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专家共论九二共识三十年
中评社北京7月18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纪念‘九二共识’三十周年”思想者论坛6月27日下午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办。6位与会学者从“九二共识”的历史由来、重要意义、延续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本次思想者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主持,与会者有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李义虎,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谢郁,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英津,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所所长、教授朱松岭。
与会者普遍认为,“九二共识”是时代大势造就的。它的出现解决了两岸互动的问题,在此后30年中,始终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基础。民进党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风急浪高。未来应在坚持和捍卫“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核心意涵的基础上,创新性发展“九二共识”,使“九二共识”求同存异的精髓更加清晰。
李义虎表示,“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值得纪念。首先,要借这个机会讲清楚事情的大本大源,包括讲清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历史由来和两岸关系的性质定位,讲清“九二共识”达成时的原状,讲清“九二共识”的原意。任何解释都要符合历史事实,不能任由被有别的企图心的人扭曲。“九二共识”本身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和定位,是坚持“一中”的基本立场和双方的共同表达,绝不是大陆单方面强加于台湾的,而是“求同存异”的智慧产物。“九二共识”的全部含义是“坚持一个中国“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两点加战略模糊,两点既非一点,也不排斥战略模糊;但也不能借战略模糊否定和扭曲“九二共识”。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是有智慧、有能力的。
第二,现在“历史经纬”这个说法很流行,面对重大历史问题一定要讲清楚历史经纬。在“九二共识”上的历史经纬除了前面所说的大本大源之外,大陆要讲清楚“九二共识”的历史功效、历史作用。从两岸关系发展40多年、“九二共识”达成30年以来的历史脉络看,“九二共识”跟“一国两制”事实上都是大陆方面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两岸历史性和解,促进国家统一而主动做出的重大让步,体现了为合理解决问题的诚意和耐心,而不是民进党当局和一些台独分子说的所谓的“统战阴谋”。当然,“九二共识”跟“一国两制”不是一回事,但在做出让步、甚至妥协方面的精神有类似之处。对此,尤其是大陆方面要主动讲,对台湾社会、台湾青年、国际舆论都要讲,在“认知战”条件下更要讲。
第三,要对扭曲和否定“九二共识”的错误论调进行深度反驳。“九二共识”遇到过两类错误论调,一类是民进党对其的否定,主要有三种否定的形式:一是直接全面彻底否定,包括对“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包括对其内容、内涵及表述形式;二是玩所谓“新共识”的花样,通过偷换概念实际上否定了“九二共识”的真正内涵和意涵;三是把“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捆绑,将“九二共识”彻底打入冷宫,误导民意,混淆视听。另一类是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扭曲,也有两种形式:一是长期以来,国民党方面有“一中各表”的说法,这个说法甚至比“九二共识”这个名词出现的还早,围绕“一中各表”在党内衍生出来多种脱离“九二共识”原意的说法。二是近年来有“过时论”、“抛弃说”,特别是最近将“九二共识”说成是“没有共识的共识”,用李登辉腔调、民进党语言歪曲“九二共识”,这更是完全错误的主张,既违背了自己之前的观点,又无助于提出国民党有效的两岸政策论述。对此,我们都要从理论、政策与实践上予以反驳回击,回归“九二共识”原本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找到重建两岸政治互信的途径。
杨毅周表示,"九二共识"的形成,表明了当时海峡两岸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抛弃意识形态的偏见成见,放弃两岸历史的恩恩怨怨,共同承担起为同胞为民族谋利益的责任。双方虽然没有达成共同文件签字,但却不影响双方的共识。当时达成共识其实是双方都做了妥协,达成的共识都是当时双方可以接受,而且也不违背双方各自的法律规定,也不违背当时双方的政治立场。达成共识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之间什么事都可以商量,什么问题都能想办法解决。两岸最高领导人也都可以坐下来交流会谈。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和平稳定局面和平发展的趋势都可以保持。
杨毅周说,事实证明,"九二共识"不仅存在,而且有效。至今为止,我们还在享受着共同遵循"九二共识"给我们带来的红利,也正在被不承认"九二共识"带来的苦涩和不安所折磨。不承认"九二共识",对两岸双方都没有好处,最终的结果对台湾来说只能是灾难性的。
谢郁说,回首过去三十多年两岸关系的历程,我们会看到“九二共识”始终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谢郁表示,“九二共识”的“一个中国”和“谋求统一”核心意涵,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成为了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确保两岸和平与稳定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两岸关系是一艘航行的巨轮,“九二共识”就是锚,锚定,任凭风高浪急,两岸关系都能行稳致远。相反,如果没有了”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被破坏,两岸互信也将不复存在,两岸关系就会动荡不安。
谢郁指出,2016年以来,两岸关系急转直下,从最初的冷和平、冷对抗,到今天的风高浪急,其中有一个很重要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民进党当局上台以后,拒不承认、恶意歪曲“九二共识”,直接导致两岸对话协商中断,各项交流受阻,民众利益受损。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好;两岸关系好,台湾才会好。
王英津认为,尽管“九二共识”是台湾学者苏起在2000年提出来的概念,但“九二共识”的历史与事实早在1992年香港会谈时就已确立。“九二共识”是一个被载入两岸官方文件的高频词汇,是研究和表达两岸关系时最经常使用的词汇之一。
王英津说,回顾两岸践行“九二共识”30年的发展历程,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丰富经验,但也面临挑战。30年来,两岸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取得了一系列共识和重大成果。尤其两岸在彼此尊重、相互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官方、半官方以及政党合作机制化交流平台。30年来,两岸践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互动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二,坚持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基本策略;第三,创造战略性模糊是解决两岸政治难题的权宜之计;第四,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发展进路;第五,“九二共识”是两岸协商解决台湾“国际参与”问题的前提。
王英津指出,未来“九二共识”能否得到延续和发展,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从现实层面看,“九二共识”所遇到的障碍主要来台湾方面和美国方面的影响,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两岸分歧由“一个中国涵义”之争日渐上升至“一个中国原则”之争;第二,国民党在一个中国政策问题上日益蜕变;第三,岛内社会政治生态的进一步绿化;第四,国民党与大陆在统一问题上的分歧;第五,美国并不希望岛内各政治力量接受“九二共识”。
朱松岭表示,三十年来两岸关系跌宕起伏,但是其中的脉络极为清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两岸双方寻找到了都能接受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桥梁,为双方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展开各自的论述,形成各自的政策体系,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朱松岭说,九二共识”能够成为三十年来两岸关系史上的核心概念,跟它的理论张力密不可分,也跟两岸双方顺应历史大势,抓住机遇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飞跃密切相关:
首先,这是两岸双方关怀民生、希望解决因两岸政治对立而产生的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务性问题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其次,这是两岸双方在已经变化的时空条件下,构建“一个中国”框架下各自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的需要。第三,这是两岸双方抓住历史机遇,真心实意希望用和平方式推动解决政治对立而产生的政治智慧。
朱松岭指出,也正是因为“九二共识”的效能不断扩大,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不断加深,它也就成为岛内“台独”势力尤其是民进党急欲抹黑和毁掉的政治符号。我们今天通过各种纪念“九二共识”三十周年的活动,更是有必要坚持“九二共识”中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追求统一的内涵,坚持心怀苍生的求同存异精神,为遏制“台独”,推动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李振广表示,由于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当年台海两岸以高度的政治智慧达成了“九二共识”,而这一达成过程也具有特殊性、独创性,最终以两岸两会函电往来的方式形成“九二共识”;台海两岸对于“九二共识”内容的文字表述同样具有特殊性。这些复杂性和特殊性不影响“九二共识”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核心意涵的认定,但同时不得不承认,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九二共识”产生过程以及对“九二共识”文字表述的复杂性、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九二共识”被复杂化、模糊化及错误解读的机会。而这种错误解读或复杂化、模糊化解读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李振广说,九二共识”的达成也是当初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探索的结果,在新的时代,我们在推进两岸关系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新路径,在坚持和捍卫“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核心意涵的基础上,创新性发展“九二共识”,使“九二共识”求同存异的精髓更加清晰,通过抽丝剥茧,展示内核的方式,使“九二共识”的内容更加简洁明了,更容易得到两岸同胞的理解和认同。我认为,这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中评社北京7月18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纪念‘九二共识’三十周年”思想者论坛6月27日下午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办。6位与会学者从“九二共识”的历史由来、重要意义、延续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本次思想者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主持,与会者有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李义虎,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谢郁,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英津,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所所长、教授朱松岭。
与会者普遍认为,“九二共识”是时代大势造就的。它的出现解决了两岸互动的问题,在此后30年中,始终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基础。民进党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风急浪高。未来应在坚持和捍卫“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核心意涵的基础上,创新性发展“九二共识”,使“九二共识”求同存异的精髓更加清晰。