是互惠互利的,台商可以扩大视野,走向世界,但不能忽视近在毗邻的广大大陆市场。两岸政府似可经由经贸逐渐化解敌意,开诚布公,探讨分工合作,共创经贸荣景。

  一、缘起

  两岸经贸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个课题,虽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虽然政府推动“新南向”政策,但台湾仍然无法摆脱或“脱钩”两岸经贸。

  台湾出口大陆占比高达43%,2021年贸易顺差1,047亿美元,远超对全球的654亿,而根据大陆商务部统计,这个数字更高达1,716亿,对台湾经济成长贡献,不言而喻。此外,根据金管会统计,上市柜公司1,635家中,有74%赴大陆投资,累计原始投资金额25,288亿新台币,截至去年底,累计汇回投资收益5,896亿,折算收益率高达23%,足见无论是贸易或投资,都对台湾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其实不仅台湾,连美国川普喊出脱钩,并呼吁美商回流,但上海美国商会2021年9月调查,有八成仍看好大陆,且USTR贸易谈判代表去年10月在美国智库CSIS演说,指出美中无法脱钩Decoupling,甚至还要Recoupling,因为中国大陆配套产业链完整,基础建设(铁、公、机)等完善,市场规模庞大,另就美中关税战,去年10月底征询意见,拟豁免549项商品关税,今年3月决定豁免352项,而免税期是去年10月12日至12月31日,目的就在降低物价及通膨。

  二、环境变迁

  回顾这几年来,经贸环境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保护主义兴起,2017年美国川普总统退出TPP,2018年展开对中国的贸易战,加征关税,同时又祭出科技战,导致部分台商,甚至陆企转移阵地,但东南亚国家基础建设不完善,产业链不完整,工人素质尚有距离,结果是仍靠大陆原物料及零组件,仅在东南亚做最后组装产地。

  其次是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大陆及部分国家采取封城管制措施,导致供应链中断,于是企业经营纷纷将原来的全球分工长链式生产,改变为短链式在地化。而疫情连带造成物流的阻碍,因而缺柜、缺船、塞港,甚至改海运为空运,造成运输成本大增,促成物价上涨。今年三、四月中国大陆吉林、上海、广州等地又封城,其影响更大,不仅供应链断链,由于上海港是全球最大的货柜吞吐港,更影响全球供应链;而人民的生活食衣住行亦受极大冲击。

  第三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2022年初生效,包括东协十国及中日韩澳纽五国,形成10+5的自贸协定,这对于漏网之鱼的台湾来说,部分传产受到关税歧视的影响,包括机械业、石化业、纺织业等,出口这15国均须负担关税,降低了产品价格的竞争力,台湾部分业者前些年预见此结果,展开布局东南亚,对于台湾的就业、投资、税收均造成影响。

  第四是2020年2月俄罗斯与乌克兰开战,虽然距台遥远,但其对原物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冲击全球,通货膨胀不可避免,美国的通膨率已近8%,台湾由于政策压抑,三月仍达到3.27%,人为压制,最终仍是全体纳税人负担。特别是台湾废核电、减燃煤、风电及太阳能又不足,几乎全靠天然气发电,天然气价格又因俄乌战争大涨。电价不涨是全民负担,替出口商输血外销。台湾又盲目跟着美国制裁,停购俄罗斯的天然气,转购价格不菲。去年中国大陆的通膨率是0.9%,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8.1%,显示将来通膨率应该上升。

  第五是2021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了减缓气候暖化带来极端气候,要求各国碳中和,并以零碳为目标,中国力拼2030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并成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去年即已无预警实施“能耗双控”,不仅管总量还要管单位产值的消耗,部分台商已被要求“开三停四”,对于生产活动影响重大。减碳的成本最终还是反映在成本,必然提升物价。台湾也设定2050年碳中和,国发会今年3月底公布净零排放路径图。工商业界虽努力朝碳中和努力,但更担心电力不足,其实许多国家及学者均改变态度,认为安全的核能也是绿能,没有减排的问题,值得决策者深思。

  第六是美国最近提出“印太经济架构”。川普退出TPP,又不愿参加日本主导成立的CPTPP,于是另起炉灶,想要成立印太经济架构(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但其内涵并非开放、自由、多边贸易的FTA,而是美国整合主导,内容包括供应链韧性、数位经济、科技标准、出口管制、清洁能源等,而其成员依照四方联盟(QUAD)涵盖印度、澳洲、美国、日本的逻辑,架构初期应该是这四国,而且可能把东协十国纳入,目的明显是美国印太战略针对围堵中国而来,美国国会议员提案要加入台湾,官方则未置可否,何况这又涉及敏感的名称及政治问题,其未来发展值得关注。

  三、两岸经贸发展过程

  就两岸经贸发展过程来看,贸易大约始于1980年,而赴陆投资则约始于1990年,三十多年来,两岸相对的“经济产业结构已产生巨大的质变”。早年台湾输出轻工业产品,投资则是互补的局面,台商带去资金、技术、管理、国际市场营运等,在大陆1989年“六四”事件后遭受外商抵制期间,为大陆带去发展产业的机会。但三十年过去,大陆从“经济特区”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成长,平均每年以近10%快速成长,近年才因基础扩大,经济渐渐成熟,改为中速成长。在传统产业方面,产业链完整,技术成熟,并已大量外销,高科技产业等方面亦颇有斩获,部分领域已崭露头角,如5G、无人机、供电动车的电池、网路应用、数位经济等等,两岸产业已由“互补”走向“竞合”。犹忆2010年两岸协商ECFA,依协议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开会时,我即呼吁两岸农业应由单纯合作走向“分工合作”,否则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两败俱伤。

  即使是市场经济的美国,现在也制定了“美国竞争法”,对半导体、晶片,编列520亿美元补助。这就涉及产业改革的措施,关于一个国家需否产业政策,中国大陆过去是完全的计划经济,是指令性的计画,近年已逐渐放宽为指导性计画,不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仍扮演重要角色,台湾方面过去有经济建设委员会(经建会),现在改为国家发展委员会(国发会)两者似可扮演沟通平台。

  四、两岸经贸成果

  就两岸经贸成果及重要性来看,两岸贸易,台湾始终处于大量顺差,以过去几年来看,2016年出口1,123亿美元,占总出口40.1%,2021年是1,889亿,占总出口42.3%,“新南向”效果似乎不彰。以近三年对陆贸易顺差来看,分别是738、867、1,047亿美元,去年年增21%,而去年对全球顺差约654亿美元,这样的大陆净需求对台湾经济的成长,贡献巨大。2019年~2021年大陆净需求对台湾经济成长率的贡献比例分别为0.19%、2.67%及1.9%,占成长率的6.2%、79.46%、29.45%。

  如果就投资面来看,虽然近年大陆投资环境不如以前,诸如人口红利不再、工资大幅上扬、土地价格飞涨、环保要求严格、能耗排碳管制,前往大陆投资的金额有下降趋势,不过规模却逐渐变大。另外中美贸易战有台商外移现象,但工业总会调查,仍有75%尚在大陆,外移东南亚约15%~20%,回台投资者约5%~10%;可是我们从金管会的统计发现,台湾上市柜公司赴大陆投资者约占75%,近三年认列的大陆收益分别为4,906、5,481及5,896亿台币,这些收益当然也回归台湾的股民手中。此外,近年经济部的回台投资专案自2019年至2021年12月底止,据统计已有254家台商投资,10,384亿元新台币,而一些中小型台商及台干汇款回家的也不在少数,展现投资效益及资金的回流。

  五、两岸僵局

  目前两岸经贸的一个制约因素是两岸僵局。自从2016年以后,两岸即缺乏沟通管道,海基会原本三大功能,即协商、交流、服务,前两者已完全中断。关键是在两岸关系的定位,原本九二共识是一个战略性的模糊,双方各有台阶可下,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021年曾表示,九二共识是两岸维持关系与展开合作的可行方法,制定“替代表述”非常困难;AIT前处长包道格2021年9月也说,若不接受九二共识,须提出能处理与大陆关系的务实方法。僵局拖延对台湾并不有利,大陆的快速发展不因两岸僵局而停滞,2017年两岸的GDP,大陆是141,436亿美元,台湾是5,908亿,差距是20.55倍,而2021年是181,022亿比7,748亿,倍数是23.36倍,国家的硬实力是展现在经济、军事、科技,而后二者的基础仍在于经济实力,当两岸差距愈来愈大,时间会站在哪一方?可想而知。

  两岸如果恢复协商,最优先最重要的就是尽速完成服贸协议及货贸协议,蔡政府执政六年了,还不敢废除ECFA,这就是因为享受到80亿美元的关税减免,今年RCEP生效,我们也有部分产品列在ECFA之中,所以不受影响。但ECFA终究只涵盖了五百多项产品,占全部八千多项产品的一小部分,因此尽速完成货贸及服贸才是正解,也才便于申请加入CPTPP及RCEP。

表一:两岸经贸往来

表二:上市(柜)公司赴大陆累计投资金额与累积汇回金额统计表

表三:GDP─依支出分对yoy经济成长率之贡献

  六、台商的新定位

  1990年代,台商是大陆外资的重要来源,也是台商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但随着大陆2001年加入WTO,开放市场,外资纷纷进入,世界500大企业几乎均有在大陆投资,台商占外资的比例逐年下降,现在仅存2.9%;另一方面因美中贸易战,供应链重组,部分台商外移,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占对外投资比例也降到32%。换言之,台商对大陆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均已下降,若非两岸经贸仍是维系两岸的“重要纽带”,台商所扮演的角色,已无形弱化。

  近年来,大陆经济产业结构已有重大转型,过去台商依赖的土地取得、低廉劳工已不复存,用地紧张、地价飞涨,人口红利不再,工资上涨;过去发展经济优先,不重环保,如今全民已有环保意识,部分环保法规比台湾还要严格。两岸有一个相似的陋习,“立法从严,执法从宽”,但若认真执法,可逃不掉法律制裁,因此“正派手法经营”,才是正办,也才能赢得大陆官民尊重。此外,近年全球对气候变迁的重视,节能减碳,能耗双控,已成不可避免的课题。再者针对快速化经济发展造成贫富不均现象,陆方近年提出“共同富裕”主张,台商行有余力,也要分担部分责任。总之,今后台商的经营愿景必须是“正派经营、照顾员工、回馈社会、遵循ESG”,才能永续经营。

  面对新时代、新环境、新政策,台商应从下列方向寻求新定位:

  第一、两岸经贸是维系两岸和平稳定的重要纽带,两岸应努力突破僵局,开诚布公,探讨分工合作,共创经贸荣景。

  第二、由出口导向,改走跟着大陆官方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政策,兼顾外销与内需,并注意“十四五规划”及“新基建”内涵,跟着政策走。

  第三、由单纯的制造业,走向制造服务业,多接触客户,瞭解需求,向下游延伸服务功能。

  第四、人口红利不再,工资、物价均上涨,应善用人工智能(AI)及数位转型,俾能升级转型。

  第五、大陆高校素质已提升,培育不少高端人才,政府又提出自主研发政策,台商应利用此一情势,做好两岸研发分工。

  第六、因应疫情及配合气候变迁减碳要求,台商可朝大健康产业链及环保产业链寻求商机,并注意环保、社会责任、公司治理(ESG)的趋势。

  第七、由于大环境的贸易战、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疫情等,对于全球供应链构成严重冲击,台商应考虑将营运总部、财务调度、业务接单设在台湾,研发寻求利基定位,其他产销功能因地制宜,布局短链及在地化,掌握关键零组件及备料,灵活调度,以求永续经营。

  七、技术层次先展现善意

  撇开政治问题,仅就经贸议题而言,双方都可在技术层次略为展现善意;就大陆而言,首先是单方可行者先做,例如非关税贸易障碍的松绑,RCEP今年已生效,15个会员国相互减免了关税并消除一些行政障碍,两岸目前尚无货贸协议,但仍可减少一些行政障碍,以利依市场法则运作的互补贸易。又如单方开放台商需要的货运航点,特别是货运港口。

  其次,勿以政治因素处理经贸事件,大陆去年对远东集团的环保违规祭出重罚,在台多被解读为对支持捐款台独候选人政治献金的处罚。其实环保违规平时即应处理,不必同时集中,造成台商困扰。

  第三,去年4月禁止台湾凤梨输入大陆,9月又禁止释迦、莲雾,并未及时具体提出虫害的影像为证,后来针对石斑鱼罚禁,就有提出照片为证,终于使业者心服口服,深入分析问题所在,并研究解决。凤梨、莲雾、释迦等水果不耐久存,运输成本又高,禁令以后,今年前2月出口分别下降了40%、92%及86%,对于农民损失甚大,建议大陆可以采认指定检验机构的报告,恢复进口。

  (表一:两岸经贸往来)

  (表二:上市(柜)公司赴大陆累计投资金额与累积汇回金额统计表)

  (表三:国内生产毛额─依支出分对yoy经济成长率之贡献)

  第四,部分台商反映大陆一带一路政策及近年来陆续推出的2018年31条、2019年26条、2020年11条及2021年农林22条等惠台措施,立意甚佳,但尚难完全落实到地方层次,而各地领导换届更替,有时造成政策不连续,亦使台商无所适从。

  就台湾而言,首先应松绑大陆商务人士来台,就疫情风险程度来看,相对于欧美,大陆应属低风险地区,但对于开放入境却是相反,欧美松,大陆紧。尤其不可思议的是,针对依照两岸协议,陆方派驻台湾两个办事机构,如机电商会、海贸会等,却不准其派驻人员入出境,以致有些派驻人员已两年多无法回陆;相对而言,台湾驻陆的两个机构:外贸协会及电电公会,人员完全可以自由进出,台湾当局的决策思维令人费解。

  其次,疫情后,台湾大幅限缩两岸客货运航点,只剩北京、上海、厦门及成都,但对于台商人数最多的广东地区却不开放。因而广深地区台商必须由台湾飞到厦门,经过隔离后,再坐五、六小时动车回去,舟车劳顿,苦不堪言。又厦门既为开放航点,可与台湾通航,为何不能开放小三通,与金门通航,节省交通成本?完全可以比照台湾隔离措施,允许入出境。

  第三,台湾仍单方禁止大陆农工产品,截至2022年4月11日总共2447项进口,其中农产品约1057项,工业产品为1390项,严格说来,这是违反WTO的“最惠国待遇”规定,农产品开放也许较困难,但工业品1390项似应逐步开放,否则如何申请加入RCEP,且两岸均已申请加入CPTPP,将来也会碰到此一障碍。

  第四,大陆各地的台商协会扮演许多功能,团结台商、交换商机,逢年过节办理活动,为他乡游子团聚,以解思乡之苦。当地的台办也会给予部分经费支援,这正如台湾的工商团体也会申请政府补助,不宜政治解读,使得台商产生寒蝉效应。

  八、结论

  总之,两岸经贸基本上是依市场法则运作,虽然结构已由过去的互补走向近年的竞合,但本质上还是互惠互利的,台商可以扩大视野,走向世界,但不能忽视近在毗邻的广大大陆市场,两岸政府似可经由经贸逐渐化解敌意,开诚布公,探讨分工合作,共创经贸荣景。

  上层的政治僵局未解,经贸议题的协商也困难重重,本人只能从技术层面提出粗浅看法,就教各界,敬请指教。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6月号,总第294期)
     中评社╱题:“两岸分工合作 共创经贸荣景” 作者:高孔廉(台湾),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前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教授

  【摘要】两岸经贸基本上是依市场法则运作,虽然结构已由过去的互补走向近年的竞合,但本质上还是互惠互利的,台商可以扩大视野,走向世界,但不能忽视近在毗邻的广大大陆市场。两岸政府似可经由经贸逐渐化解敌意,开诚布公,探讨分工合作,共创经贸荣景。

  一、缘起

  两岸经贸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个课题,虽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虽然政府推动“新南向”政策,但台湾仍然无法摆脱或“脱钩”两岸经贸。

  台湾出口大陆占比高达43%,2021年贸易顺差1,047亿美元,远超对全球的654亿,而根据大陆商务部统计,这个数字更高达1,716亿,对台湾经济成长贡献,不言而喻。此外,根据金管会统计,上市柜公司1,635家中,有74%赴大陆投资,累计原始投资金额25,288亿新台币,截至去年底,累计汇回投资收益5,896亿,折算收益率高达23%,足见无论是贸易或投资,都对台湾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其实不仅台湾,连美国川普喊出脱钩,并呼吁美商回流,但上海美国商会2021年9月调查,有八成仍看好大陆,且USTR贸易谈判代表去年10月在美国智库CSIS演说,指出美中无法脱钩Decoupling,甚至还要Recoupling,因为中国大陆配套产业链完整,基础建设(铁、公、机)等完善,市场规模庞大,另就美中关税战,去年10月底征询意见,拟豁免549项商品关税,今年3月决定豁免352项,而免税期是去年10月12日至12月31日,目的就在降低物价及通膨。

  二、环境变迁

  回顾这几年来,经贸环境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保护主义兴起,2017年美国川普总统退出TPP,2018年展开对中国的贸易战,加征关税,同时又祭出科技战,导致部分台商,甚至陆企转移阵地,但东南亚国家基础建设不完善,产业链不完整,工人素质尚有距离,结果是仍靠大陆原物料及零组件,仅在东南亚做最后组装产地。

  其次是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大陆及部分国家采取封城管制措施,导致供应链中断,于是企业经营纷纷将原来的全球分工长链式生产,改变为短链式在地化。而疫情连带造成物流的阻碍,因而缺柜、缺船、塞港,甚至改海运为空运,造成运输成本大增,促成物价上涨。今年三、四月中国大陆吉林、上海、广州等地又封城,其影响更大,不仅供应链断链,由于上海港是全球最大的货柜吞吐港,更影响全球供应链;而人民的生活食衣住行亦受极大冲击。

  第三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2022年初生效,包括东协十国及中日韩澳纽五国,形成10+5的自贸协定,这对于漏网之鱼的台湾来说,部分传产受到关税歧视的影响,包括机械业、石化业、纺织业等,出口这15国均须负担关税,降低了产品价格的竞争力,台湾部分业者前些年预见此结果,展开布局东南亚,对于台湾的就业、投资、税收均造成影响。

  第四是2020年2月俄罗斯与乌克兰开战,虽然距台遥远,但其对原物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冲击全球,通货膨胀不可避免,美国的通膨率已近8%,台湾由于政策压抑,三月仍达到3.27%,人为压制,最终仍是全体纳税人负担。特别是台湾废核电、减燃煤、风电及太阳能又不足,几乎全靠天然气发电,天然气价格又因俄乌战争大涨。电价不涨是全民负担,替出口商输血外销。台湾又盲目跟着美国制裁,停购俄罗斯的天然气,转购价格不菲。去年中国大陆的通膨率是0.9%,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8.1%,显示将来通膨率应该上升。

  第五是2021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了减缓气候暖化带来极端气候,要求各国碳中和,并以零碳为目标,中国力拼2030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并成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去年即已无预警实施“能耗双控”,不仅管总量还要管单位产值的消耗,部分台商已被要求“开三停四”,对于生产活动影响重大。减碳的成本最终还是反映在成本,必然提升物价。台湾也设定2050年碳中和,国发会今年3月底公布净零排放路径图。工商业界虽努力朝碳中和努力,但更担心电力不足,其实许多国家及学者均改变态度,认为安全的核能也是绿能,没有减排的问题,值得决策者深思。

  第六是美国最近提出“印太经济架构”。川普退出TPP,又不愿参加日本主导成立的CPTPP,于是另起炉灶,想要成立印太经济架构(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但其内涵并非开放、自由、多边贸易的FTA,而是美国整合主导,内容包括供应链韧性、数位经济、科技标准、出口管制、清洁能源等,而其成员依照四方联盟(QUAD)涵盖印度、澳洲、美国、日本的逻辑,架构初期应该是这四国,而且可能把东协十国纳入,目的明显是美国印太战略针对围堵中国而来,美国国会议员提案要加入台湾,官方则未置可否,何况这又涉及敏感的名称及政治问题,其未来发展值得关注。

  三、两岸经贸发展过程

  就两岸经贸发展过程来看,贸易大约始于1980年,而赴陆投资则约始于1990年,三十多年来,两岸相对的“经济产业结构已产生巨大的质变”。早年台湾输出轻工业产品,投资则是互补的局面,台商带去资金、技术、管理、国际市场营运等,在大陆1989年“六四”事件后遭受外商抵制期间,为大陆带去发展产业的机会。但三十年过去,大陆从“经济特区”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成长,平均每年以近10%快速成长,近年才因基础扩大,经济渐渐成熟,改为中速成长。在传统产业方面,产业链完整,技术成熟,并已大量外销,高科技产业等方面亦颇有斩获,部分领域已崭露头角,如5G、无人机、供电动车的电池、网路应用、数位经济等等,两岸产业已由“互补”走向“竞合”。犹忆2010年两岸协商ECFA,依协议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开会时,我即呼吁两岸农业应由单纯合作走向“分工合作”,否则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两败俱伤。

  即使是市场经济的美国,现在也制定了“美国竞争法”,对半导体、晶片,编列520亿美元补助。这就涉及产业改革的措施,关于一个国家需否产业政策,中国大陆过去是完全的计划经济,是指令性的计画,近年已逐渐放宽为指导性计画,不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仍扮演重要角色,台湾方面过去有经济建设委员会(经建会),现在改为国家发展委员会(国发会)两者似可扮演沟通平台。

  四、两岸经贸成果

  就两岸经贸成果及重要性来看,两岸贸易,台湾始终处于大量顺差,以过去几年来看,2016年出口1,123亿美元,占总出口40.1%,2021年是1,889亿,占总出口42.3%,“新南向”效果似乎不彰。以近三年对陆贸易顺差来看,分别是738、867、1,047亿美元,去年年增21%,而去年对全球顺差约654亿美元,这样的大陆净需求对台湾经济的成长,贡献巨大。2019年~2021年大陆净需求对台湾经济成长率的贡献比例分别为0.19%、2.67%及1.9%,占成长率的6.2%、79.46%、29.45%。

  如果就投资面来看,虽然近年大陆投资环境不如以前,诸如人口红利不再、工资大幅上扬、土地价格飞涨、环保要求严格、能耗排碳管制,前往大陆投资的金额有下降趋势,不过规模却逐渐变大。另外中美贸易战有台商外移现象,但工业总会调查,仍有75%尚在大陆,外移东南亚约15%~20%,回台投资者约5%~10%;可是我们从金管会的统计发现,台湾上市柜公司赴大陆投资者约占75%,近三年认列的大陆收益分别为4,906、5,481及5,896亿台币,这些收益当然也回归台湾的股民手中。此外,近年经济部的回台投资专案自2019年至2021年12月底止,据统计已有254家台商投资,10,384亿元新台币,而一些中小型台商及台干汇款回家的也不在少数,展现投资效益及资金的回流。

  五、两岸僵局

  目前两岸经贸的一个制约因素是两岸僵局。自从2016年以后,两岸即缺乏沟通管道,海基会原本三大功能,即协商、交流、服务,前两者已完全中断。关键是在两岸关系的定位,原本九二共识是一个战略性的模糊,双方各有台阶可下,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021年曾表示,九二共识是两岸维持关系与展开合作的可行方法,制定“替代表述”非常困难;AIT前处长包道格2021年9月也说,若不接受九二共识,须提出能处理与大陆关系的务实方法。僵局拖延对台湾并不有利,大陆的快速发展不因两岸僵局而停滞,2017年两岸的GDP,大陆是141,436亿美元,台湾是5,908亿,差距是20.55倍,而2021年是181,022亿比7,748亿,倍数是23.36倍,国家的硬实力是展现在经济、军事、科技,而后二者的基础仍在于经济实力,当两岸差距愈来愈大,时间会站在哪一方?可想而知。

  两岸如果恢复协商,最优先最重要的就是尽速完成服贸协议及货贸协议,蔡政府执政六年了,还不敢废除ECFA,这就是因为享受到80亿美元的关税减免,今年RCEP生效,我们也有部分产品列在ECFA之中,所以不受影响。但ECFA终究只涵盖了五百多项产品,占全部八千多项产品的一小部分,因此尽速完成货贸及服贸才是正解,也才便于申请加入CPTPP及R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